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明明不止一支舰队,为何北洋舰队惨遭围攻,其他人冷眼相看?

如题所述

在清末洋务运动后期,清政府开始兴建海军,当时共形成了北洋、南洋、广东、福建等四支舰队,总的排水量绝对是全亚洲第一。而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惨败,被包围,最后全军覆没,为何其他三只舰队却袖手旁观,没来救援,他们在干什么?首先要说明的是,当时的南洋舰队、广东舰队实力还是很强的,这一点可以在中法海战中得到验证。

法国那可是老牌的西方海上强国,但在南洋舰队的打击下,法国海军惨败,中法战争以大清的胜利告终,虽然最后还是签了不平等条约,这里完全可以看出来南洋舰队的实力。就连日本人也说,如果大清集合北洋,南洋、广东、福建四大舰队,那么日本绝没有胜算。那么为何当时其他三支舰队都没北上救援北洋舰队呢?主要是三个原因。

一是,战略错误。

其实早在建立海军的时候,袁世凯等有识之士都建议,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大舰队合并,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样近可以防御沿海,远可以御敌于外,而且四支舰队在一起,那实力远远超过日本海军。但是,这个建议被慈禧和李鸿章否决了,慈禧害怕军队集中于个人,尾大不掉。

而李鸿章意图更简单,要建设自己的军队,而不是国家的舰队。因此,在建设上,四支舰队相互独立,没有统属关系,没有协作关系。而且当时的建设思想落后,以保境安民,守卫江河沿海为任务,形成了各自的任务区。中法战争北洋舰队也没来,而北洋舰队遇难,南洋和其他舰队也不会去。

二是,矛盾已久。

南洋和北洋舰队当时别说合作了,简直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个人恩怨,北洋舰队那是李鸿章的,南洋舰队那是左宗棠建设的。而两个人又是死对头,恨不得致对方以死地。而左宗棠死后,南洋等舰队都掌握在湘派达成的手中,恩怨很深。

还有就是分配不均,虽然同为海军舰队,但是因为李鸿章当道,主政。因此,厚此薄彼,将原本属于南洋舰队的费用挪用北洋。在建设海军花费的3000多万两白银中,南洋只得到了500万两,而且李鸿章经常以各种理由克扣南洋的军饷和军费。最终使得两军的关系势同水火,怎么可能救援?

三是,力不从心。

左宗棠在的时候,南洋海军其实虽然整体吨位不行,但是训练有素,个个精兵强将,这也是打败法军的基础。但是左宗棠一死,南洋海军就流于形式了,不仅缺乏训练,而且贪污严重,微薄的军费也被贪污很多。当时的情况是,南洋等舰队不仅军纪涣散,缺乏训练,更为严重的是军备松弛,兵器奇缺。

其实光绪也下令南洋舰队等北上支援,但南洋舰队等都以武器落后等原因,拒不参战。其实,在晚清时期,朝廷对地方的统治力量已经很弱了,当时的督抚,那是手握重兵,权倾一方,难免各自为政,患得患失。所以,在北洋舰队被围困的时候,自然不会有人去救援。以至于战后,人们说,甲午战争其实是李鸿章一个人和日本打,怎么能不输呢?

近代中国最出名的海军当属李鸿章创立的北洋水师,北洋舰队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可没想到甲午一战被日本的联合舰队打的丢盔弃甲,龟缩在威海卫港不敢出战。

北洋舰队在旅顺港也没过几天安生日子,1894年10月日本陆军攻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占领旅顺,日本陆军联合海军向港内的北洋舰队开火,双方激战数日后北洋舰队投降了。至此李鸿章呕心沥血经营了十几年的北洋水师不复存在,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在北洋水师覆灭前清廷竟然派没有任何援军前去援助。

是没这个能力吗?当然不是,当时的北洋舰队虽然被重创,但清廷还有一支舰队,那就是沈葆桢创立的南洋舰队。这支舰队名气虽不如北洋舰队,但实力不容小觑,南洋舰队曾在镇还打败过法国舰队,号称晚清"第二舰队。北洋水师在黄海战败后,被日本舰队围攻,南洋舰队却没任何动静,眼睁睁的看着北洋舰队被消灭。

南洋舰队之所以见死不救,涉及清廷内部的派系斗争。当初北洋和南洋同时成立,但北洋水师负责保卫京津地区,责任重大,所以分军费的时候北洋占大头。后来北洋舰队军费紧张就把南洋舰队的军费给占了,不仅如此连南洋舰队筹钱买的四艘小炮艇都被北洋舰队抢了过去。南洋舰队和北洋舰队虽在一个屋檐下,但双方势如水火,甲午北洋舰队被困后。李鸿章请求南洋舰队北上救援,但被南洋舰队以,舰艇年久失修,实力不足为由拒绝。

甲午战争结束,南洋水师部份舰艇调防北洋。至1909年,南北两洋水师合并,改成立巡洋舰队及长江舰队。南洋舰队就此消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