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人喜欢什么颜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1
问题一:蒙古族人最喜爱的是什么颜色 在大千世界五光十色的颜色中,蒙古族有着自己的喜好和忌讳。古代的蒙古族人们喜欢白色和蓝色。白色(查干)象征着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真实、纯洁、正直和美好。来过草原的人们都会有感受,草原上的蓝天白云显得格外的美,那绿草如菌,羊群如云,又与蓝天白云相映生辉,呈现着和谐的自然美。所以,在逢年过节和欢庆喜事的时候,都喜欢穿白色的服装。
蒙古族也喜爱蓝色(呼和),他们把蓝色视为自然界中永恒、美好的色彩,希望自己民族像永恒的蓝天一样永存和繁荣兴旺。在日常生活中,蒙古族特别喜爱红色(乌兰)。以为红色温暖亲切,把它作为本民族的标志,帽缨等装饰品大都是红色的。蒙古袍也喜欢穿红色的,马鞍子也是红色的。穿用的衣物格外喜欢鲜艳明快的色调。他们喜欢熊熊燃烧的簧火和蒙古包里的炉火,认为烧的越旺越好,这预示着世世代代繁盛工火。
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也有自己忌讳的颜色。黑色在蒙古族人眼里标志着秽气,或代表着丧事。

问题二:内蒙古人的衣服是什么样的 蒙古族服饰
男子服饰
“库伦闪吐”帽 周围有沿,呈圆形,面儿一般选用黑色大绒。帽子顶部,喇嘛用黄色,平民用棕色或蔚蓝色。钮子用红线条或金银珠宝装饰。喇嘛的帽顶没有缨子,只是在一小圈图案中间钉有黄钮子。平民的则有缨子,有官职的则用珍珠玛瑙表示官衔。
“扎布恒”帽 帽后部开衩,在开衩处有2指宽、l尺多长的几条红、粉色飘带。耳后也各有一条带子,供刮风时拴系使用。帽顶的形状也有讲究,老年人是平的,年轻人则是尖而硬的。所有皮毛大都是野生小动物或绵羊羔皮。
“海样披”帽 是仿“库伦闪吐帽样式改制而成。帽分前后左右4个帽沿。这种帽子的帽沿可根据年龄差异和个人爱好所决定,帽沿儿可下可立。
“沙帽”(也称钹帽) 是喇嘛在夏季戴的。帽子用竹皮编制。这种帽子顶部没有纽子。
“陶儿帽” 样式同“好崩”帽,只是加个陶儿顶。这是活佛朝见皇帝时带的专用帽子。
“布其鲁日” 也称“玛胡萨”帽,就是现在所说的草原帽。一般用狐狸皮或黑白羊羔皮缝制。这种帽子是经东阿巴嘎旗北部牧民结合生产生活和审美情趣改进而成,帽子后部短些,前面用绸缎镶三条边儿。现在这种帽子又有新的改进,帽后宽而长,顶尖,吊绸缎面,边儿上缝有花纹图案,两边是鲜艳的飘带。乌珠穆沁的“布其鲁日帽顶是褐色或红色的缎子,帽沿儿是蓝、深蓝、深绿的绸缎。喇嘛的“布其鲁日”帽顶是红色的,帽沿儿是黄色的。
“套如勒”帽 也叫“奥来”帽,分蒙古式和汉式两种。乌珠穆沁的“套如勒”帽是典型的蒙古式。帽有前沿儿和后沿儿,前沿比后沿略高,正中有甬儿。冬季戴时有护耳套。
蒙古袍 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蒙古袍。这种袍身宽大,袖子长,下端左右一般不分衩,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领口、袖口、边沿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蒙古袍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节而异。男子多喜欢蓝色、棕色;女子则多喜欢红、绿、紫等颜色。夏季穿单夹袍,一般颜色较淡,如淡绿、粉红、浅蓝、乳白等颜色。冬季多穿老羊皮、羔皮做的袍子,颜色多为青、灰、深蓝等颜色。蒙古袍最适应牧区生活环境。因袍子肥大,不开衩,乘马放牧时可护膝防寒避风。袍袖长领高,乘马持缰时,冬季可防寒,夏日可防蚊虫。察哈尔地区的袍子一般镶3条边,另加1条缝子花边儿,脖领、襟甬、腋窝和腰部分别钉1~3个纽扣;乌珠穆沁地区用3条库锦镶宽边儿,脖领、襟甬、腋窝和腰部分别钉1-2个纽扣;苏尼特地区则镶4条边儿,脖领、襟甬、腋窝和腰部分别钉纽扣;阿巴嘎一带是镶3条边儿,在脖领、襟甬、腋窝和腰部分别钉1-3个纽扣。
马蹄袖 蒙语称“努达日嘎”,加在蒙古袍的袖口上,冬天可防寒护手,同时也表现庄重美观。马蹄袖主要用黑、白绵羊羔皮或水獭皮做里子,用绸缎或布料镶边儿,在接东西时要把马蹄袖落下来。
皮得勒 主要以绵、山羊皮为原料,熟、鞣后,分别制成“乌吐木拉得勒”(熏羊皮得勒)、“查干得勒”(不吊面的白板羊皮得勒)、“呢黑得勒”(皮得勒)和“乌珠日斯格得勒”(绵羊二茬皮得勒)。在锡林郭勒盟地区,皮得勒是牧人们过冬的主要御寒衣,随着文化的提高,生活的改善,皮得勒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变化,越来越讲究美观、舒适。比如有的得勒的领口、胸襟、下摆分别镶有黑、白或褐色羊羔皮,里面还用2指宽的黑大绒贴二层边儿。女式得勒则普遍夹饰边,并用各色丝线打结子。也有全部用羔皮缝制的皮得勒,那是比较贵重讲究的。
腰带 是穿蒙古袍所必备之物。有的用布料,有的用绸缎。腰带一般长5米,颜色同蒙古袍的颜色相协调。在牧区,男人叫布斯太(汉语意为扎腰带的),男子扎腰带时的位置,不......>>

问题三:内蒙古人喜欢吃什么菜色? 蒙古菜点特色主要体现在蒙古族的菜点风味上。
蒙古族人的饮食比较粗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为主要的菜点原料。烹调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以烤最为著名。菜点崇尚丰满实在,注重原料的本味。
内蒙古著名的菜点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奶菜、马奶酒、莜麦面、资山熏鸡、肉干、哈达饼、蒙古馅饼、蜜麻叶、德兴元烧麦等。

问题四:蒙古族的衣服上的颜色代表着什么意义 蒙古族腰带不离身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息环境,逐水草而他迁徙的游牧经济,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服饰艺术丰富多彩、璀璨夺目。 四季都穿长袍内蒙古、新疆牧区,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不同颜色各有象征袍子的颜色,男子多喜欢穿蓝色、棕色、女子则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夏天更淡一些,有浅蓝、白、粉红、淡绿色等。蒙古人认为,像汁一样洁白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多在盛典、年节吉日时穿用;蓝色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是代表蒙古族的色彩;红色是像火和太阳一样能给人温暖、光明和愉快,所以平时多穿这样颜色的衣服;被看作是至高无尚的皇权的象征,所以过去除非活佛,或者受到过皇帝恩赐的王公族,人是一律不能穿用的。腰带防风抗寒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素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僵时又能保持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束。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

问题五:关于内蒙古风土人情的资料 三十字的内蒙古人的价绍

问题六:内蒙古有什么风俗习惯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
、【风俗禁忌】  (1)礼仪往来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

问题七:内蒙古的风俗习惯 迎宾 :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会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到今的传统。当来到这里,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主人的住处,“这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会用临时学会的蒙语“赛努!赛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怀,一句蒙古语说出来,这里的主人会由衷地高兴。
当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后,宾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侧。一般来了十分尊贵的宾客,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男坐进包后的西侧,女坐进包后的东侧)位置上。这时候,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摆在客人面前,然后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请客人们品尝。接着在问候和笑声中开始敬酒,主人手捧哈达,托着银碗、齐眉举盘,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顿时主客情融,气氛很快会热烈起来;如果您不善饮酒,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这表达了对主人的尊重与亲密。
待客 :
这里的主人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茶食为客人压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条,让客人们少吃一点垫个频祝?然后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这就是敬酒的开始。接着用大杯(比银碗小一点专用敬酒的银制器皿)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依次一一进行;敬酒达一定杯数就要奏乐唱歌为客人们喝酒助兴;酒后用饭,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为整羊宴,其次为羊背子宴。
神奇的蒙古包 :
如果说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古包则是大海中的点点白帆。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既美观又实用,而且结构简单,便于拆运。
蒙古包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拆迁组装,就地取材,自产自用等特点,非常适于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绿色草原上,星罗棋布的蒙古包白帆点点,会使人感悟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哈那”是数十根同样粗细、抛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绳连接,构成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乌尼杆”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蒙古包顶端还有“陶脑”――天窗,既可通气又可采光。整个蒙古包用数根毛绳牢 牢固定,抵御风的侵害。
华丽的民族服装 :
蒙古族的服饰包括衣、带、靴及头饰等,款式讲究,装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装。蒙古袍衣体宽大,袖子较长,下端不开叉,衣领较高,服带中围,非常适应广阔草原游龚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腰带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带一般由绸、缎等料制成,长达数米,颜色视袍子的颜色而定。男子扎腰带时,袍子向上提,下摆束得较短,即显得精干潇洒,骑乘或劳动时也方便。女子之相反,扎腰时一定要把袍子拉展,以显示身材的苗条健美。穿蒙古袍系腰带除装服饰上的需要外,实用价值也很大,系上腰带骑马时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稳定和垂直,冬天还可保暖。
查干萨日”的祝福 :
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汉语意为“白月”);草原上的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祝寿、拜年等,并且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查干萨日)达到 *** 。
祭火
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祭火在过去比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户”(贫民)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贵族......>>

问题八:蒙古族的哈达颜色都代表什么? 一、哈达的颜色有白、蓝、绿、红、黄等五种颜色。白色是白云的象征,蓝色是蓝天的象征,绿色是江河的象征,红色是空间护法神的象征,黄色是大地的象征。除了白色哈达外,蓝、绿、红、黄彩色哈达,赋与了宗教含义,认为是菩萨的衣服,所以,是最隆重的礼物,平素很少使用,一般在寺庙开光典礼时,献给神的塑像或最受爱戴的活佛。同时,也可献给新修房子的亲戚,作为在房顶做守护神的彩箭之用。
白色哈达象征素洁的祥云,互相敬献哈达,表示祝对方吉祥如意,幸福无边。

问题九:内蒙古什么颜色的丝带是最高礼仪 一般都是送蓝的和白的,都一样,只有五彩的是送给敬重的长辈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