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丘县遗迹的作文

封丘县遗迹的作文

封丘县文物遗址

(一)青堆遗址:青堆遗址在县城东北16公里的青堆村东,是新石器时代遗址,高出地面约4米。遗址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遗物有石器、灰陶(条纹、方格纹)和俑腿。是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又发现蚌镰、陶罐、陶瓮。
(二)古黄池碑:古黄池古黄池在县城南113公里处的坝台村东,周穆王曾游于此。据《封丘县志》载:“天子东游于黄泽。歌曰:黄之池,其马喷沙,黄之泽,其马喷玉。”故春秋时称黄池。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吴王夫差率军于黄池大会诸侯,与晋争做盟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池之会。今仅存古黄池碑一通,建砖砌碑楼加以保护。
(三)陈桥驿:陈桥驿站位于封丘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陈桥镇。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此“黄袍加身”发动兵变,开创了大宋300年基业。这里作为出过皇帝的地方,也因此而名扬天下,注入史册,一度成为护卫京都开封的四大名镇之一,是宋文化的源头,也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古平丘:周景王十六年(前529),晋召公为国君,为巩固先主霸业,与齐国争霸,“公会刘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平丘”。7月又同盟于平丘。据《封丘县志》载,平丘春秋时属卫。故址在县城东南25公里黄陵镇平街村。
(五)虫牢:虫牢又名桐牢亭,俗称桐窝。春秋时属郑地,今居厢乡桑村东北牢坑为其遗址。周定王二十一年(前586),晋景公召齐、卫、朱、杞等9国诸侯在郑地虫牢开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虫牢之会。
(六)翟母进饭处:楚汉战争时,刘邦败于项羽,落荒而逃,路过延乡(今封丘县),饥饿中在县城西北隅遇翟母给家人送饭,便向她乞食充饥,翟母赠饭。刘邦称帝后,为翟母修祠封墓,树碑立传。原有“汉高祖遇翟母进饭处”石碑一通,因年久,碑身风化已残。
(七)息氏墓:位于县城东北16公里的青堆村东。战国时期,宋康王偃驱车出游,来到青堆,途中见一女子貌美过人,心怀恶念。为能看到她,就令人在青堆村东头筑起一座高台(青陵台)。宋康王差人访问其家,知是宋康王舍人韩凭妻息氏,要韩凭将其妻献给他。韩凭夫妇不从,韩凭在台下自杀,息氏投台而死。宋康王命将他们夫妻分葬道路两旁,不准合墓。后两墓各长一棵梓树,根结于下,枝交于上,此为相传故事“相思树”。息氏墓前现存石碑一通,为清康熙十九年(1680)知县王赐魁所立。
(八)城隍庙:位于县城东大街路北,坐北向南。1983年,重新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创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县丞张宗海建。弘治十一年(1498),知县袁仕重建。万历十一年(1583),知县郝国章重修,方亭1座,大门、二门各3间,城隍庙后殿二门上建楼,东西厢房各7间,后寝宫3间,东通锡印宫。清顺治九年(1652),河决庙毁,知县余缙建后殿5间,邑人周维曰升等续建乐楼3间。清乾隆六年(1741),知县戴兆彳复重修。光绪二十年(1894),谢葆荣主宰封丘时重修大殿3间,拜殿3间,东西厢房各7间,二皂厅、三官庙、土地祠、罗祖庙3间、广生殿3间、火房3间。修补东屋6间,东楼4间。民国12年(1923),又将大殿、寝宫两廊、皂君殿、老君殿、墙垣重修。1928年,塑像被废,设自治筹备处,继为民众教育馆。1936年,设初级小学。1947年,设中正小学。1958年,拆除戏楼,改建为大门3间和临街房4间,添建东西厢房各3间,设县文化馆。1978年,老君殿废。2000年,重修寝宫。今存大殿3间,拜殿3间,大门3间,临街房4间,东西厢房各10间,寝宫3间。
(九)使君(墓)祠: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的王村乡庙岗村东南隅。1983年,重新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使君,东汉末封丘人,任徐州刺史,为官勤政爱民。天大旱,视察民情。卒后葬于庙岗。元至大年间(1308~1311),为他建祠。清康熙十九年(1680),知县王赐魁将墓护以墙垣。墓呈八角形,尖顶,上植柏树一株,四季常青。嘉庆三年(1798)立墓碑,乾隆、道光、光绪年间累修。民国30年(1941)重修。1980年、1984年、1994年、1996年屡修。光绪六年(1880),敕加“普佑”封号,颁发“千里秋成”匾。今存山门、使君殿、广生殿、玉皇殿、使君墓、端门和古碑4通,古柏1株。
使君墓天爷庙山门
(十)天爷庙:位于居厢乡安上集村东南隅土岗上。相传,它始建于明代。庙碑载:清顺治十七年(1660)重修,康熙、道光、光绪年间均有修缮。现存山门、大殿、后殿等。山门设正门和侧门,大殿梁架有彩绘,后殿为两层楼,彩画梁架,山门有台阶,两侧有井两眼,东西对照。砖木结构,硬山顶,灰瓦覆盖。
(十一)关帝庙:位于城关镇西关村东南部。相传,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顺治九年(1652)毁于水,康熙元年(1662)重修,宣统元年(1909)、民国15年(1926)先后修缮。其规模原占地面积20余亩。今存大殿1座,带卷棚拜殿3间,歇马凉殿3间,有清代关公塑像等3尊,宋代铁天官像1尊。
(十二)两程夫子祠:位于冯村乡永头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程氏迁居此地,为敬奉先祖而建。两程夫子程颢、程颐为宋代理学家,对后世影响很大。这里有山门、大殿、照壁和东西厢房,增修二亭,大殿内奉两程夫子塑像和牌位,有“顾余烝尝”匾和对联1副。两厢敬奉两程的成名弟子牌位。存古牌位两尊,古碑两通。
(十三)两程夫子祠天主教堂:天主教堂位于县城东大街路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39年,美国牧师海玉节兄弟传教到封丘建造,南北长大教堂1座。另有牧师住所1座,二层楼房,西式建筑。以上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是县境内所有教堂中规模最大、最高的建筑。
(十四)东仲宫节孝坊:位于陈固乡东仲宫村,在路中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为表彰孙承绪妻周氏、任氏所建。其造型为2层3间4柱坊,中间高,两侧低,中间可通人、车。中间檐下书“圣旨恩荣”4个大字,第2层横书“已故生员孙承绪妻周氏、任氏之坊”。柱上雕花纹,石质。
(十五)何家铺牌坊:位于司庄乡何家铺村东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年间。中间高,两侧低,4柱3间2层石牌坊,顶部屋脊式。由于沙土深埋,坊体书写内容与雕饰不明。
(十六)八角井:位于潘店乡潘店村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为潘美所建。八角井筒分为三部分,第一套井筒直径4米,深4米许;第二套井筒直径35米,深4米许;第三套井筒直径3米,深4米。对此井多次开挖未见底,因出水多无法下挖。由于年久井筒有所损坏。1980年修缮后,井的地面口径35米。
(十七)玄帝庙:位于王村乡后大马寺村。此处旧有玄帝殿、碧霞行宫、济祖殿和东西厢房。今重建。据重修济源庙记碑记载,该庙始建于明万历以前。重修济源庙记碑,对于考察古代济水在封丘流向有重要意义。此庙中有古树“龙头拐”一株,造型别致,诱人围观。许长庆墓
(十八)许长庆墓:位于曹岗乡清河集村西北约1公里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河集村为豫剧祥符调发源地。许长庆(1868~1927),豫剧教育家、活动家,清河集人。他从小热爱戏曲事业,继父业,青年时代开始掌管科班事务。光绪十三年(1887),创办“小天兴班”,办班8期。20多年中培养演员、琴师和鼓师200余名,为河南戏曲舞台培养了大量人才。
(十九)何家琪墓:位于冯村乡小里薛村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何家琪小里薛人。光绪元年(1875),在河南乡试中考取举人第三名,曾报名入闱。因时局动荡,放弃仕途,就任洛阳教谕,后升汝南教授。著有《讲学规约》、《讲志圣社规》、《天根文抄》、《天根诗抄》等。他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是明清时期河南的文化名人。
(二十)《海棠赋》碑:《海棠赋》碑因苏轼撰写《海棠赋》,镌于石上而得名,碑身高196米,宽0.8米,厚0.22米。碑阳刻《海棠赋》:“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遗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惜无言揩病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到,燕子飞来定鸿鹄。天涯流落俱何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落雪纷纷哪忍睹。”行草相间,末尾有钧阳马文升、东里高拱、兰阳艾维新等人的跋语,皆为草书。额篆“宋贤墨宝”四字,碑侧镌赵孟所画的竹兰葡萄,并有明宣宗朱瞻基的跋语,延陵吴宽的题诗,碑身原刻艾维新撰文及明天启五年(1625)黄陵集所产灵芝图。
宋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黄州定惠院居住时,树木杂草满院,特赋诗一首,曰《海棠赋》,写在卷上。至明朝,钧阳马文升往役安南,在市场上获得此卷。后转到艾维新之手,刻于石上保存。雍正六年(1728),大山呼重修关帝庙时,艾维新令孙将碑卖给庙内。1958年县文化馆将此碑运至馆内保存。
(二十一)塔儿经碑:塔儿经碑上刻经文款式,如螺旋形,下阔上锐如塔状,故得此名。碑高227米,宽07米,厚0165米。据载,经文为宋时苏小妹所书,字径三分,端楷颜体。其右下角载汲县王谏书、鄢陵刘允成临。碑阴上半部系苏轼《西江月》一首,行草相间,词内容为:“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烈士纪念塔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乃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空头,未转头时是梦。”行草相间。其侧有吴兴赵孟、柏山人宋广和中州艾维新的跋语。下部系太常鲜于伯机书七言绝句一首:“绝顶深秋生夜凉,鹤飞松露滴衣裳。前村月照半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还有鄢陵吴宽、兰阳艾维新的跋。碑额“宋元名笔”四字。此碑由鄢陵刘永成临,汲县王谏书,鲜于伯机书七绝,经艾维新刻于石上,至艾公令孙从其墓东灵芝寺于清雍正五年(1729)卖给大山呼关帝庙内。1958年将此碑运至县文化馆内保存。
(二十二)烈士纪念塔:县烈士纪念塔是1952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坐南朝北,塔高225米,原在烈士公园。塔上铭刻着全县革命烈士历史事迹和部分烈士名单。上有时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嵇文甫,中国人民解放军平原省濮阳军区司令员孙正乾,中共濮阳地委书记宋玉玺、专员刘镜西、副专员刘东明,县委书记和县长孔再生等人的题词。纪念塔为砖石水泥结构,分5层。第一层为塔基,呈圆形;第二层12个石面,12个碑志;第三层6个面,6个碑志;第四层6个面,每面都镶嵌着斗大的烫金字,正南面写着“封丘县烈士纪念塔”;最高层系尖顶6面均安装玻璃,有灯。最高处饰五星。
1965年增修水泥围墙和栏杆,四角4个花池,塔前建圆形大花池。1982年后,烈士公园成为县政府驻地。2001年10月,按原貌搬迁至振兴路东段县烈士陵园内。2002年4月建成。
(二十三)十一烈士牺牲处:位于王村乡陈王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47年10月11日拂晓,封丘县一区宣传委员李聚宝率一区干部布置工作,突然被国民党河南省保安第二旅王三祝部四面围住,敌人发起猛攻。李聚宝他们以楼作屏障,用枪射击、掷手榴弹、砖砸,一连打退敌人数次进攻,誓死与楼共存亡。最后,敌人放火烧楼,他们血战6小时,壮烈牺牲。1983年5月,县政府将十一烈士牺牲处定为革命遗址。
(二十四)国务院奖状:1958年封丘县应举人民公社在农业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显著,受到国务院嘉奖和表扬,荣获奖状一面。奖状纸质,高50厘米,宽70厘米,装在玻璃框内。现为国家一级文物,由新乡市博物馆保管。 (一)青堆遗址:青堆遗址在县城东北16公里的青堆村东,是新石器时代遗址,高出地面约4米。遗址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遗物有石器、灰陶(条纹、方格纹)和俑腿。是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又发现蚌镰、陶罐、陶瓮。
(二)古黄池碑:古黄池古黄池在县城南113公里处的坝台村东,周穆王曾游于此。据《封丘县志》载:“天子东游于黄泽。歌曰:黄之池,其马喷沙,黄之泽,其马喷玉。”故春秋时称黄池。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吴王夫差率军于黄池大会诸侯,与晋争做盟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池之会。今仅存古黄池碑一通,建砖砌碑楼加以保护。
(三)陈桥驿:陈桥驿站位于封丘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陈桥镇。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此“黄袍加身”发动兵变,开创了大宋300年基业。这里作为出过皇帝的地方,也因此而名扬天下,注入史册,一度成为护卫京都开封的四大名镇之一,是宋文化的源头,也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古平丘:周景王十六年(前529),晋召公为国君,为巩固先主霸业,与齐国争霸,“公会刘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平丘”。7月又同盟于平丘。据《封丘县志》载,平丘春秋时属卫。故址在县城东南25公里黄陵镇平街村。
(五)虫牢:虫牢又名桐牢亭,俗称桐窝。春秋时属郑地,今居厢乡桑村东北牢坑为其遗址。周定王二十一年(前586),晋景公召齐、卫、朱、杞等9国诸侯在郑地虫牢开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虫牢之会。
(六)翟母进饭处:楚汉战争时,刘邦败于项羽,落荒而逃,路过延乡(今封丘县),饥饿中在县城西北隅遇翟母给家人送饭,便向她乞食充饥,翟母赠饭。刘邦称帝后,为翟母修祠封墓,树碑立传。原有“汉高祖遇翟母进饭处”石碑一通,因年久,碑身风化已残。
(七)息氏墓:位于县城东北16公里的青堆村东。战国时期,宋康王偃驱车出游,来到青堆,途中见一女子貌美过人,心怀恶念。为能看到她,就令人在青堆村东头筑起一座高台(青陵台)。宋康王差人访问其家,知是宋康王舍人韩凭妻息氏,要韩凭将其妻献给他。韩凭夫妇不从,韩凭在台下自杀,息氏投台而死。宋康王命将他们夫妻分葬道路两旁,不准合墓。后两墓各长一棵梓树,根结于下,枝交于上,此为相传故事“相思树”。息氏墓前现存石碑一通,为清康熙十九年(1680)知县王赐魁所立。
(八)城隍庙:位于县城东大街路北,坐北向南。1983年,重新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创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县丞张宗海建。弘治十一年(1498),知县袁仕重建。万历十一年(1583),知县郝国章重修,方亭1座,大门、二门各3间,城隍庙后殿二门上建楼,东西厢房各7间,后寝宫3间,东通锡印宫。清顺治九年(1652),河决庙毁,知县余缙建后殿5间,邑人周维曰升等续建乐楼3间。清乾隆六年(1741),知县戴兆彳复重修。光绪二十年(1894),谢葆荣主宰封丘时重修大殿3间,拜殿3间,东西厢房各7间,二皂厅、三官庙、土地祠、罗祖庙3间、广生殿3间、火房3间。修补东屋6间,东楼4间。民国12年(1923),又将大殿、寝宫两廊、皂君殿、老君殿、墙垣重修。1928年,塑像被废,设自治筹备处,继为民众教育馆。1936年,设初级小学。1947年,设中正小学。1958年,拆除戏楼,改建为大门3间和临街房4间,添建东西厢房各3间,设县文化馆。1978年,老君殿废。2000年,重修寝宫。今存大殿3间,拜殿3间,大门3间,临街房4间,东西厢房各10间,寝宫3间。
(九)使君(墓)祠: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的王村乡庙岗村东南隅。1983年,重新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使君,东汉末封丘人,任徐州刺史,为官勤政爱民。天大旱,视察民情。卒后葬于庙岗。元至大年间(1308~1311),为他建祠。清康熙十九年(1680),知县王赐魁将墓护以墙垣。墓呈八角形,尖顶,上植柏树一株,四季常青。嘉庆三年(1798)立墓碑,乾隆、道光、光绪年间累修。民国30年(1941)重修。1980年、1984年、1994年、1996年屡修。光绪六年(1880),敕加“普佑”封号,颁发“千里秋成”匾。今存山门、使君殿、广生殿、玉皇殿、使君墓、端门和古碑4通,古柏1株。
使君墓天爷庙山门
(十)天爷庙:位于居厢乡安上集村东南隅土岗上。相传,它始建于明代。庙碑载:清顺治十七年(1660)重修,康熙、道光、光绪年间均有修缮。现存山门、大殿、后殿等。山门设正门和侧门,大殿梁架有彩绘,后殿为两层楼,彩画梁架,山门有台阶,两侧有井两眼,东西对照。砖木结构,硬山顶,灰瓦覆盖。
(十一)关帝庙:位于城关镇西关村东南部。相传,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顺治九年(1652)毁于水,康熙元年(1662)重修,宣统元年(1909)、民国15年(1926)先后修缮。其规模原占地面积20余亩。今存大殿1座,带卷棚拜殿3间,歇马凉殿3间,有清代关公塑像等3尊,宋代铁天官像1尊。
(十二)两程夫子祠:位于冯村乡永头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程氏迁居此地,为敬奉先祖而建。两程夫子程颢、程颐为宋代理学家,对后世影响很大。这里有山门、大殿、照壁和东西厢房,增修二亭,大殿内奉两程夫子塑像和牌位,有“顾余烝尝”匾和对联1副。两厢敬奉两程的成名弟子牌位。存古牌位两尊,古碑两通。
(十三)两程夫子祠天主教堂:天主教堂位于县城东大街路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39年,美国牧师海玉节兄弟传教到封丘建造,南北长大教堂1座。另有牧师住所1座,二层楼房,西式建筑。以上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是县境内所有教堂中规模最大、最高的建筑。
(十四)东仲宫节孝坊:位于陈固乡东仲宫村,在路中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为表彰孙承绪妻周氏、任氏所建。其造型为2层3间4柱坊,中间高,两侧低,中间可通人、车。中间檐下书“圣旨恩荣”4个大字,第2层横书“已故生员孙承绪妻周氏、任氏之坊”。柱上雕花纹,石质。
(十五)何家铺牌坊:位于司庄乡何家铺村东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年间。中间高,两侧低,4柱3间2层石牌坊,顶部屋脊式。由于沙土深埋,坊体书写内容与雕饰不明。
(十六)八角井:位于潘店乡潘店村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为潘美所建。八角井筒分为三部分,第一套井筒直径4米,深4米许;第二套井筒直径35米,深4米许;第三套井筒直径3米,深4米。对此井多次开挖未见底,因出水多无法下挖。由于年久井筒有所损坏。1980年修缮后,井的地面口径35米。
(十七)玄帝庙:位于王村乡后大马寺村。此处旧有玄帝殿、碧霞行宫、济祖殿和东西厢房。今重建。据重修济源庙记碑记载,该庙始建于明万历以前。重修济源庙记碑,对于考察古代济水在封丘流向有重要意义。此庙中有古树“龙头拐”一株,造型别致,诱人围观。许长庆墓
(十八)许长庆墓:位于曹岗乡清河集村西北约1公里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河集村为豫剧祥符调发源地。许长庆(1868~1927),豫剧教育家、活动家,清河集人。他从小热爱戏曲事业,继父业,青年时代开始掌管科班事务。光绪十三年(1887),创办“小天兴班”,办班8期。20多年中培养演员、琴师和鼓师200余名,为河南戏曲舞台培养了大量人才。
(十九)何家琪墓:位于冯村乡小里薛村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何家琪小里薛人。光绪元年(1875),在河南乡试中考取举人第三名,曾报名入闱。因时局动荡,放弃仕途,就任洛阳教谕,后升汝南教授。著有《讲学规约》、《讲志圣社规》、《天根文抄》、《天根诗抄》等。他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是明清时期河南的文化名人。
(二十)《海棠赋》碑:《海棠赋》碑因苏轼撰写《海棠赋》,镌于石上而得名,碑身高196米,宽0.8米,厚0.22米。碑阳刻《海棠赋》:“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遗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惜无言揩病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到,燕子飞来定鸿鹄。天涯流落俱何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落雪纷纷哪忍睹。”行草相间,末尾有钧阳马文升、东里高拱、兰阳艾维新等人的跋语,皆为草书。额篆“宋贤墨宝”四字,碑侧镌赵孟所画的竹兰葡萄,并有明宣宗朱瞻基的跋语,延陵吴宽的题诗,碑身原刻艾维新撰文及明天启五年(1625)黄陵集所产灵芝图。
宋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黄州定惠院居住时,树木杂草满院,特赋诗一首,曰《海棠赋》,写在卷上。至明朝,钧阳马文升往役安南,在市场上获得此卷。后转到艾维新之手,刻于石上保存。雍正六年(1728),大山呼重修关帝庙时,艾维新令孙将碑卖给庙内。1958年县文化馆将此碑运至馆内保存。
(二十一)塔儿经碑:塔儿经碑上刻经文款式,如螺旋形,下阔上锐如塔状,故得此名。碑高227米,宽07米,厚0165米。据载,经文为宋时苏小妹所书,字径三分,端楷颜体。其右下角载汲县王谏书、鄢陵刘允成临。碑阴上半部系苏轼《西江月》一首,行草相间,词内容为:“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烈士纪念塔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乃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空头,未转头时是梦。”行草相间。其侧有吴兴赵孟、柏山人宋广和中州艾维新的跋语。下部系太常鲜于伯机书七言绝句一首:“绝顶深秋生夜凉,鹤飞松露滴衣裳。前村月照半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还有鄢陵吴宽、兰阳艾维新的跋。碑额“宋元名笔”四字。此碑由鄢陵刘永成临,汲县王谏书,鲜于伯机书七绝,经艾维新刻于石上,至艾公令孙从其墓东灵芝寺于清雍正五年(1729)卖给大山呼关帝庙内。1958年将此碑运至县文化馆内保存。
(二十二)烈士纪念塔:县烈士纪念塔是1952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坐南朝北,塔高225米,原在烈士公园。塔上铭刻着全县革命烈士历史事迹和部分烈士名单。上有时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嵇文甫,中国人民解放军平原省濮阳军区司令员孙正乾,中共濮阳地委书记宋玉玺、专员刘镜西、副专员刘东明,县委书记和县长孔再生等人的题词。纪念塔为砖石水泥结构,分5层。第一层为塔基,呈圆形;第二层12个石面,12个碑志;第三层6个面,6个碑志;第四层6个面,每面都镶嵌着斗大的烫金字,正南面写着“封丘县烈士纪念塔”;最高层系尖顶6面均安装玻璃,有灯。最高处饰五星。
1965年增修水泥围墙和栏杆,四角4个花池,塔前建圆形大花池。1982年后,烈士公园成为县政府驻地。2001年10月,按原貌搬迁至振兴路东段县烈士陵园内。2002年4月建成。
(二十三)十一烈士牺牲处:位于王村乡陈王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47年10月11日拂晓,封丘县一区宣传委员李聚宝率一区干部布置工作,突然被国民党河南省保安第二旅王三祝部四面围住,敌人发起猛攻。李聚宝他们以楼作屏障,用枪射击、掷手榴弹、砖砸,一连打退敌人数次进攻,誓死与楼共存亡。最后,敌人放火烧楼,他们血战6小时,壮烈牺牲。1983年5月,县政府将十一烈士牺牲处定为革命遗址。
(二十四)国务院奖状:1958年封丘县应举人民公社在农业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显著,受到国务院嘉奖和表扬,荣获奖状一面。奖状纸质,高50厘米,宽70厘米,装在玻璃框内。现为国家一级文物,由新乡市博物馆保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18
什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