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靖政策与羁縻政策的区别

如题所述

一、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不同。

1、绥靖政策,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国与国的关系,是对国际关系采取的政策。

2、羁縻政策,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中央与少数民族聚居的关系,是对国内民族关系采取的政策。

二、社会背景不同。

1、绥靖政策,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

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2、羁縻政策,起源在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割据激烈,少数民族地区各土著首领在羁縻州的基础上,趁中原各国相互征战之机,亦相互攻伐,以大并小,以强吞弱。一些强宗大姓扩张势力,逐渐脱离中央王朝的控制,成为地域性封闭的独立小王国。

宋朝统一内地之后,顺应了五代时期形成的这种情势,摄唐制并使羁縻政策更加完善,并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羁縻政策成为宋王朝统治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政策。元朝时逐渐演化完善为土司制度。历经明朝小规模和清朝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三、对战争的态度不同。

1、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以二战为例,它无法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却鼓励了侵略者冒险,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40年德国入侵英法,绥靖政策一度破产。

2、羁縻政策,以消弭战争为目的。羁縻政策的原则是: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

(1)、其疆域往往以某一大姓所形成的自然区域来确定,这一区域既可以划为一州,也可立为数州,故地域比当时的边郡要小得多。

(2)、军事上,羁縻州可保留有本部兵马,即所谓的义军、土军、土丁等。朝廷赐民族首领以军事首领头衔。

(3)、立柱结盟,划界定约。为防止各族首领反叛,宋朝地方政府常与各族首领订立盟誓,刻在铜柱和石柱上。

(4)、经济上,王朝给土著各族施以小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羁縻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绥靖政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1
绥靖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 英国、法国、美国 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慕尼黑阴谋更是将“绥靖”推向了顶峰。“绥靖”一成为一种姑息养奸的做法。
“羁縻政策”是自秦朝建立郡县制起到宋、元交替时期前,中央王朝笼络少数民族使之不生异心而实行的一种地方统治政策。通过这种政策,处理中央与地方少数民族聚居的关系,以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
望采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