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朱熹理学一元论思想

我希望得到全面的答案。考试复习的参考材料~谢谢。

朱熹认为,“理”是宇宙的根本法则。自然界和社会运动是天理流行,是阴阳消长的气化运行。“时所以有古今风气人物之异,何也?气有淳漓,自然之理……气亦盛衰故也。” (《程氏遗书》卷十五)他以“理”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社会作深层次的概括,把人类社会作为宇宙总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求理”思维的特征之一,是通天通地、贯古贯今。他用“理气”说,贯通天人古今,以天理流行的情况作为划分历史的依据。把中国历史划分成两个阶段,即三代和三代以后。他说:三代天理流行,汉唐人欲横流。他认为对历史起兴衰作用的是天理。“理”是封建纲常名分,是以许多理学家、史学家也从这样角度谈历史的兴衰,以“理”总结兴亡得失。司光马认为维持纲常名分的等级制度,是使“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的根本办法。欧阳修也以“道”与“理”来谈历史的盛衰。他认为“道”高于万事万物,通过“理”支配世界上的万物。认为支配社会兴衰治乱的是“人理”,即封建的纲常伦理。他说:“礼义,冶人之大法;廉耻,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听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 (《新五代史》卷五十四,《杂传》)认为维持纲常伦理道德,为一个社会兴盛的关键。他以“理”的观点来概括纲常伦理,认为社会的兴衰治乱为“理”所支配。
而于理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气”,是从属于“理”,与理相对而言,朱子有关“理气”说,在《语类》中先后有这样的表述: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原注: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 ) 先有个天理了,却有气;气积为质,而性具焉。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及在人则又各自有一个理。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或问:必有是理,然有是气如何?曰:此本无先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气则为金木水火,理则为仁义礼智。又问:理在气中,发见处如何?曰:如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是理。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着。
从以上有关理气的各条,可得如下之概念:1)理气先后的问题:理与气本无先后可言,理论上理在先,气在后。实际上,理从来离不开气,没有气,理就无所附着。2)理是“形而上之气”,是“无形之气”。3)理与气非一非二,不即不离。“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理自理,气自气,本不可相混。然理与气又相互依存,不可分开。说一非一,说二非二;既不相即,亦不相离。
朱子《语类》首卷即列理气之说,可见其重要性!说道朱子的思想应当先说“理气”问题,然后再论“性情心意”等问题。由“理气”说入门,而后可以贯通太极、阴阳、道器、体会、动静等观念;由“心性情意”说入手,也可以贯通天性、气质、天理、人欲、已发、未发、中和等观念。
综上所述,理是根本,气从属于理,所谓“理乘气”。因此,理气是统一的,从而形成理学上的一元论观点。但这个一元论是唯心的,形而上的。

参考资料:中国哲学史 宋明理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