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复兴路原名,历史?

主要红色革命历史

  复兴路原名大朝街,是明代武昌城南面的正街,它的南端便是保安门了。保安门这个名字从明洪武年间始建武昌城开始便延续下来,周边的城门都改了名字,唯独保安门依然不变。今天的保安门一带旧貌保存得也算很不错的,周边没有高大的建筑,而且从巡司河路向复兴路走过来明显是上了一个坡,我推测这正是武昌城墙夯土的依存。保安门如果复建城墙城门也是可行的。

  武昌城南面城墙向东过了保安门以后便向北弯了一个S型再继续向东,所以今天我们看到起义门和保安门的位置明显“接不上”:起义门要偏北一些。这个是我的推断,并不见有文献明确记载。我是根据一些历史地图和今天的卫星地图推测得出这个结论的。起义门我想大家应该是久闻大名了吧:当年辛亥革命城外的革命军就是从这座门进城并攻占邻近的楚望台军械库的。今天起义门也是武昌是座城门中唯一一座保留下来的——尽管上面的城楼亦是后来重修的。

  起义门原是一座有瓮城的城门,但是当年翻修起义门的时候仅仅修了城楼而没有修复瓮城。根据我所收集到的资料和历史照片,起义门的瓮城和城墙同高,也是青砖城墙,上面也是有女墙的,而门洞及以上部分可能是用大理石一类的浅色石砌成的的,而且其上没有箭楼。去年起义门前的施工工地上据说出土了瓮城遗址,这次我去看的时候的确发现了一些城墙砖遗址,而且也发现了一些白色的汉白玉石条,我觉得我的推测应该不会错。从明初的新南门,到后来的中和门,再到光复后的起义门,这座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城门,见证了武昌历史上一段又一段的峥嵘岁月和沧桑往事,也成为了这座城市伟大精神的一个符号。即将开始的改造,将会在起义门附近恢复一段古城墙。相信那时古老的起义门一定会更将雄伟壮丽!

  武昌复兴路44号大院是一幢有近百年的历史建筑,此前是中原军区政委郑位三的住所地。该建筑为两层楼六开间欧式石质建筑,门窗和柱子上都有漂亮石雕装饰,在经历近百年的风吹雨打后,建筑主体结构完整,但局部已被严重破坏。

  44号大院被各式小商店包围,记者经过一条狭长过道进入,映入眼中的并不是建筑,而是停满装着饮料的大货车,工人们正在卸货。目前,该建筑已被一家饮料批发厂租用,一楼作为存放饮料、啤酒的仓库,二楼供工人们居住。

  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建筑由于常年没人维修,已有多出裂缝,长期生活在房间里的人们将衣服和被子随意晾晒,乱泼的污水将墙面腐蚀脱皮,房间门窗玻璃早已破碎不堪,楼上下水管道早已锈蚀断裂,院内杂草丛生,根本就看不出是一幢历史建筑,而是一栋年久失修的危房。这时,一名工人正在大院内焚烧垃圾,黑烟将墙壁熏黑。

  记者欲上楼查看该历史建筑,被一女老板拒绝,她称租这个房子作为仓库已有多年,对于是房东是谁,她并没有告诉记者,“我交钱了的”,对于该建筑遭人为破坏严重,女老板称不归她管。

  须保护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建筑

  昨日,记者采访了武汉民俗学专家刘谦定。刘谦定告诉记者,复兴路44号大院至少有80多年历史了,该建筑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但租给批发商用作饮料仓库,“这本身就是很搞笑的事情,我是反对的”,刘谦定认为这是对历史建筑的践踏,“破坏历史建筑本身就是不对的”。

  刘谦定认为,历史建筑应该保护性使用,而不应该被人为损毁,他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对老建筑的保护,“目前武汉不少老建筑不是被拆了,就是遭人为破坏损坏严重,有些已成为危房”,刘谦定非常痛心。

  “除了强有力的管理手段,还特别需要产权单位和使用者增强保护意识。”刘谦定说,历史建筑承载着一个地域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一旦被破坏是多少钱也买不回的”。他与有关学者多次呼吁将保护优秀历史建筑问题提交人大立法。

  据了解,目前,政府保护优秀历史建筑的管理办法里,最多只能处罚3万元,有人可能愿意出5万元来认罚,因为他们换到的可能是数倍的利润。而通过人大立法,能解决处罚太轻的问题,政府还应想办法让爱护历史建筑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