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活着才叫体面?

如题所述

孔子的伟大在于他的述而不作,只描绘人性的本质。那孔子认为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呢?

你看他讲几句话,第一句话:祭神如神在。这是最自由的啦。你要不要拜祭?你要拜祭你就把它当作存在,你不拜祭就拉倒,你自己决定。你,敬神如神在;你不敬神,你就当神不在,你决定。天底下还有比这个更自由更尊重你的吗?他告诉我们什么叫做‘仁’,你去查好了,张三问他给一个答案;李四问他给一个答案。从来没有固定答案。就是你需要什么我就给你,他需要什么我就给他。这才是尊重每一个人。

这就形成我们中国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就从这来的。那很多人就开骂了:“你怎么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那我问你,你哪天碰到鬼,你不说鬼话他听得懂吗?那你碰到人你说鬼话,他也听不懂啊。所以你最后想想,还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比较妥当,那就好了嘛。

长期以来我们都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偏见,很不好的成见,结果让我们对自己完全不了解,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的人是最可怜的。

孔子他只是冷静下来,想想做一个人应该怎么样?中华文化就是:要人像一个人。那人怎样才能像一个人呢?孟子解释得最好了。

孟子说,人跟禽兽是要拉开距离的。那就是我们的文化,你看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很讲究穿衣服。要小心,不要东露一块西露一块。

有一天孟子回家看到太太衣冠不整,就非常不高兴了,质问他妻子:你怎么可以衣冠不整?他妈妈说:“儿子,你不要那么挑剔,在家里有什么关系?”孟子说:“不行,在家里也不行,因为这是人跟禽兽的区别所在。”这样就对了。你说男的女的谁不会抱在一起,谁不会亲吻?但中国人知道,我是人,我要躲远一点,不要被人家看到。因为只有狗才会当街乱七八糟七搞八搞。人不会啊。但现在年轻人都说“外国人可以我怎么不可以。”那你也去跟禽兽学就好了,那是走后退的路不是走进步的路嘛。

人有食色需求,这是人性。动物也有食色需求,那是动物性。但人会做得体面一点,动物不会,差别就在这里。

什么叫体面?就是礼。也是“道理”的“理”,这两个字是相通的。但长期以来我们把礼解释成什么?解释成虚伪,解释成形式,然后搞的完全是投机取巧。这是读书人的不对,而不是孔子的不对。

中华文化本身没错,是我们理解错了,把它扭曲了。我们做错了,责任在我们。孔子讲的“礼”是说,你从内心发出来的才算“礼”。现在不是,现在要礼仪训练。那算什么呢?做作嘛。中国人的礼就是,我跟每个人的感情不一样,我所表达方式不一样,不可以一样的。我们现在都训练成一样。训练成一样的是谁?美国人。你看美国人每次见面都说How do you doi?他问你How do you do,是打招呼,不是真关心,你不要搞错。很多到美国去留学的人都说:“哎呀,这个美国女孩子对我很有好感,你看她看到我就笑。”她笑,只是笑你是个人,她根本没有说一点点喜欢你的意思。你不要搞错了。

美国人对任何人都不关心,他纯粹是礼貌。中国人要的是从心里发出的,关怀别人的那种意念,那个才能温暖人家的人心,而不光是嘴巴很甜。凡是嘴巴甜的人,其实我们都很害怕。孔子讲得很清楚:“巧言令色,鲜矣仁。”我们也知道,那种礼貌太周到的人,礼多必诈,特别要提高警觉,这样就对了。

我们不学美国的形式,就去学日本的制式。日本是制式化的,为什么?你看日本的电梯小姐,电梯一打开她马上讲,(欢迎光临)。哪天电梯打开,一个人都没有,她还是(欢迎光临),那不是见鬼了吗?但他们就是这样训练的。中国人怎么可以这样呢?中国人是亲疏有别,不可以一视同仁。但我们现在都学西方了,一视同仁就是对任何人都没感情了。一句话讲完了,当一个人爱所有的人,就表示他不爱任何人。

再说一遍,当你喜欢所有的东西时,你就不知道你喜欢什么了。《易经》告诉我们,每一个东西都有不同的关系,这关系会决定你跟人的态度,那一定的。不可能每一个人都一样。凡是对每个人都一样,那就是形式上的礼貌,没有真诚的关怀,那就不叫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05
借用知名学者王进玉的一段话来回答吧:人应该体面地活着。朋友问怎样才算体面?我说:生活上有品质,精神上不贫瘠,不做生活的邋遢鬼,不做精神的寒酸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