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微中风严重吗?

男 47岁 两天前嘴有点歪 昨天左半身体使不上劲 上医院检查为脑血栓中风 想请问一下严重吗 ?? 要多长时间才能好?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家们正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 1、 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2、 控制并减少短暂性脑血管缺血发作(即一过性偏肢麻木、无力或眩晕、复视、吞咽困难、走路不稳等症状)是预防中风关键的一个环节。一旦小中风发作,须立即抓紧予以系统治疗,就有可能避免发生完全性中风。 3、 重视中风的先兆征象,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时,就应采取治疗措施,避免中风的发生。 4、 消除中风的诱发因素,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应自我控制和避免。 5、 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粘滞血症、A性行为、肥胖病、颈椎病等。 6、 饮食要有合理结构,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应忌烟,少酒,每日饮酒不应超过100毫升(白酒)。定期有针对性地检查血糖和血脂。 7、 坚持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能促进胆固醇分解从而降低血脂,降低血小板的凝集性,并能解除精神紧张和疲劳。 8、 要注意心理预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做到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血管病。 中风患者在气候变化时应当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不要用脑过度;平时外出时多加小心,防止跌跤;起床、低头系鞋带等日常生活动作要缓慢;洗澡时间不宜太长;注意治疗原发病,防止再发脑血管病。根据不同病因,坚持治疗,定期复查必要的项目。为防止再发,以上注意事项均应予以足够重视。 如果你担心中风,就必须立刻做到下面四件事: 1.多吃蔬菜和水果 每天至少吃五种或更多,其中一定要有红萝卜才行。 每周吃五次或五次以上红萝卜的人,比每个月只吃一次或不到一次红萝卜的人,要少68%罹患中风的危险!这是哈佛大学追踪90,000位女护士长达八年之后,所得到的结果。另外,菠菜也是很有效的预防中风的食物。红萝卜和菠菜的保护功效是因为它们富含β-胡萝卜素的缘故。据研究指出,每天摄取15-20毫克β-胡萝卜素的人,和每天只摄取6毫克的人相比,二者的中风机率相差得很明显。 像胡萝 、菠菜和其他各种富含β-胡萝卜素的蔬菜之所以能预防中风,是因为胡萝卜素能够防止胆固醇被氧化成有害的形态,进而堆积在血管内,造成血液凝块。更重要的是,血液中若含有大量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可以帮助你免於中风而死亡,或减少中风所造成的神经伤害,并且加速身体复原!这是布鲁塞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检验了八十位中风病人病发后二十四小时内的血液之后,所得到的结论。这是因为当你中风,也就是脑部缺氧的时候,你的脑部细胞功能开始发生障碍,最严重的情况就是脑神经细胞受伤。但是如果你血液中含有许多维生素A,它就能够在各种细胞病变发生的时候加以阻止,因而减轻脑部受损的程度或死亡的机会。 2.每周至少吃三次鱼,尤其是富含omega-3脂肪的鱼。 如果你的血液中含有大量omega-3脂肪酸,你中风的机会就比较少一点;而且即使中风,伤害也会比较小。荷兰最近的研究发现,年龄在60-69岁之间,每周至少吃一次鱼的人,那些不吃鱼的人,在往后十五年内中风的机会要少一半。 日本所进行的一连串研究也发现,每天吃9盎司鱼肉的渔民,比每天只吃3盎司鱼肉的农夫,因中风而致死亡的机会要少25-40%。 这是因为神奇的omega-3脂肪酸能够调节血液的状态,使血液较不容易形成凝块,进而防止大脑血管阻塞。如果你的年龄已大到会令你担心自己的血管阻塞,你不妨想像一下这种情况:当你服下鱼油以后,它就会在你的细胞膜内停留。这种充满鱼油的细胞较富弹性,有如液体般的柔软。也就是说,像这种柔软形态的细胞比较容易挤过狭窄收缩的血管,把氧气运送给脑部和心脏的细胞。这种巧妙的变化可以救你一命,特别是当你的血管已经老化和受阻塞的时候。 顺便一提的是,吃饱和动物性脂肪的作用恰恰相反,会使细胞膜变得更僵硬。因此,为了预防中风和心脏血管疾病,最好别吃这一类的脂肪。 3.控制盐的摄取量。 即使盐不会使你的血压上升,它也可能对脑部组织有害,引起微小的中风。曾有人用老鼠做实验,分别喂给它们高盐和低盐的饮食。吃高盐饮食的老鼠在十五周内,竟然全部中风死掉,虽然它们的血压并没有升高;而吃低盐饮食的老鼠只有12%因中风而死掉。吃高盐饮食致死的老鼠,则因一连串轻微中风,最后导致脑部组织坏死和动脉受损。 4.不妨考虑喝茶,尤其是喝绿茶。 记住,采取这些行动,能够在你万一中风时,减轻你神经的受伤程度,并降低死於中风的机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10
才是开始,是否严重,要看这十五天是否治疗得当,最好是用中药治疗.
第2个回答  2019-10-20
建议积极去治疗
第3个回答  2019-06-12
概述:中风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名曰中风;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脑卒中,卒中等。
就诊科室:急诊科、中医科
临床症状:突然昏倒、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舌歪斜等。
危害:中风患者会出现肢体行动不便,记忆力下降,认知障碍等后遗症,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活质量,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并发症:发热、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急性肾衰竭等。
检查:血常规检查、心电图检查、眼底检测、尿常规检查、生化检查、便常规检查、生化检查、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X线检查、B超、脑血管造影、MRI。
诊断: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进行诊断。
饮食建议: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多食新鲜水果蔬菜,戒烟限酒。
治疗原则:镇肝熄风、滋阴潜阳、化痰通络。
治愈性:可调理,部分可治愈。重症患者可能致残或死亡。
病因:
1.情志郁怒 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因暴怒则顷刻之间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其候必发。至于忧思悲恐,情绪紧张均为本病的诱因。
2.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病发,尤以酗酒诱发最烈。
3.劳累过度 本病也可因操持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再则纵欲伤精,也是水亏于下,火旺于上,发病之因。
4.气候变化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入冬骤然变冷,寒邪入侵,可影响血脉循行。其次早春骤然转暖之时,正值厥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5.血液瘀滞 血瘀的形成多因气滞血行不畅或气虚运血无力,或因暴怒血蕴于上,或因感寒收引凝滞,或因热的阴伤液耗血滞等,本病的病机多以暴怒血蕴或气虚血瘀最为常见。
流行病学: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典型症状: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治则:祛风、养血、活血、化痰通络。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咳痰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既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5.阴虚风动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诊断依据:
1.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2.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3.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㖞斜,言语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
4.必要时可结合CT、MRI等影像学诊断的支持。
治疗方针:本病治疗以镇肝熄风、滋阴潜阳、活血通络。
药物治疗: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治则: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主方:镇肝熄风汤加减。方药:怀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白芍、玄参、龟板、天冬、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甘草。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治则:祛风、养血、活血、化痰通络。主方:大秦艽汤加减。方药:秦艽、羌活、独活、防风、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白术、茯苓、黄芩、石膏、生地。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治则:化痰通腑。主方:星蒌承气汤《验方》加减。方药:胆南星、全瓜蒌、生大黄、芒硝。如头晕重,可加钩藤、菊花、珍珠母。
4.气虚血瘀
治则:益气活血。主方: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药:生黄芪、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
5.阴虚风动
治则:滋阴熄风。主方:大定风珠加减。方药:鸡子黄、阿胶、地黄、麦冬、白芍、龟板、鳖甲、五味子、炙甘草。
日常护理:
1.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的生活作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血管病。
2.予患者以适宜的环境温度。避免转移患者从较高温度的环境突然至温度较低的环境,外出注意保暖。
饮食调理: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