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丢掉江山的罪魁祸首是谁?

如题所述

1398年,朱元璋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这位布衣天子开创了大明江山的伟业,晚年又为他的继承者朱允炆披荆斩棘,除掉了众多的障碍,朱元璋自认为可以放心地走了,他一切都安排妥当了。

朱元璋死后,21岁的朱允炆顺利继承皇位,他是一位善良仁慈的好人,但是绝非一个称职的皇帝。就在朱允炆继位的同时,分封在全国各地的诸侯王议论纷纷,他们不服气,他们怨恨父亲朱元璋如此偏心,宁愿把皇位给孙子,也不给其他的儿子,其中四子燕王朱棣怨气最大。

就在朱棣无处发泄怨气之时,刚刚登基不久的朱允炆听从了身边儒生的建议,对各地诸侯王实行削藩,此举正中了朱棣下怀,有了出兵的理由。其实朱允炆实行削藩也不是不对,只是时机不成熟,这样做必定会得罪全国的诸侯王,势必他们会联合在一起抵抗朱允炆。

燕王朱棣率先以“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发起反抗,然后他也又四处联络其他王爷,试图一起对抗朝廷的围剿。朱允炆这边首先启用的是开国老将耿炳文,此人战功卓著,明朝建立时,他被朱元璋册封为”长兴侯“。

耿炳文作战善于防守,他在与朱棣的初次交战中失利,于是采取了坚守城池按兵不动的策略,试图用这样方法将朱棣远道而来的大军拖死,朱棣深知耿炳文的厉害,于是慌忙撤军。按照常理来说,耿炳文拒敌有功,然而他却被朱允炆身边一些儒子诋毁作战失利,朱允炆于是将耿炳文撤换成了曹国公李景隆。

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从李景隆成为朱允炆的主帅之后,就意味着已经成功了,相反朱允炆已经失败了。李景隆出自名门之后,与赵括有许多相似之处,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是朱元璋开国六位公爵之一,被册封”曹国公“,他打仗勇猛无敌,朱元璋对他非常宠信,李文忠病死后,儿子李景隆继承了曹国公爵位,可是这位老兄在军事指挥才能上远远不及父亲。

朱棣得知李景隆当了主帅,内心掩饰不住地高兴,他对部下道:

李九江,豢养之子,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

此外,朱棣还大胆预测,李景隆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将领,根本就无法率领50万大军,赵括当年的失败将会再次重现,很显然朱棣预测的完全正确,李景隆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赵括。

李景隆在整个靖难之役中有两次打的错误,第一次是在攻打北平时;起初李景隆兵临北平城下,此时的朱棣还没有完全准备充足,他自己出去找外援,让儿子守北平城,李景隆的部下曾把北平城打开了一个缺口,如果李景隆此时能够一鼓作气肯定是能拿下北平,那个时候朱棣再回来也已经晚了,可是自私自利的李景隆竟然担心功劳被属下抢夺,私自下令撤军,结果可想而知,等到朱棣带援兵过来,李景隆受到两面夹击,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如果说这一次的战败还面前算是指挥不利,那么等到朱棣攻下南京城时,李景隆的表现可以说让人唾弃了。1402年,朱棣率军渡过长江,直捣南京城,此时方孝孺再次向朱允炆提议诛杀李景隆这个败军之将,然而朱允炆没有听从。

很快,朱棣的军队就打到了金川门,守将正是李景隆,在此关乎朱允炆江山命运之际,李景隆不但没有拼死抗敌,反而与谷王一起开门迎敌,投降了朱棣。李景隆的投降直接导致南京城失守,朱允炆也在大火中不知所踪。

靖难之役,朱允炆丢掉了江山,李景隆无疑是罪魁祸首,辜负了朱允炆的重用,丢光了父亲李文忠的脸面。他在军事指挥上连纸上谈兵的赵括都不如,起码赵括还是在被秦军团团围住时牺牲的,他却成了投降献媚之人。

当然李景隆开门投降也是得到具体实惠的,朱棣称赞他“默相事机之功”,册封他为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官至太子太师,李景隆摇身一变成了明成祖朱棣的第一功臣。李景隆本是朱允炆的人,却受到如此礼遇,朱棣的那些武将文臣自然不服气,经常有事没事就弹劾李景隆,朱棣就来一个顺水推舟将李景隆免职抄家。

李景隆气愤不过,于是在家中玩起了绝食的把戏,希望能够以此让朱棣回心转意,但是却没有效果,不过李景隆也是命大,10天没有吃饭竟然没有死,一直到永乐末年才病逝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