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貌单元垂向带古岩溶发育特征

如题所述

塔河油田4区不同地貌单元古岩溶垂向分带特征如表6-2所示,其中峰丛洼地和丘峰洼地区,表层岩溶带和垂向渗滤溶蚀带厚度较大;岩溶槽谷和山间盆地区垂向渗滤溶蚀带厚度最小;各地貌单元径流溶蚀带厚度差异不大。

表6-2 塔河油田4区不同地貌单元古岩溶垂向分带特征

(一)峰丛洼地区

表层岩溶带:位于奥陶系顶面下0~30m范围,带厚20~30m,古岩溶形态以溶蚀裂缝、溶洞为主,普遍发育古溶洞,高0.3~26.0m(无充填溶洞1~5m),充填物主要为泥质、钙质物;溶蚀裂缝多为泥质全充填或半充填。整体岩溶发育中至强,属溶蚀裂缝-溶洞复合型强岩溶发育区(图6-14)。

垂向渗滤溶蚀带:位于奥陶系顶面下30~160m范围,带厚50~150m,以溶蚀裂缝为主,古溶洞发育较少。溶蚀裂缝系统为泥质、方解石全充填或半充填。整体岩溶发育中至弱,属溶蚀裂缝型中等岩溶发育区。

径流溶蚀带:位于奥陶系顶面下80~180m范围,带厚20~35m(局部达70m,如BT403井),普遍发育古溶洞,无充填溶洞呈零星分布,溶洞高1.0~70.0m(无充填溶洞3~13m),溶洞充填物主要为溶洞角砾岩、钙泥质砂岩等,部分具地下河沉积特征,溶蚀裂缝多为钙泥质全充填或半充填。整体岩溶发育较强,局部岩溶发育岩溶管道,属溶蚀裂缝-岩溶管道复合型强岩溶发育区。

潜流溶蚀带:位于奥陶系顶面下105~270m以下,以构造缝、微溶蚀缝为主,具少量溶孔,未见溶洞。整体岩溶缝洞系统不发育,属溶蚀裂缝型弱岩溶发育区。

(二)丘峰洼地区

表层岩溶带:位于奥陶系顶面下0~30m范围,带厚10~30m。古岩溶缝洞系统较发育,多为全充填或半充填,无充填溶洞相对较少。溶洞为钙质胶结角砾岩、钙泥质全充填或半充填,溶蚀裂缝多为泥质全充填,少部分溶蚀裂缝为方解石充填半充填。整体岩溶发育程度较强,属溶蚀裂缝-溶洞复合型强岩溶发育区(图6-15)。

垂向渗滤溶蚀带:位于奥陶系顶面下10~250m范围,带厚60~140m。局部发育有溶蚀裂缝或溶洞,溶洞、溶蚀裂缝为泥质、方解石全充填或半充填,属溶蚀裂缝型中等岩溶发育区。

径流溶蚀带:位于奥陶系顶面下60~170m范围,带厚15~30m。古岩溶缝洞系统较发育,以溶蚀裂缝、溶洞为主,普遍发育有古溶洞系统,溶洞系统多为全充填或半充填,局部发育无充填溶洞。溶洞、溶蚀裂缝系统为钙质、砂泥质或角砾岩半充填或全充填,部分溶洞充填物具地下河沉积特征。整体岩溶发育中等,属溶蚀裂缝-岩溶管道复合型中等岩溶发育区。

潜流溶蚀带:位于奥陶系顶面下105~270m以下。以构造缝、微溶蚀缝为主,具少量溶孔,未见溶洞。整体岩溶缝洞系统不发育,属溶蚀裂缝型弱岩溶发育区。

图6-15 丘峰洼地地貌单元古岩溶垂向结构

(三)丘丛垄脊沟谷区

表层岩溶带:奥陶系顶面下0~42.0m,带厚10~25m。古岩溶缝洞系统较发育,溶洞规模1.5~13.0m。存在半充填溶洞,主要位于丘丛垄脊部位;充填溶洞的充填物主要为泥质,位于槽谷、洼地部位;溶蚀裂缝多为泥质、方解石全充填或半充填;岩溶中等发育,属溶蚀裂缝-溶洞复合型强岩溶发育区。

垂向渗滤溶蚀带:奥陶系顶面下10~150m范围,带厚45~120m,古岩溶以溶蚀裂缝、溶孔为主,局部发育小规模古溶洞,溶洞高0.3~2.0m。溶蚀裂缝系统、溶孔主要为泥质全充填;无充填溶洞相对较少,充填溶洞主要为泥质岩充填。整体岩溶发育中等,属溶蚀裂缝型中等岩溶发育区(图6-16)。

径流溶蚀带:奥陶系顶面下50~190m范围,带厚20~30m,局部发育岩溶管道。无充填溶洞也分布较多,充填溶洞充填物主要为溶洞角砾岩或砂泥质岩,具地下河沉积特征;主要为泥质全充填。整体岩心岩溶发育较强,属溶蚀裂缝-岩溶管道复合型强岩溶发育区。

潜流溶蚀带:奥陶系顶面下80~190m以下,局部发育溶孔,未见古溶洞发育。溶蚀裂缝以网状微缝为主,局部发育层间溶蚀裂缝,裂缝充填以方解石、泥质为主。整体岩溶发育相对较弱,属溶蚀孔洞型弱岩溶发育区。

图6-16 丘丛垄脊沟谷(槽谷)地貌单元古岩溶垂向结构

(四)岩溶山间盆地区

表层岩溶带:奥陶系顶面下0~25m范围,带厚5~15m,古溶洞系统较发育,溶洞高1.0~5.0m。溶洞为钙泥质岩全充填或半充填,溶蚀裂缝多为泥质全充填。岩溶发育中等至强,属溶蚀裂缝-溶洞复合型强岩溶发育区。

垂向渗滤溶蚀带:奥陶系顶面下15~70m范围,带厚50~55m,古溶洞系统规模相对较小。溶洞为钙泥质岩全充填或半充填,溶蚀裂缝多为泥质全充填。整体岩溶发育中等,属溶蚀裂缝-溶洞复合型中等岩溶发育区(图6-17)。

径流溶蚀带:奥陶系顶面下75~115m范围,带厚20~30m,溶蚀裂缝、古岩溶管道系统均较发育。溶洞为灰绿色含黄铁矿泥质粉岩全充填,溶蚀裂缝多为泥质全充填,如BK422井,井深5622.0~5651.0m溶洞系统为灰绿色含黄铁矿泥质粉岩全充填,充填物具地下河沉积特征。整体岩溶发育中等,局部岩溶发育强烈,属溶蚀裂缝-岩溶管道复合型强岩溶发育区。

潜流溶蚀带:奥陶系顶面下85~115m以下,岩溶以溶蚀裂缝为主,未见古溶洞发育。整体岩溶发育相对较弱,属溶蚀裂缝型弱岩溶发育区。

以上岩溶垂向带的划分以单期次岩溶作用为基础,当出现多期次岩溶作用叠加时,受构造运动影响,会出现不同期次岩溶发育带的交叉,后期岩溶对前期岩溶产生改造作用。当后期岩溶作用强度小于前期时,前期岩溶结构格局仍可保留;当后期岩溶作用强度明显大于前期时,岩溶结构以后期形成的格局为主;当数期岩溶作用程度相当时,各期岩溶结构均有一定程度保留,剖面上一般会发育多层岩溶洞穴,需根据叠加后岩溶发育程度差异,进行岩溶段划分。

图6-17 岩溶山间盆地地貌单元古岩溶垂向结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