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三个步骤,就能让你牢记一本书的内容,并将其转化成自身能力

如题所述

成功人士都是读书家。古代的孙敬头悬梁,锥刺股,车胤囊萤映雪,近代的鲁迅嚼辣椒驱寒读书,王亚楠苦读成才,富兰克林把书当成精神食粮,高尔基宁可挨打也要读书……读书确实很重要。但是,读书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并不是所有下了苦功夫读书的人最后都成了成功人士。我们大多数人是这样的:读了很多书,但是最后呢?合上书,我们却不记得书中到底讲了什么。读过很多书,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状态却一点没有改变。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理解的读书就是读书,不懂得将书中知识转化成能力,不懂如何实践书中的内容。也就是说,很有可能,我们读的每一本书,都成了浪费,每一次读书,我们都做了无用功。没有给自己带来改变的读书其实就是一种浪费!
《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就是指导我们如何阅读,如何只用三个步骤,就能让你牢记书中内容,并将书中内容化成自身的能力。
这本书的作者是每年阅读300本以上的日本知名讲师大岩俊之。大岩俊之学生时代,语文成绩不尽如人意,且“不爱读书”。后来,他偶然看到一本书,书上的一句“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触动了他。于是,想当成功人士的大岩俊之开始模仿成功人士阅读。他在“阅读”上也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夫。他梦想一口吃个胖子,于是,他在一年内一口气就读完了300本书。然而,读却是读了,可是收效甚微。对于书中内容,大岩俊之读后即忘,更不要说将书中知识转变成能力,付诸行动了。好在大岩俊纯睁之又花钱参加了很多读书讨论会,他自己对怎么读书也着实费脑筋研究了一番。终于,他找到了一套读书方法。他给自己的阅读设定了目标,带着目的去读书,运用自己的方法阅读,坚持不懈地汲取书中知识,把书中知识转变成自己的能力,并一步一步付诸行动,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成为了一名远近闻名的研讨会的自由的讲师。
只用三个步骤,就能让你牢记一本书的内容,切实将其转化成自身的能力。哪三步呢?
1. 设定读书目标
2. 制作思维导图
3. 迅速行动起来
针对这三个步骤,我们一步一步来解析。
第一步,设定读书目标。
一本书,比较有用的信息是20%,最有用的最精华的信息是4%。那么,真正读完一本书,其实只要牢记掌握那4%就好了。假若一本书是200页,那么,最有用的知识点也就只有8页,这就是著名的“二、八定律”。我们读一本书,如果试图整本内容都记住,那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舍弃这本书中其他的80%部分,找出重要的20%部分,再从20%中找出其中4%的精华中的精华来。我们从一开始就集中“火力”,紧紧抓住这4%,然后,一遍又一遍阅读,通过记录笔记,写各类书评等各种输出手段加深记忆,不断地重复记忆,消化吸收,慢慢地就会将这本书的精华部分,也就是这4%的部分吃透吸收。其实,吃透消化掌握了这书中精华中的讲话的4%,也就是将整本书都吃透了。因为,余下的80%,甚至96%也是在讲者这4%的精华中的精华。
真正掌握一本书,消化吸收书中的精华中的精华,仅仅读一遍是不够的。最好要读三遍。这三遍阅读,阅读的时间不同,方法也不相同。第一遍,浏览。先不要记读书笔记,先浏览。在浏览的过程中,可以拿根笔对重点内容进行勾划,或者对书页进行折角。一本书拿到手,先看书的封面有什么内容,封条有什么内容。之后,看序言,目录,后序等这些东西。不要忽视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恰恰包含着一本书最重要的信息,也就是书中的4%。比如,《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的封面,不仅写了书名,还写了作者的名字,译者的名字,同时还写着“思维导图”、“二八定律”、“艾宾浩斯曲线”等短语。封面上还标注了书中的重要信息,说是让书中的每一个知识都能在实际行动中发挥作用。这正是书中的精华中的精华啊。同样,序言跟后序部分也含有非常重要的信息,也是跟书中精华部分的4%联系紧密。它不仅包含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背景,还再一次强调了书中的精华。让做败岁你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这本书究竟是干什么的。阅读,目录是必须重点看的。这目录其实就是这本书的结构框架,它用小标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句子凝练成短语,就好像是一个人的骨架。有了骨架,才可以放血肉,你说这骨架重要是不重要呢?
第二步,制定思维导图。
为了牢牢记住书中内容,并能够把书中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能力,我们可以将一本书的内容制作成思维导图。
什么是思维导图呢?思维导图是英国教育家托尼·博赞提倡的一种思考方法。就是将我们头脑中正在思考的内容,以可规划的图形呈现出来的思考工具。
读完了一本书,我们放下书,思考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呢?也就是说,这本书的最重要的4%的精髓是什么?通过阅读,我们把这本书的精髓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
比如,三个步骤,牢记一本书内容的方法,我们可以制作这样的思维导图。
制作一本书的思维导图就是将一本书的内容凝聚在一张纸上。比如《实践性阅读指南》的思维导图是这样的:
制作思维导图其实就是掌握书的结构层次,就是很形象地明确掌握书中的结构层次,提炼书中关键信息。
第三步,迅速行动起来。
通过阅读,设定具体的行动目标。思考目标和现状的差距。然后将目标进一步具体化,确定行动的优先顺序。这些都定好了,那么就开始实际行动吧。
我们读书不仅为了获取知识,更主要的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在行动中发挥作用。我们有目的地选择一本书,读完之后,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自己的行动目标。我们的行动目标可以用何时、何事、具体多少,用百分数字表示出来。我们可以用SMART法则来设置。这里,S指的是具体的,M是可预见的,A是可达到的,R是实际的,T是有期限的。这就是SMART法则。用SMART法则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行动的目标。等目标确定之后,我们想象一下自己达成目标的样子。会看到什么?能听见什么?达到目标之后,我们会感觉到什么?这些想象完之后,也就是行动目标足够清晰之后,就必须把握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现在,我处在怎么的状态呢?明确现在的状态跟行动目标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还是需要用百分数表示。如果说自己最好的状态是100%的话,那么现在的状态是百分之多少?为什么?思考目前的状态到最好状态之间的距离,就是差距。为了填补差距需要具体的行动。思考,为达成百分之十以后所在的位置的目标,我们能做点什么呢?想得越具体越好,最好是具体到五件事。这五件事可以这样提问自己:怎么做?和谁做?在那里做?何时做完?在这些事情中,再选一项最想做的,最应该着手做的是什么?试想,如果这么做了,会有结果么?想象一下目标达成是什么样子的?之后,再将这个行动细化,明天就开始这些行动,把需要做的小步骤一一列举出来。将这些行动告知他人,可以口头告知身边人,或者发邮件告诉朋友,实在很难,就把行动宣言的内容写在几的笔记本上。做了这么多的自我提醒,那么,就付诸行动吧。记着,也要把行动的最终结果告知他人。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减肥,那么你就要读一本减肥的书。首先你确定自己减肥的目标,根据自己的情况,你觉得能减到多少斤?这是SMART中的A,可达到的目标。假如你减肥能达到一百斤,那么,你就设置目标为一百斤。你决定在一年内还是半年内或者两内减肥到一百斤呢?这就是SMART中的T。你要确定好,比如你决定在一年内减肥到一百斤。那你得知道自己目前多少斤,如果是一百二十斤,这一百二十斤就是SMART中的R。那么,你就要想到在这一年内减掉二十斤。想象一下,如果目标达成,你一百斤了,哇,体型是啥样的?腿是啥样的?人们会怎么看你?你心情如何?这么想完,再设置具体目标,就是S。先在一个月内减掉多少斤?定下一个月减掉一斤半,想象一下,这个月减掉一斤半后,你是什么状态?为了减掉这一斤半,你明天需要做什么?哦,是锻炼,少吃。那就定下明天吃什么?该怎样锻炼?这样,把行动目标细化,慢慢地养成习惯,直到目标达成。为了促使目标达成,可以把这个计划,不管是近期的行动目标还是最终的行动目标都告诉他人,以便督促自己,暗示自己完成行动目标。
三个步骤,设定读书目标,用最少三遍来读这本书,读第三遍的时候制作思维导图,之后,根据书制定行动目标,并且迅速行动,三者是一个系统连贯的,缺一不可。《实用性阅读指南》教给我们如何读书,如何将书中知识转化成能力,只需用这三个步骤,只要着三个步骤就好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