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活动资料

初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读好书 好读书”的相关资料。

“好读书,读好书” 综合实践活动实用设计
【活动主题】
好读书,读好书
【活动设想】
一、活动准备
1.明确任务。向学生介绍本次综合性学习中需阅读、理解和搜集的资料,活动的目的,学习的程序。
2.质疑解难。计学生提出此次活动的疑难问题,并进行解答。
3.合理分组。将全班学生以4人为一组,分成数组。为便于沟通交流,基本上以座位为序编排小组,每个小组尽量照顾到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且男女生搭配。这个小组最好在一定的时间内相对固定。
4.落实任务。让每个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使小组成员间形成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
二、活动开展
以两周为一个时间单位,开展下列活动。
(一)活动一:名人与读书
1.搜集。由小组内各成员依据自身优势和特点,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古今中外名人读书的种种信息,并将它们分门别类整理好。
搜集的渠道:家庭图书室、学校图书馆、书店、网络、社区访问(如图书馆馆长、书店经理、政府官员、学校校长等)……
搜集的内容: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名人读书的故事、名人读书的经验或方法、名人读书的趣闻轶事……
2.展示。
①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资料搜集情况,从下面几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动手制作,进行成果展示:
主编一册“名人读书名言集”;
主办一期“名人读书的趣闻轶事”手抄报;
主办一期“名人读书经验谈”的墙报。
②组内开一次“名人读书故事会”。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参与。
(二)活动二:与书籍结伴而行
1.同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小组成员以自主选择或同伴推荐的形式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要眼到、口到、脑到、手到。大致从以下一些角度进行阅读体验:
①研究标题。看看标题的拟定有什么特色。
②分析篇章。从整体着眼,分析文中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语言特色、写法特点等,并诉诸文字。
③摘抄妙语。一边读文,一边及时地进行妙语摘抄:雅词成语,俗谚民谣,时髦词句,描写美句,修辞美句,精美句式段式,哲理警句……
④搜索信息。发现文中对自己最有用的材料或数据,并进行分类摘抄,以作资料保存。
⑤记录心得。趁余味犹存之时,及时将自己读文的体验和感受写下来。
2.同说一篇文(或一本书)。
活动的最后一天,在小组间展开交流。尽可能地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够发言,将自己读书所获及读书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充分地发表出来。然后互相进行评价,指出各自的优点和缺陷。
三、成果展示
1.开辟专栏,将各小组成员制作的“名人读书名言集”“名人读书的趣闻轶事”的手抄报、“名人读书经验谈”的墙报等,择优展出,然后全班评议,并进行投票评比,选出获奖成员。
2.在全班开一次“名人读书故事会”。各小组选派一名最出色的同学参加交流、讲故事。然后评选出班上的“故事大王”。
四、教师小结
通过本次的几个活动,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些收获:
1.通过一些好书好文的阅读,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加深了对世界的认识,受到了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了个性,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2.借助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交流讨论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并通过活动的参与和成果的展示,使学生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3.通过各种读书活动,搭建课内外学习的桥梁,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扩大同学们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形成了长期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
4.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分析及心得体会的撰写,同学们对照自己的读书实践,知道了自己在读书习惯、方法和对书籍的选择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同学们读书的兴趣正在逐渐增强,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正在养成,已开始学着选择书籍有的放矢地读书,已掌握了一些读书的好方法。
这些收获,对我们的一生来说,都是受用不尽的。今后这样的活动我们还要继续开展,且要更加自觉,更加有深度。
资源链接
【美文推荐】
读书四怕
朱铁志
如今各类出版物汗牛充栋,而不才乃性情中人,读书虽有选择,但更多情况下是性之所至,逮哪看哪。如此这般久了,便悟出了一些道理:读书不仅有乐,也有苦、有惑、有恨、有怕,有说不清道不白的复杂感受。
一怕大而无当、套话连篇。此类著作多为政治理论读物。其特征,是大话泛滥、套话不断,什么“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了,什么“形势喜人又逼人,工作好做又难做”了,什么“有好说好,有坏说坏,不能因为有好否定坏,也不能因为有坏否定好”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听起来都是些冠冕堂皇的大话,人尽皆知的道理,可以应用于任何场合、任何对象,而且无一字无出处,无一句无来历,似乎还很有学问,很有根底,其实只要不是太笨,人人可为之。这种正确的废话无用的真理,除了可以使个别官员、无能“学者”以不变应万变之外,实在不解决任何具体问题。说出来“无异于谋财害命”,听起来是忍受折磨。此乃一怕。
二怕浅入深出、故弄玄虚。这类毛病多存在于个别学术著作中。其特征是装腔作势,拉旗作皮,形式大于内容。生搬硬造的名词概念、食洋不化的理论体系,充斥字里行间。甭管研究什么问题、针对什么对象,都要“解构”“消解”一番。哪怕是写文学评论,也非要写出不知所云的艺术效果,巴黎某个小圈子未必正确的新理论,可以成为一些留洋博士的贩卖资本;纽约某沙龙的偶然争论,可以变作归国“学术报告”的“有聊”谈资。说起来都是云山雾罩、玄之又玄,别人固然“听不懂”,他们自己也未必懂。而据说气氛总是“热烈”的,讲的和听的,谁也不愿承认自己是不学无术的傻瓜。于是,大家集体上演一出新时代的“皇帝的新装”,共同成为有学有术的傻瓜。只可惜,热闹倒是热闹,就是对繁荣学术毫无益处。
三怕言语乏味、面目可憎。这类著作的作者大抵没有文体意识,只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和标准自说自话而已。他们关心的是“说什么”,而不在意“怎样说”。读这类著作,如果不是出于极特殊的需要,大概很难终卷,往往读不到一半儿,就不免哈欠连天,连多年的失眠症都治好了。这类著作与不学无术、浅入深出的信息垃圾不同,它们常常是言之有物的,就是表达不讲究,既没有理性逻辑之关,也没有文采斐然的词章之美,读来味同嚼蜡,索然无味,真是很可惜。
四怕趣味低级、把肉麻当有趣。这类毛病多存在于某些传记之中。其特征是有意“忽略”传主的事业轨迹,而专注于其事业以外的所谓“生活细节”,比如不同年代的“三围系数”呀,某男某女的情感纠葛呀,使用某种化妆品的细腻感受呀。一本描写某著名舞蹈家的传记,全书差不多都是对生活琐事喋喋不休的唠叨,有一处居然用了几个页码的篇幅写舞蹈家对着镜子自我欣赏。感叹自己如何“性感”。而我实在看不出这段描写与舞蹈家艺术发展的内在联系。全书看完了,对舞蹈家的奋斗历程所知依然不多,而对舞蹈家的私生活、个人习惯倒知之甚详。我认为,传记总该给人一点儿比女性“三围”更重要的知识才对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09
hao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