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关羽的忠和义

怎样理解关羽的忠和义

  谈到关羽,人们都知道除了武圣的桂冠,他还有两道耀眼的光环,那就是忠、义二字。
  有人说关羽“忠义无双”、“忠心贯日”、“赤面赤心”、“义薄云天”……这些话都是对他忠义一生的赞誉。一千多年以来,他既是忠和义的代表,也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榜样和楷模。
  随着一百多年的西风东渐,特别是“文革”期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几乎遭到灭顶之灾,迄今,余毒未消。当今,历史虚无主义风行,肢解、抹黑一切优秀传统被当成时髦。可想而知,在相当一部分心里,以忠和义的标准做人做事的观念早已经丧失殆尽。其恶果是道德滑坡,习俗败坏。所以才有人叫喊“关羽是假忠假义!”,“要将关羽崇拜限制与现代文门之外!”云云。
  喊出这样口号的人,除了别有用心的人之外,大多是无知无畏小青年。他们和中国历史早已隔绝,不知道忠为何物?义从何来?看来,要让他们也懂得关羽的忠和义,就得从忠义二字的源头说起。
  据中国社科院已故研究员胡小伟先生考证,在古代,义字的流行应当早于忠字。尽人皆知孔子提出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就说到了义字,但没有忠字。不过那个时候的义还是泛指仪表、威仪、仪容、相宜而言。
  义字逐渐演变成为人处事的准则,演变成人品道德的评价,甚至成了闯荡江湖须臾难离的潜规则,还应当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墨子身上。大家知道,墨子的学术观点大都与儒家背道而驰。儒家有“天命”说。墨子就有“非命”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墨子就说“事鬼”……
  墨子也曾经满世界去宣传他的观点,“非攻”、“兼爱”、“交相利”……到头来,没有哪一个君王或是诸侯接受他的观点。
  自己的理想和观念不被任何高层所接受,墨子心里一定会很纠结。可是,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宫廷和官场不理睬他的劝谏,他的观点却在民间和江湖大行其道,甚至开花结果。尤其是他那一句“万事莫过于义”的名言,一下子就把孔子说的那个义字变成了做人做事的评价标杆和准则。
  其实,这里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只有平头百姓都才希望过安稳日子,才会希望“非攻”。亲属和朋友之间,只有相互“兼爱”才能抱团取暖。因为有了“非命”之说,贩夫走卒也敢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点本事的人就敢“以武犯禁”。于是,“侠”便出现于江湖。
  终于,历史在汉武帝时候打了个漩涡,儒家学说堂而皇之的走进了皇家殿堂,一家独尊。而墨子和其他诸子的学说都在罢黜之列,而只有墨子的侠义精神则更深的融入了民间与江湖,成为隐形社会精神支柱。
  能成为侠者不仅要本事高强,更重要的是要有义举,得除暴安良,杀富济贫,仗义疏财。侠客和义士历来不被宫廷和官场所待见,只能在江湖和黑道里栖身,成为隐形社会走向的主导力量。像武侠小说中的《小五义》、《三侠剑》里的侠客、义士都为朝廷出力,那只是特例。
  忠字当初主要用在君臣之间,上峰和部署之间。那时,还没有明确的国家概念,王朝管辖的万里疆域统称为江山或是天下。那时的忠,首先是忠于朝廷,再就是忠于主公,或是称为忠于江山社稷。
  岁月蹉跎,经过五代十国的百年战乱,到了北宋时期,由于赵匡胤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已经没有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气概。北方多个少数民族纷纷坐大,党项人、契丹人、女真人都相继建立自己的国家。尤其是大金国在灭掉辽国之后,迅速灭掉北宋,占领淮河以北广大地区。有了国家概念,像金庸小说郭靖和杨康一样忠于谁?为谁服务就成了第一等紧要问题。在事关国家安危和朝廷存亡的时候,忠字自然就站到了义的前面。这样,忠义二字就成了关键时刻检验各种人品德和操守的试金石。
  忠和义的产生和流行过程,是社会环境的变迁与进步。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混乱,黄巾起义造成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兵以求自保。地方势力和豪强也纷纷拉起队伍以图火中取栗,刘备就是在这个时候与关张结拜的。
  刘备所以能和关张结义,因为他当时是社会底层一个织席贩履的的小商贩,他需要和关羽、张飞一同抱团取暖。
  关羽因为在家乡抱打不平,杀了恶霸全家不得不亡命江湖,可见他的身上有强烈的侠义之心。因为他从小熟读《春秋》等经书,受过良好教育,关羽一生忠和义的表现更符合中国传统的最高的道德标准。
  惟正是忠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董卓专权,忠于朝廷已不现实,名臣武将大都是各找门庭。关羽追随刘备,是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是忠于汉室的。那时,忠于朝廷的大臣被称为忠臣,关羽熟读经书,特别是对《春秋》一书几乎是手不释卷,有些重要章节可以背诵。在他的眼里,汉室江山是正统,做一个忠于汉室的忠臣,当是他的价值取向。自古忠奸如冰炭,他在许田狩猎时看到曹操对天子有僭越行为,就想杀死他,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建安五年正月,关羽被困土山,与张辽约了三件事,其中一条就是降汉不降曹。在曹营,曹操对关羽的恩赐可称史无前例,不管是上马金,下马银,大宴小宴,最终他还是“封金挂印”,保护二位嫂嫂踏上了千里寻兄之路。按理说,曹操对他的优厚远远超过刘备,如果说按着当下流行的“谁给我的钱多,我就忠于谁”的择业观点,关羽对曹操一定会心悦诚服,甘心拜倒在他的膝下。可是,事情的发展只能让曹操瞠目结舌。关羽对曹操的诱惑和拉拢始终不屑一顾。原来,关羽忠于谁的标准绝不是谁给我的好处多,我就忠于谁。在他的眼中,曹操就是一个想要篡权某位的汉贼,绝对不能忠于他!
  事实是,曹操给了关羽史无前例的礼遇,关羽却毫不动心,一定要去追随寄人篱下的刘备,不光是为了当初的承诺,更说明关羽对忠于谁是有明确选择标准的。
  他的标准很简单,谁忠于汉室江山,我就忠于谁。这样的忠,可以称之为“忠贞”。(贞,也可以解释为正字,)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惟正是忠”。
  正,在不同历史年代有不同的解释,但是,一切解释都必须符合那个时代的主流和真理。封建制度提倡“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在今天看,就是愚忠。警卫员帮助首长老婆杀死外国人,不仅是愚忠,而是为虎作伥。黑道团体讲忠,传销组织也讲忠。他们在内部要求所有成员都要忠于首领,对外却干尽坏事,忠于这样的团体和首领也是愚忠,甚至可以说是“傻忠”。黑道江湖的忠,和关羽的忠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他们扯上关羽,明显地就是“拉大旗作虎皮,包着自己,吓唬别人”。
  面对今天的现实,我们依然可以运用“惟正是忠”来遴选我们忠于的目标:
  我们的党伟大、光荣、正确,我们就应当忠于她!
  我们的国家逐步走向繁荣富强,她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和谐,正带领着我们实现“中国梦”,这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我们应当忠于她!
  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是为国争光,为民造福,我们也应当忠于她!
  说到企业,想起一个故事:前些天,在一个饭局上,一位年轻人说起他的苦闷,他的老板待他很好,薪金也很优厚,但是,他发现老板在偷偷干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怎么办?还要不要跟着他干?
  我就给他讲了关羽“惟正是忠”的故事。还告诉他:“不要在乎跟着他能挣多少,而在乎他是不是干正事儿”。
  隔了几天,他的朋友告诉我,他辞职了。
  我打心底祝贺他!
  为正而义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则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孟子在两千多年前说的这番话,激励和教育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维护真理和正义不惜以命相搏,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辞。
  关羽就是这样的英雄人物之一。
  《淮南子.泰族》中说:“天下之利比之身则小。身之重也,比之义则轻。”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之利与身体相比,太小了。但是,比天下之利都重的身体,与义比起来还是很轻的。
  抗元英雄文天祥在被行刑前写的绝命诗中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舍生取义而成仁,是历史上许多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关羽被称为《三国演义》中的“义绝”,纵观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做到了“仁至义尽”。他年轻时杀恶霸救民女,是除暴安良的侠义;在许田会猎时欲杀僭越的曹操,是谓忠义。
  建安二十四年,那时,他已年近六十,当是人生暮年。他随刘备东征西讨三十余年,汉室江山易然控制在曹操手中。当时,世人皆知的是,为了篡夺皇位,曹操无故杀死伏皇后和两位皇子。为当国公加九锡。设计毒死了劝谏他的汉书令荀或。他飞扬跋扈,独断朝纲。戴与皇帝一样的帽子,乘与皇帝一样的龙撵。他安排心腹士兵七百多人,日夜驻守皇宫,以监视汉献帝……林林种种。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关羽尽起荆襄之兵北伐曹操,为的是消灭曹操集团,一统汉室江山。这既是大忠,也是大义。最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兵败麦城,他拒绝了东吴的劝降。在临沮被俘,英勇就义
  自古以来,大一统是就中华各民族共同的期盼。国家四分五裂,百姓必遭涂炭。关羽以花甲之年率军激战疆场,最终倒在了实现大一统的路上,其心、其志可歌可泣!
  关羽一生充满忠义与侠义,为官在任他体贴下属,关心百姓。这一点我们可以用吕蒙的话来证明。吕蒙对孙权说:“羽治荆州,恩信大行,兼治有功……不可图也。”意思就是说,关羽在荆州将近十年,对百姓有恩有信,治理十分成功,靠打是打不下来的。一个历史名将,能得到偷袭他的敌手这样高评价,实属不易。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关羽秉承的忠,是“惟正是忠”,它秉承的义。是“为正而义”。(有人对关羽“义释”曹操多有诟病。据胡小伟先生考证,此系小说家言,不足为评。)
  “结拜”始于东汉,兴于两晋,盛于隋唐大致无误。结拜是进入江湖的门槛,也实行走江湖的通行证。它有一大特点就是只流行与江湖和民间,难以进入官场和庙堂。原因很简单,民间江湖相互结拜称兄道弟,是为了抱团取暖,相互照应。而官场和庙堂中人一旦结拜,就会被怀疑是结党营私。因为他们手中都掌握着各种权利,一旦成为异性兄弟和“手足”便可让各自手中权利无限膨胀,乃至公权私用。用今天的话讲,义字进了官场,就是拉山头、搞宗派、成为帮伙小团体,权利互用,必然成为官场大忌。
  刘关张是结义在先,闯天下在后。不久,刘备当上了平原相,进入了官场序列,关、张只能站立左右,除了兄弟相称,再不能平起平坐了。刘备在公孙瓒处接识了猛将姓赵名云,字子龙。两人一见如故,亲热无比。但因为刘备已经身居官场,而且还要向上爬升,两个人再好,也不能结拜。刘、关、张三人始终兄弟相称,而赵云一辈子都得管刘备叫“主公”。
  这是结义不进官场的一个典型例子,

  近千年来,江湖黑道、黑帮、黑团伙也一直打着关公忠义的旗号招摇撞骗。黑道首领对外可以杀人、贩毒、贩军火。对内却供着关公像,还要大讲忠心、义气,为的是让团伙成员对他忠心耿耿,并且能够“两肋插刀”。实际上,这一切与关羽秉持的侠义、忠义、“为正而义”完全背道而驰。他们是“挂羊头卖狗肉”,“打着神仙旗帜,干着魔鬼勾当”,与关羽精神毫不相干。我们也完全有理由把他们排斥在“惟正是忠”、“为正而义”的大门之外。
  关羽的忠义观历经千年传承,用现代的眼光看,毅然可圈可点。其忠贞正义的一生不失为中华民族优秀榜样。用“忠贞”、“正义”取代封建时代的泛忠和泛义。“惟正是忠”,“为正而义”当作鉴定人生为谁忠?为何义的试金石,还是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如果人人都记得住“忠贞”、正义“也就是”“惟正是忠”和“为正而义”,并践行之,中国乃至世界的前景将更加美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11-02
他集忠于君,善与友,正义,武力,智慧,勇气,毅力,大志于一身。他集骄傲,狂妄,轻敌,自大于一身.
关羽,河东解良人。在与刘备结拜之前一直亡命江湖,属于亡命之徒,亡命奔涿郡。勇冠三军、万人敌……这些都说明亡命之徒的特点,比如许楮、臧霸等人都属于此类。但是关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亡命之徒,最重要区别于张飞等人的是他还治《春秋》。所以不管当时的人还是后世的人,都认为他是比张飞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匹夫之勇高出一个档次的。所以刘备可以把荆州交给他打理。建安十七年,诸葛亮带张飞、赵云进川,很不放心的把荆州交给关羽。在刘备看来,关羽是隆中战略计划中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最佳人选。诸葛亮当时似乎也找不到更适合的人选。因为当时的情况是在赤壁之战前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关羽精甲水军万人,刘崎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这支原本刘表手下精锐的荆州水军正是关羽镇守荆州的主力军。关于荆州的战事先不表。

除了“亡命”这一性格特点,关羽的另一特点是量小,不能容物。最早是刘备得孔明之后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如果说当时关羽瞧不起刚刚二十出头刚出茅庐的小子还是正常的话,那么后来要于马孟起单挑就太不识大体、自负、不能容物了。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从这里,可以看出关羽完全是一个争勇斗狠的一介武夫,不识大体,诸葛亮的一封信还要遍示宾客孔明深知吾心也——虚荣!诸葛亮的这封信虽然缓解了暂时的矛盾,但是助长了云长的骄、傲之气。建安二十四年,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果然、刘备将黄忠列为无虎上将引起了云长的愤怒大丈夫誓不与老卒为伍不肯受拜。此时关羽针对的并非是黄忠,矛头指向的已经是刘备了。此次幸亏费诗的善言,不然刘备真不知道如何下台阶了。此时云长已经如此难控制,刘禅代位之后又如何驾御世之虎臣?按照中国历史上来看,此时刘备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

量浅,胸无城府也是他的一大致命伤。比起司马懿坦然受妇人服,关羽的心理素质极差。孙权给儿子求婚,婚姻自由,不嫁也就算了,竟然还说出吾虎女安肯嫁汝犬子乎这样伤人的话。后关羽围樊城,让孙权出兵相助,孙权却使敕使莫速进。关羽极其愤怒下说出洛(反犬旁——字打不出)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这样的话,“洛子”是对江东人极大的侮辱,还露骨的表示樊城拔将移师东吴。看看当年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心中虽痛骂韩信,但是嘴上还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此外看关羽北伐,糜芳、傅士仁供应军粮,有时不能及时到达,关羽宣称还,当治之;再看看刘邦,在外面辛苦作战,还不停的给后方的萧何封官,两下比较,治《春秋》的关羽比起市井无赖刘邦来实在太逊。陆逊的一封信竟然让关羽心花怒放,撤去后防重兵。这充分说明了他只是一个浅碟子,实在浅的很。

在用人方面,关羽竟然把江陵、南郡、公安这些后方重镇以及供应军需的重任交给素来有隙的糜芳和傅士仁,又不知安人心——失败!大军解围撤退,反击江陵之日,情势和当初彭城落入刘邦之手,项羽敌前撤退反击彭城一样,项羽一举击溃刘邦的部队,关羽复仇之师却边走边散,这是怎么样的统帅?当年孙权给吴下阿蒙开出的看书单子中也有《春秋》,治《春秋》著称的关羽应该感到脸红(有可能是脸红了)。

关羽的自负,不仅断送了自己,还断送了诸葛亮的整个战略计划。由于他个人的冲动无谋,使全盘战略计划成为虚话。
关羽性格的最大悲剧是自恋,而这种自恋,较之吕布又有不同。吕布的自恋来自于自负,来自于对自身鬼神般武勇天下无敌的信念。而关羽的自恋则是一种强烈得近乎变态的自恋,这种自恋的来源不是自信,却是自卑,或者说由于到达了自恋的顶峰,所以反而走向另一面,即所谓“刚极易折,物极必反”。
关羽的性格其实有很多,譬如义薄云天,譬如有情有义,譬如好大喜功,譬如刚愎自用,譬如……陈寿《三国志》对关羽有一个相当精辟的评价:“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言虽一句,却大有深意,充分体现了关羽的这种自卑的自恋。“善待卒伍”,是因为从行伍兵卒到三军统领,地位差距足以道计,绝对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加以善待,于己无损,反可博“体恤士卒”美名。而“骄于士大夫”,则是因为面对真正的士大夫,极易勾起自身作为一介武夫的自卑。因为终关羽一生,都希望附庸风雅,所以他留长胡子;所以他处处要显示与众不同;所以他无时无刻不手捧一本《春秋》,虽然从未见他从《春秋》之中悟出什么;所以当诸葛亮夸他“髯之绝伦逸群”时会“省书大悦”甚至“以示宾客”,惟恐天下不知。这种需要依靠他人评价来找到信心的心态,充分反映了关羽“附庸风雅”的严重底气不足。
西方文学家说过:“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的时间。”或许事实上不用三代,但是与本人从小的家庭教养和环境却是密不可分的,关羽在《演义》中卖枣,在《志》中“亡命奔涿郡”,实在不具备成为士大夫的条件,也绝对不可能具有真正士大夫的内涵,所以当真正面对士大夫的风流雅致时,关羽的这种附庸风雅就很容易看破。欲为士大夫而不得,在自卑情绪的支配下,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逆反,以骄相待,处处显示我比你强,我不耻你。而关羽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将自卑隐藏得极好而自恋发挥到了极至,因而给人留下的是一个威武英明,宛若天神下凡的光辉形象。但是最终,关羽还是因为这种“自恋而又自卑”性格下“骄于士大夫”的表现而导致最终身亡。
首先,他拒绝了与孙权的联姻。与孙权联姻本事上上之策,关羽亦非愚人,不会不知,但是他做不到,因为关羽平生最恨,或者说最嫉妒的就是孙权。孙权本亦应是一介武夫,却仰仗父兄基业,竟成一方霸主,且俨然以风流雅士自居,这对关羽内心的刺激是非同小可的,在这种心理的极不平衡的情况下,做出这种决定是肯定的。
其次,他率先动兵攻曹。因为自恋到自卑,关羽一心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来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威武英明。这种事业不是上阵打打杀杀的砍几个敌将,而应当是“威震华夏”,于是他意气风发的去打曹操了,前期倒也打出了威名,可是之前被“骄待”的士大夫却众心不从,于是关羽就走了麦城,然后死掉。
关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而这悲剧一生的根源,还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自恋和自卑,惟使后人叹息。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8652250.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9-18
关羽的确对得起忠义二字。关羽为了他心目中的君王甚至是神明--刘备可谓是忠心不二,为了刘备关羽不牺抛头颅(当然,天下也没有几人可取他头颅),撒热血。天下什么样的诱惑和酷刑都不能让他对刘备动摇。不过,总是有列外,直到有一个人的出现让关羽内心产生一丝的动摇,这人就是曹操,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刘备,关羽一定会为曹操所用。关羽一向高傲,可曹操却是能够让他尊敬的人,甚至让他对刘备的忠心产生一丝的动摇。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是关羽在曹操身上发现了一些刘备所不具备的东西,最起码的是曹操在军事上的才能是刘备远不能比拟的,再则曹操直来直去,时而放声大笑,时而纵酒狂歌,时而号啕大哭的真性情到使得刘备的仁慈和宽容显的有些虚伪,而且,曹操同样也孤傲和自赏,关羽也许在曹操身上看到了些许自己的影子。另外,曹操也是极少数让关羽自叹不如的人,关羽虽然骄傲,但对于本领比自己好的人还是敬重的,再加曹操在关羽被降的一段时间对关羽是十分关照,这使得关羽对曹操心存感激。而且,根据我的了解,关羽和曹操的私交是很好的。历史没有过五关斩六将之说,因为以曹操和关羽的交情,曹操是绝对不会在关羽的去留问题上为难关羽。在演义上,描写华容道这件事时,说是曹操屈尊向关羽求情以博得关羽的同情,实则不是这样,而是曹操在被逼入绝境时一看领将是关羽便放声大笑,好像来的不是取他人头的敌人而是多年未见的好友,关羽也许正是被曹操在这种绝境中还能放声大笑的豪气和气概所折服,而不惜冒死放了曹操,这也跟加证明了关羽是何等重情重义。
第3个回答  2010-05-22
关羽人品并不高尚在史学界早有公论。说关羽是“义”的代表,这实际上是受了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志》及裴松之注记载,关羽年轻时就因为杀人而亡命江湖。关羽不仅好色,和曹操争夺美女,且屡战屡败,只因历代统治者的需要才不断被神化起来。如果诸葛亮深谋远虑的话,他就会考虑到,在刘备政权内部,关羽的地位其实比他要高。刘备称帝前,诸葛亮在文官中的地位还在许靖、糜竺等人之下。关羽的官职始终比诸葛亮高。我觉得,如果说将来刘备死后,考虑到易代以后谁来掌握大权,我认为按照常理来推断,应该由关羽来继承。这是一个比较顺理成章的结论,就是说有可能由关羽来任大将军或者宰相,轮不到诸葛亮。另外,联吴抗魏是诸葛亮一贯的外交政策,在这个问题上,关羽处处与诸葛亮作对,他辱骂孙权,甚至表示等到夺取樊城后就要灭掉吴国,这就完全破坏了《隆中对》的战略方针,对此诸葛亮也是不能容忍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