古时候赶考多久一次就是古代进京赶考,多

如题所述

第一,秀才只是到省城考举人,举人才有资格进京考进士,包括进士第一名——状元!
第二,明清时南北直隶省(南京和北京)的举人可以在当地考进士,而当地的秀才也在当地考举人。
第三,才是你的问题,全国各地的举子(上两条说了,不是秀才)进京赶考,得看生源地到京城的距离。
这里面又有几个问题,一是看各朝代京城在哪,隋唐时在长安,各地人到长安考试,但是有时候圣上会临时让人到洛阳考试。宋朝人考试当然云开封,河南人就沾光,而陕西人就吃亏了。到南宋,京城移到临安,苏南浙北的人就沾光了,而河南人就得过淮过江,陕西人亏更大,得先到河南,而四川人得顺长江飞流直下,快倒是快,只是沿路山高峡深,浪高礁尖,危机四伏,稍差片刻一船的举子就会“拍在沙滩上”。而金国、元朝也都开过科举,京城又北移至开封、北京,南方人就吃亏了,得千里迢迢的北上。到了明清时,京城主要在北京,除南北直隶(南京市、北京市)的举子可以在当地考试,其他人都得赶到北京参加考试——所以,你不能随便就问一下考生进京赶考得多长时间,主要是得看生源地到京城的距离。
而且刚才举例的,只是以主要都城所在省份举例。除了陕西、河南、浙江、江苏、北京(含河北、天津)等曾经靠近都城的省份,还有很多人更冤,比如刚才说的,北宋时苏轼父兄三人,沿长江顺流直下,出川进湖北,后世有了火车,到武汉可以乘平汉线上北京,而三苏当时大约得到襄樊一带,北上进入河南南阳地区,沿旱路一路北上,到开封,很不容易,所以大苏考了第三名(主考官欧阳修以为该试卷是他的弟子曾巩,就主动避嫌,不让他得第一,打开密封条才知道是苏轼),小苏也名列前茂,老苏年纪大,直接选官,但是苏夫人死在老家,三个男人,又得一路哭着入川,那种父子三人名镇汴京的意气风发马上就中断了,这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地理环境、路途远近、交通方式的特点给考生带来的困难。
二、看考生的家底。有的富有,过水乘船、旱路骑马,而穷人则是徒步,或沿路“搭车”。当然,政府到时会提供方便,有时会“公车”接送。按马行速度,加上原来的路线,就可以明确计算出时间来。比如某地到北京,步行算几个月,骑马算多少天,这都有表格可以计算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