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孔乙己大约真的已经死了到底是不是病句

如题所述

这一句话不是病句,这句话中有两个词语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就是不通顺的,可是当把这两个词放在一句话中的时候,就能后很好的表达所想要表达的复杂情感了!

在这一句话中,只是想要表达对孔乙己的不屑和不在乎,可是又因为和孔乙己熟识,而产生了一分同情的心理,不由自主的对孔乙己的消息注意起来了。

所以一张口,就成就了这一句话。因为不屑所以在孔乙己再也没有来酒馆喝酒的事情做了大概的猜测,说他大约应该死了;而因为同情,并且平时看到孔乙己生活的不如意和“混吃等死”的心态吧!下了一个肯定的结论,说他的确是死了,否则应该会来酒馆喝酒的!

扩展资料

《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 ,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6

这一句话不是病句,这句话中有两个词语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就是不通顺的,可是当把这两个词放在一句话中的时候,就能后很好的表达所想要表达的复杂情感了!

在这一句话中,只是想要表达对孔乙己的不屑和不在乎,可是又因为和孔乙己熟识,而产生了一分同情的心理,不由自主的对孔乙己的消息注意起来了。

所以一张口,就成就了这一句话。因为不屑所以在孔乙己再也没有来酒馆喝酒的事情做了大概的猜测,说他大约应该死了;而因为同情,并且平时看到孔乙己生活的不如意和“混吃等死”的心态吧!下了一个肯定的结论,说他的确是死了,否则应该会来酒馆喝酒的!

扩展资料:

孔乙己的现实意义

孙伏园在简括鲁迅当年告诉他最喜欢《孔乙己》的意见时说:“《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因此我们读《孔乙己》不一定永远都把它放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来解释其意义。

过去多数人以科举制度对中国人民的毒害的角度来解释,孔乙己代表典型的旧知识分子,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但是正如鲁迅所说“谁整个的进了小说,如果作者手腕高妙、作品久传的话,读者所见的就是书中人,和这曾经实有的人倒不相干了”。因此他坚持要了解《红楼梦》就不要去追究曹,从他身上去了解贾宝玉或小说的意义。

因为“人生有限,而艺术却较为永久”。同样,我们可以超越写作时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来读《孔乙己》,它一样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当我们不把这篇小说局限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来解释时,它就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种苦人在世界各地都可找到。

这个凉薄的社会,全世界都一样,古代和现代,今天和明天都不会消失。鲁迅表面上写发生在中国清末的社会与中国人,实际他也同时在表现人类及其社会中永恒的一个悲剧。表面上孔乙己是一个受了科举制度毒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他也是普遍性的代表了个人与社会之冲突的多种意义的象征。

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中,多少人就像孔乙己那样,不为社会所接纳,被群众嘲笑、欺凌和侮辱,只是原因不同而已。

孔乙己代表了理想或幻想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他的悲剧在于他分不清理想(或幻想)与事实的区别。在科举时代偷书不是一件可耻或甚至犯罪的行为,他染上这种旧习后,社会却改变了。因此咸亨酒店,那个小小的社会对孔乙己,永远是一个埋葬他、置他于死地的陷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乙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2-24

不是病句。

这句话从赏析的角度去看它是运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鲁迅先生在这句话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不太常见的,它叫做反语。反语这种修辞手法,一般是用截然不同含义的词语,来表达出想要表达出来的意思。

反语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用来讽刺事物,另一种就是友好的表达。鲁迅先生在这里用的就是用讽刺的话来表达它原来的含义。

在鲁迅写的很多小说中,他写的很多小说,都是为了讽刺当时的社会现状,所以对主人公的情况并不是特别的在意。他只是让人们了解当时社会情况我们中国的文字言语都是相当有内涵的,所以要抱着赏析的态度去看一些作品,要深入去了解当时的环境等一系列内容。

第3个回答  2017-04-28

一、不是病句。

这是鲁迅不确定孔乙己是不是真的已经死了,大约真的就是可能真的得意思,就是孔乙己可能真的已经死了,也可能没死。

大约和的确这种矛盾的词在鲁迅的著作中经常出现,为什么说“大约”死了,是因为谁也没有亲眼看到他死了,也没有确实可信的消息说他死了,所以说他“大约”确实死了。那为什么又加上“确实”二字呢?

可能有两层意思,在那种社会中以孔乙己的为人、性格、生存能力、经济状况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孔乙己是不会高寿的。饥寒交迫中的一个手无傅鸡之力的落魄书生他能活多久呢?

另一层意思:在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中,被封建科举制度深度毒害的孔乙己或者也和死了没有什么区别,行同行尸走肉般,这让我想起了祥林嫂,孔乙己的最终命运和祥林嫂不会有什么区别,同样是被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所毒害的平民百姓。

二、作品简介: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中的主人公外号孔乙己。文章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2篇白话小说。据鲁迅资料记载此作出于1918年冬天。

孔乙己有着悲惨的遭遇。小说中的孔乙己这个名字是从小孩的描红本子上取下来的,时间长了,大家就都这么叫。鲁迅先生评价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言以蔽之,责人严苛,责己阔达,自私自利,立场灵活。细究其理,持之有故,然皆以辞词恕己。不欲得其意,空取其辞词,以此两可之言而无穷之辩,终归于为我所用一途也。

三、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鲁迅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后与《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毛泽东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的发扬人。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之一。

鲁迅一生的著作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3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真实地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周家做官经商,人丁昌盛,至鲁迅出世,周家已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大户。鲁迅的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由翰林改官,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后任北京任内阁中书,对鲁迅教育十分开通。鲁迅的父亲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闲居在家。后因肺结核而死。鲁迅的母亲鲁瑞(1858~1943)是绍兴当地举人鲁希曾孙女,思想颇为开通,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能力。


第4个回答  2020-11-11
这一句话不是病句,这句话中有两个词语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就是不通顺的,可是当把这两个词放在一句话中的时候,就能后很好的表达所想要表达的复杂情感了!
在这一句话中,只是想要表达对孔乙己的不屑和不在乎,可是又因为和孔乙己熟识,而产生了一分同情的心理,不由自主的对孔乙己的消息注意起来了。
所以一张口,就成就了这一句话。因为不屑所以在孔乙己再也没有来酒馆喝酒的事情做了大概的猜测,说他大约应该死了;而因为同情,并且平时看到孔乙己生活的不如意和“混吃等死”的心态吧!下了一个肯定的结论,说他的确是死了,否则应该会来酒馆喝酒的!

扩展资料
《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 ,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