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口中的“打尖”即是吃点东西,短暂停留的意思。
我们在看古装剧时,常常听到店小二这样热情地招待客人,“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呢?”打尖,按照字面可以理解为打发一下舌尖的意思。
我们的舌尖是对味道最敏感的地方,一般吃饭的时候,最先接触食物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舌尖,古时候交通不发达,人们出门办事往往会匆匆赶路,有时候饿了,就会找个地方吃点东西,打发一下舌尖,然后继续赶路,所以,打尖就是吃点东西,短暂休息一下的意思。
"打尖"这个词在明朝之前,其实是并不存在的,那时候,人们常常会说打火,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曾写到,
“他们两个每天天色傍晚的时候就住酒店入睡,平时早上和下午的时候就在路上打火。”
施耐庵是明朝人,所以在他的小说中,写到的是打火,后来到了明清后期,打火这个词慢慢就不再用了,比如清朝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写道,
那时秦钟正骑着马,随他父亲的轿,忽见宝玉的小厮跑来,请他去打尖。
从这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到了清朝时期,打尖已经完全取代了打火。
打尖这个词,经常在清初时期的白话小说中出现,
《听雨丛谈·打尖》中写道,"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
《疏证·释词·释言五》中对“打尖”一词也有过解释,“打尖,昭人谓旅途小憩为打尖。”
在《镜花缘》第六十三回中写道,
如路上每逢打尖住宿,那店小二闻是上等过客,必杀鸡宰鸭;
“打尖”与“住店”常常连起来出现,"打尖"一般指的就是短暂休息就离开,而"住店"却表示,不是歇息一下就离开,而是要在店里住上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