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梯田的水源从哪里来的?

如: 雨水 。雪山的雪水 (答的好的有分加)
不过好像有些梯田是在山顶的。。那水是不是人工抽来的。。

云南梯田的水源主要是降雨。

云南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南部,而云南省地形分布的特点是西北高、南部低,从滇西北的中甸、丽江经大理、楚雄到到滇南的思茅、版纳、红河、文山,海拔渐渐下降,形成了滇西北高海拔地区常年无夏的寒温带、寒带气候类型和滇南低海拔地区全年无冬的亚热带、热带气候类型。

从滇西北到滇南,随着海拔下降,立体气候越来越显著,降雨量也越来越大。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就是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地区,降雨量竟达到年均1397.6mm,相应的稻作农耕越来越密集,旱地耕作越来越减少。


扩展资料:

云南元阳梯田主要景点

以梯田为主,实际上这里到处都是梯田,出门随便往哪边走都能看到壮观的梯田景色。拍摄梯田日出最佳的地点:多依树景区,包括多依树、爱春、大瓦遮等连片近万亩梯田。这里三面临山,一面坠入山谷,犹如一个大海湾。

梯田上部比较平缓,下部则地势陡峭,从上俯瞰,犹如巨瀑倾泻,无比壮观。多依树常年云雾缭绕,云海奇景也颇有可观。多依树是拍摄梯田日出的热门地点,要想拍摄奇观,还得赶早。

拍摄梯田日落最佳的地点:老虎嘴片区;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6000多亩的梯田,勐品梯田位居中央,犹如盛开的白色巨花,从山顶俯视,颇有航拍的感觉。西侧阿勐控梯田分布在三座山梁上,忽高忽低,忽曲忽直,极具韵律感。这里的夕阳景观堪称一绝。

东侧是弯月形的保山寨梯田,形体优美,立体感很强。在老虎嘴视线最远处的左上角,还能隐约看到一匹疾驰的骏马,这正是元阳梯田的标志性景点,曾经出现在《中国国家地理》的封面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阳梯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23
云南很多地方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包括这次大旱,对很多梯田也是没有多大影响的。

梯田的虽在山上,但是躲在山腰山脚,山顶是森林,很多还是很能涵养水的原始森林。所以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有保护好森林,才能保护好家园!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5-22
山上
第3个回答  2010-05-27
开沟引水,改地为田

水沟是梯田的主要配套工程。哈尼族在台地种植旱地作物期间便逐步开挖沟渠,水沟挖通后才改地为田。梯田是在台地的基础上从上到下逐层开挖的。

开挖梯田,讲求季节时机,最佳时节为每年的冬季至次年的阳春三月,这段时间是农闲季节,气候温和,易于劳作,土质干燥,易吸水。先把台地翻挖一遍,既疏松台地浅层土,且本土得以夯实。开挖时把水引到台地里,水到之处便和泥筑田埂,并用脚踩牢夯实。用水测水平面,哈尼称“平水”,即从进水口开始,水到之处,取外凸土方填凹处,同时垒埂子。埂子垒完后减小进水量,查看有没有塌方的迹象,渗水之处要及时补漏,田埂土质疏松处用石头砌牢加固。垒埂子时选择地基比较牢固处留一个出水口,出水口宽度约为40f,水平面比田埂面低约10f,这样既可蓄水,也可引水至下丘田,保护田埂不被水冲垮。有的田又宽又长,需要留1~3个出水口。田埂筑好后来回翻挖整平田泥,拔除杂草,剔除小石子,耙平水田,据说只有牛耙过的田才真正的水平。最后倒入农家肥与田泥均匀搅拌平整好水平面,这丘梯田就算挖好了。一般情况下,一天只改2~3块台地为田,这样可以减轻田埂和台阶承受水的重压,不易渗水,牢固不松塌。

每年秋末冬初田埂彻底铲修一次,不让野草滋生、老鼠打洞,年积月累,田埂越见牢固美观。

沟渠的开凿与管理方法

如果梯田是哈尼人象独儿子一样宝贵的东西,那么水是梯田的命脉,是让梯田灵动起来的灵魂。哈尼族先民用条条沟渠把高山密林中的水引到层层梯田中,这些沟渠就向银链一样缠住大山,滋养着漫山遍野的梯田。平时,道道沟渠接住高大山体和森林中渗出的泉水;雨季,漫山流淌的山水被水沟接住,顺沟流入梯田。

(一)沟渠的开凿

水沟是梯田必不可少的配套工程。哈尼族先民在计划开挖梯田时就已经考虑了水源问题和开沟路线。他们根据水源地目测好基本线路,初步估计沟渠和水量大小、然后组织人员开挖。有的沟渠需要跨越几个村寨,甚至横跨几个土司辖地,挖沟是利国利民之事,哈尼族都能友好协调。

沟渠的开挖从水源地开始。开挖前在开沟的源头用一只鸡祭祀土地神和沟神,祈求得到他们的保佑。沟头处水流湍急,要筑造一段10m左右的斜坡沟堤缓冲水势。河堤用粗大的竹子做桩,用石头堆砌,竹桩之间用绳索或野生藤子拴紧,以此牢固沟堤。开挖沟渠是一项艰苦浩大的工程。哈尼族先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开创了一种特殊的开凿沟渠的方法———流水开沟法,即开沟时以目测沟线,施工中边开沟边放水,把挡住水流的泥土和石块挖除,使水顺流,边挖边引水,直到挖到目的地。挖沟过程中,若是遇到深涧老箐,就用竹子、棕榈树等长直的木材凿成水槽,凌空架起涧槽引水,有的地区,这样的水槽绵延数里不间断;若遇到岩石需炸开,在没有炸药的时代,用很多枯枝树木放在岩石上燃烧,待岩石烧热烧红,再用冷水浇泼在岩石上,使岩石内热外冷膨胀而炸开;若遇到与原有沟渠垂直交叉时,则在原沟渠下打通涵洞,以便引流。挖渠过程中,根据灌溉面积,每挖好一段沟渠便留一个水口作为这个片区的分水口,又以此为源头挖出一条小沟渠,同理,这条小沟渠又分成若干更小的沟渠。就这样,历代先民通过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挖成了无数纵横交错的梯田灌溉沟渠。据统计,截至1949年,云南省红河州的哈尼族聚居区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境内有沟渠12350条,灌溉梯田30余万亩,可见,哈尼族地区自古水利发达。建国后,我国政府极为重视农业水利,不仅大力加固、修缮原有沟渠,并大兴水利,修建沟渠。到1985年,上述四县共有沟渠24745条沟渠,灌溉梯田60多万亩,使得哈尼族的农田水利系统更加先进发达。

(二)沟渠的分类和权属

沟渠根据开挖者的不同分为官沟、村社沟和私沟三类。沟渠的权属属于挖沟者,官沟是官方开挖的,比如土司时代,土司派工让老百姓无偿开挖,但其权属归土司家,百姓使用此水沟就需缴纳水租,俗称官沟;村社沟是一个村寨或者几个村寨共同开挖的,沟权就属于这几个村寨的村民;私沟是某户人家或者三五户人家联合开挖的,其权属归这几户人家,我们称其为私人沟渠。在古代,沟渠的权属很重要,因为权属涉及到是否缴纳水租的问题。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田地收归国有,沟渠也就全部归属于集体。

1981年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沟渠归所有者和受益者管理。

沟渠根据大小、长度和用途又分为防洪沟、大沟和小沟。防洪沟是根据地形在峡谷处经雨水冲刷形成沟渠后,被先民们稍加疏理利用的沟渠,属于沟渠所在地族民所有。平时,大山里的水和雨季的水汇集到防洪沟后被引到大大小小的沟渠里,进而流入梯田;雨季时,梯田里溢满的水和雨水又通过防洪沟流入河流,舒缓沟渠和梯田的压力。大沟是那些跨越很多山梁、流经很多村寨、灌溉面积较大的主干沟渠。

大沟把水从防洪沟或者河流里引流过来,然后逐级分配到流经区域的小沟里。小沟是直接把水引流到田里的沟渠。

(三)沟渠的管理和分水方法

1.沟渠的管理

解放前,官沟的负责人由土司指定,并由此人负责收水租;其他沟渠的管理方式是:每条沟渠都由水沟的所有者或受益者共同推举一个叫“嘎收”的人来负责管理水沟。“嘎收”的责任很重大,要负责水沟的日常护养工作,水沟堵塞、坍塌时要及时疏通和加固,保证水沟常年流水并畅通无阻。虽说有“嘎收”负责沟渠的日常修养,但是哈尼族视沟渠如命,把护养沟渠当做自己的事情,沟渠稍有破损,谁见谁修,蔚然成风。农忙用水季节“嘎收”要日夜不停的在沟渠上来回维护,保证足够的灌溉用水。有时,“嘎收”一人根本忙不过来,其家人都要帮忙沟渠的管理和维护。除此外,每年冬季(农历十一月至次年一月)要召集所有田主(沟渠受益户)投资投劳,组织人员对沟渠进行较大规模的修缮加固。但是,“嘎收”不负责水的分配和调解水利纠纷,只在修缮沟渠时报告给田主,由村寨长老和田主共同解决纠纷。护养沟渠是件艰苦而重大的事情,因此,“嘎收”的选择有严格的要求,这人必须是成家并已生育孩子的中年男子,身体健康,手脚勤快,勤劳肯干,有责任心,信誉较好。“嘎收”每年为一任,可连任数年,也有任一年的,主要看“嘎收”在护养沟渠中的表现和田主的满意度。如果田主对“嘎收”工作不满,可在次年修沟时提出更换。常年护养沟渠是件很劳累和辛苦的差事,连任“嘎收”身体和精力都跟不上,“嘎收”可以自己提出更换,经田主同意后另选他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哈尼族从梯田的开垦到沟渠的开凿与管理、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理念上都包含崇敬自然、顺应自然、持续利用资源的观念,并赋予梯田生命,形成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梯田灌溉管理系统,整个系统处于均衡、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既在利用自然求得生存的同时,保持水土、保护自然,反过来以良好的自然生态求得生存的可持续性。这个系统与现代提倡的可持续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不谋而合,已被实践证明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认为这个系统及其所折射出的人文理念对于人口与日剧增、环境日益恶化的山区发展农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哈尼梯田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在没有现代化设备的情况下,沟渠是引水的最佳办法,山山相连,沟沟相通,即便是山顶,也是可以通过聚积雨水,沟渠引水等方法做到的
第4个回答  2010-05-27
云南之水天上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