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植物的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另外两个不涉及植物,所以不包含在内。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拼音:zhòng guā dé guā,zhòng dòu dé dòu
释义:种什么,收什么。原为佛教语,比喻因果报应关系。后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出处:《涅槃经》:“种瓜得瓜,种李得李。”《吕语集粹·存养》:“种豆,其苗必豆,种瓜,其苗必瓜。”
例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于已往的检讨,足为将来的借鉴。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拼音:qián rén zāi shù,hòu rén chéng liáng
释义:前辈栽的树,要过几辈后才能长大成荫,后人才能乘凉,可用来形容前人的恩惠。
引申意义:说明树木成长需要较长的时间。也表示目前进行的工作,可能要在以后较长时间后才能体现出效益和价值。 同时也说明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只有从现在开始保护好环境,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生存之地。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
出处: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清腔类·桂枝香》:“那晓得三纲五常,只知道七青八黄,圆鸭蛋里掉桨,竹竿空长,肚里无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例句:俗语说得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守着祖宗的遗产,过了一生,后来儿孙自有儿孙之福。
扩展资料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思想
道教乐生恶死,主张超越生命极限,追求“天长地久,长生久视”,最好成为活在世上的活神仙。庄子就曾指出:“龟宁生而曳尾于涂中,不愿死为留骨而贵”
。道教在依据“天道循环说”的哲学基础上,根据老子“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的教义思想,提出“承负”说作为自己的报应观,并用以解释自然和社会上的各种因果报应现象。
《太平经》是最早对承负思想做出较为系统阐述的道教经典。《太平经》对承负说有两种解释:其一,人世间的承负,把今人受到的福祸归结为祖先的善恶,祖先积德行善,泽被子孙后代,祖先有过失或作恶多端,其恶果于后代子孙。
其二,自然、社会的承负,顺“道”而行,自然、社会就昌盛发达;违“道”而行,自然、社会就衰败枯萎。其“承负说的核心内容是将天道、地道、人道置于“承者为前,负者为后”的循环逻辑发展之中,用天道、地道来论证人道。说明天灾之发、地祸之起的原因,在于违背自然之道的人道承负。
社会动乱,王朝更迭,亦是人为所致。任何自然、社会现象都蕴涵在“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惹祸,后人遭殃”的承负结局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还有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