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已经申报成功的29项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中,黄山不仅第一次申报就成功地跻身于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之列,而且于2003年2月13日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为全球首批28处世界地质公园之一。由此,黄山成为全国目前惟一一家同时拥有上述三项荣誉桂冠的风景区。 世遗报告:格外崇高 1990年12月7日至12日,在加拿大班夫市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4届会议上,黄山风景区被作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第17个双遗产项目。 黄山是1988年作为全国第二批推荐项目,由国务院批准,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审核,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项目申报的。主席团在预审时,中国同时申报的大熊猫保护区、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因种种原因被否决,仅将黄山一项提交委员会审议。 据记者了解,黄山市在那次申报过程虽然时间紧迫,却信心十足。因为在1990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派的高级考察专员吉姆·桑塞尔博士在考察报告中对黄山的评价已经使此次竞争基本失去悬念,他写道:“中国有20多个具有东方特色的森林、名山、自然区、保护区,黄山就是其中之一……其自然景色无与伦比。”“黄山居中国艺术、文化、环境遗产的中心,优美的自然景区,以中国古代艺术、文字、建筑及历史上64座庙宇所装饰润色,显得格外高崇。”“黄山的自然美和自然文化世上罕见,应增列为世界遗产之内。” 令黄山人激动不已的还有桑塞尔在考察结束后举行的讨论会上的一句话:“我已经向世界遗产委员会写过145个推荐报告,只有一项没有通过。有关黄山的内容已经很充实,所有材料都很有说服力。” 由于黄山最初仅作为自然遗产申报,1990年7月才得到要申报的消息,9月补报材料,因此文化遗产项目最初未能列入世界遗产大会主席团推荐名单。后经中国代表在会外多方做工作,介绍材料,并取得韩国代表率先表态,突尼斯予以支持,说明原因,强调符合文化遗产标准,其他委员虽不甚了解,但未提出异议,黄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也顺利通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9届大会曾有决议,每5年对世界遗产进行监测评估,同时要求世界遗产地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履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报告。这项工作是为了解遗产地的各项工作,评估遗产地的价值,使遗产地不断地改进保护措施。 1998年9月6日至9日,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项目专家景峰与国际保护自然及自然资源联盟保护专家莫洛伊专门对黄山双遗产进行了监测评估。 专家组在此次考察结束后总结认为:“黄山最杰出的管理特色或许是质量极好的道路网,从花岗岩凿出的道路,实用而又赏心悦目。”“黄山可以作为东亚地区将旅游设施和谐地融入自然景观的示范。”1999年3月,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又收到了国家建设部发来的《关于转发世界遗产问题会决议通知》,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决议中对黄山风景区给予了高度评价,其中的决议这样描述: 黄山最杰出的管理特色是质量极好的道路网,在这方面,黄山可以作为东亚地区将旅游设施和谐地融入自然景观的示范; 黄山风景区清楚地了解他们对世界遗产公约所承担的责任…… 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99年11月授予黄山梅利娜·迈尔库里世界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国际荣誉奖(全世界三家,亚洲仅黄山一家)。 相对于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黄山能够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当然也非常值得自豪,因为在全国同时申报的33个国家地质公园中,黄山是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的。因此,黄山风景区管委会称:“黄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是打造又一世界级金字招牌,是保护与发展的话题新的突破。” 黄山原名黟山,号称“震旦国中第一奇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等“四绝”闻名于世。唐代以前,由于黄山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因而罕有游人。公元747年,唐明皇下令改名为黄山,开始名声日隆,文人游客接踵而至。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经两次考察黄山,言之“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人据此称之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独特的花岗岩地质及罕见的峰林地貌结构成为其申报为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因素,1939年6月,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黄山考察时发现了第四纪冰川的遗迹,他据此发表的论文《安徽黄山第四纪冰川现象》打破了“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结论。民国24年(1935年)太平、歙县两县政府奉命划定了黄山的范围,并绘成了辖区图,即南至歙县汤口镇,北至太平县甘棠镇,东起谭家桥,西至栗溪坦,这为建国后设立专门的黄山风景区奠定了基础。 1982年国务院审定黄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了加强对黄山的管理与保护,1987年国务院又批准设立了省辖黄山市,目前黄山的主管单位是黄山市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主任一般由市长担任。目前景区面积为154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142平方公里。 1996年11月18日,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发行8000万B股、4000万A股,成为我国股市上第一只完整意义的旅游概念股。 作为国内著名的风景区,黄山曾经在2002年因为用塑料造假松树及开山炸石兴建水库工程和楼堂馆所导致山体及水资源破坏而遭到媒体的讨伐。 同年2月23日,央视“经济半小时”以《真松树已死塑料树充门面黄山是世界遗产还是遗憾》题目播出了记者的调查报道,称“黄山核心风景区内的宾馆已有7家,它们都属于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所有。和全国旅游风景区的平均标准相比,黄山旺季65%、淡季35%的入住率明显偏低。对黄山来说,接待能力过剩”。 为了建造五里桥水库,“在高山上筑坝拦水,大片的山体被炸坏,水库旁的一些树也被砍光了。污染物在水源保护区内处处可见,大量的树木堆放在工地两旁。为了给工程让路,一些黄山松被连根推倒。” “黄山的另一个著名景点:梦笔生花。这是一棵长在山峰顶端的黄山松。但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一棵塑料树,真树已在几年前枯死。专家研究发现,因为上游修建水库,导致松树缺水严重。黄山的水通过管道输送给数量越来越多的宾馆和招待所,因为施工需要,经过上亿年地质构造才形成的黄山岩体被凿开敲碎,输水管通到哪里,哪里就是碎石遍地。在半山腰、在游人步行道的两旁,管道、碎石随地可见。远远望去,秀美的黄山伤痕累累。据统计,黄山风景区内的输水管道长达40公里,一直通到了黄山的顶峰。” 在黄山东北部的北海景区的散花坞内,与笔架峰相近。海拔1640米。一石挺出,平空耸立,下圆上尖,像一枝书法家的笔,峰顶的松树远看像花,“梦笔生花”由此得名。 安徽省旅游局的官方网站上对此有简单的说明:“70年代初松树枯死,现在是仿制的塑料松树。” 而黄山风景区管委会的官方网站里的描述更为简单:“散花坞里有天然成趣的梦笔生花与笔架峰。” 倒是由一家旅行社主办的“黄山旅游信息网”则在介绍“笔峰”景点时对此有较为清晰的说明:“1972年笔花松(即扰龙松)开始枯衰,到1985年仅剩枯干数枝‘笔花全无’。为了保留梦笔生花的奇景,黄山园林部门,便按笔花松的原型大小,定做了一株塑料松安在笔峰上,远看与真松无异。” 古树名木是景区的重要景观和遗产的杰出代表,黄山现有古树名木800余株。其中,树龄在1000年以上的有103株,隶属17科计31种。为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古树名木,景区设立了“黄山风景区园林局技术研究室”,制定了古树名木的各项规定,建立了技术保护档案,划定保护带并设立标志说明牌,对景区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54棵名松古树,确定了日常监护与技术管理责任人,实行分级挂牌管理。景区共设立名松古树保护围栏近百处,对景区游道旁的古树名木采用竹片围护。在景区外建成洗涤中心、净菜中心、垃圾处理站和生活基地。在全山实行净菜上山,垃圾下山,大宗洗涤用品全部挑下山处理。实施疲劳景点的关闭轮休制度,始信峰、莲花峰、丹霞峰、天都峰等著名景点因浏览面积小,容量有限,故先后封闭轮休,辅以人工措施,促进植被成长,恢复生态环境。 十多年来,黄山风景区先后迁了居民区、学校和办公楼,不断改造了旧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现累计拆除面积40000平方米。2002年入山的人数是135.4万,2003年受SARS影响,游客下滑很多,还是做到了103万,今年的目标是150万。 黄山游历简史 ○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李白畅游黄山,留诗两首; ○明代徐霞客两游黄山,留下黄山日记两篇;明嘉庆年间,文坛后七子领袖王世贞率领三吴两浙文人骚客100多人,浩浩荡荡游览黄山; ○民国年间,国民党元老许世英邀请同为安徽祖籍的张治中、徐静仁等,成立黄山建设委员会,委员会勘察划定了风景辖区,颁布了景区保护管理政令,整修了部分道路; ○1963年10月,陈毅与30多个国家驻外使节一行69人,在黄山观光5天; ○1979年7月,邓小平登黄山视察,提出:“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黄山为什么可以评上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