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孙坚是华雄的手下败将,历史上也是这样吗?

在《三国演义》中,孙坚是华雄的手下败将,历史上也是这样吗?

在《三国演义》中,华雄原本是董卓的手下,属西凉军种,战斗力自然比汉军的要强不少。所以,吴国首领孙权败给他也是于情于理,但演义的主旨也是想把关羽写得更厉害些,毕竟关羽当时是初生牛犊,演义这样写其实也就是为了把关羽写的厉害一些,为他以后在蜀国确立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真正的历史上,孙坚其实是一位战斗力不俗的武将。当时关东州郡起兵讨董卓,孙坚也起了兵,起点是湖南,然后向北进军,到鲁阳与袁术成功会师。根据史书记载,华雄的出场是在阳人战役之中,并且就在这个战役中被斩杀了。当时孙坚进攻梁县之西的阳人。

董卓派吕布和华雄来攻打孙坚,然而董卓部队就出现了内乱,军中自相惊恐,士卒散乱,孙坚率军追击,胡轸和吕布、华雄等人败走,孙坚就斩了华雄。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斩华雄完全是一种烘托的手法,关羽确实是厉害,但在真正的历史上并没有哪场战役中关羽和华雄相遇过,当然也就不能定出谁胜谁负了。

我觉得无论再想烘托出谁更厉害,烘托出谁在历史上的地位更高一些,最起码也应该遵循相应的历史依据的吧!孙坚在历史上好歹也是个江东英雄,这样把他写成华雄的手下败将,只为了衬托关羽的勇猛确实不大合适,关羽的勇猛其实还是可以用他的其他事迹来凸显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21

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关羽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关羽一生以勇猛著称,说到关羽最经典的战役,很多人都会提到温酒斩华雄。但是这场战役事实上并不是关羽打的,而是孙坚打的,我们都被欺骗了,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老先生把孙坚换成了关羽,于是才有了这个经典的典故。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典故,演义的第五回,说的是:关东十八路诸侯起兵讨董卓,各路兵将在洛阳外围驻扎,刘备也带领关羽,张飞和公孙瓒一同前往。各诸侯推选袁绍为盟主,长沙太守孙坚为先锋,直抵汜水关挑战。而董卓则派华雄出战迎战孙坚,但华雄连斩孙坚和和部将祖茂,然后再次下关挑战,连斩关东二将。


这时候,袁绍叹息说,“可惜我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关羽大呼,“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但袁绍认为关羽职位太低,不同意他出战,关羽说:“如不胜,请斩某头!”曹操支持他出战,教斟上热酒一杯,与关羽饮了上马。关羽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不大的工夫,关羽便回来了,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但是这个事情呢,是没有历史依据的,因为当时公孙瓒还在幽州,并没有前来会合。并且这时候刘备这时还没有依附公孙瓒,怎么会随公孙瓒前来呢? 所以在初平元年(公元190)的年初,在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刘备大约还在下密为县丞,或在高唐为县尉、县令,并没有在洛阳外围的前线上,关羽是不可能出现在那里斩华雄的。
斩华雄这个事情,史书也有明确记载,不过呢记载的是孙坚,并不是关羽。当时关东州郡起兵讨董卓,孙坚也起了兵,从湖南北上,到鲁阳与袁术会师。按照史书的记载,华雄的出场是在阳人战役,而且就在这个战役中被斩杀了。当时孙坚进攻梁县之西的阳人。
董卓派吕布,华雄来攻打孙坚,但董卓部队出现了内乱,军中自相惊恐,士卒散乱,孙坚率军追击,胡轸和吕布、华雄等败走,孙坚麾兵斩了华雄。
而三国演义把华雄描写的如此厉害,是一种衬托的手法,不过是为了说明关羽更加厉害而已。但这个事情并不是关羽干的,原本是孙坚斩了华雄。《演义》把战功强加给了关羽头上,而孙坚则被描写成了手下败将,这对孙坚来说实在是不公平啊。

第2个回答  2019-08-21
《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历史书。为了渲染关羽的勇猛,先将华雄吹得很高,然后被关羽“温酒”斩之。
历史上不是这样的,恰恰相反,是孙坚杀了华雄。
《三国志》(史书):坚(孙坚)……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轸与布不相得,坚出击,大破之,枭其都督华雄。”
第3个回答  2019-08-21
毛泽东曾说:“《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是史书,二者不可等同视之。 若说生动形象,当然要推演义;若论真实性,就是说更接近历史真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不如陈寿的《三国志》。”
《三国演义》的特点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即不少事情都属于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温酒斩华雄:华雄其实死于江东猛虎孙坚刀下,《三国演义》反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
第4个回答  2019-08-21
在《三国演义》中,大部分的事实是尊重历史的,只是故事情节有些编造。演义带有传说色彩,但是《三国演义》的骨架是《三国志》,是历史的记载,所以说在历史上,孙权是怕华雄的。在当时除关羽外,华雄无人能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