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草原植被覆盖面积

如题所述

一、我国草地资源面临严峻的危机
(一)“三化”草地面积迅速扩大
1.草地退化。当前世界上天然草地普遍退化和逐步消失,每年草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面积,约占世界草地总面积的0.1%。
我国退化草地集中分布于北方草原带,西部荒漠草地及荒漠区山地草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部分村寨周围的南方优良草地也出现退化。据调查,80年代中期,北方11片重点牧区退化草地已占可利用草地的39.7%;90年代北方12省(区)草地退化面积已占该区草地总面积的50.24%。全国天然草地退化面积目前仍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北方牧区草地较60年代初产草量下降了1/3—1/2,草地家畜个体体重下降了10%—30%。草地退化形态由线状、点状退化发展到带状、片状退化阶段;退化程度也不断加重。
2.草地荒漠化与沙化。全国现有荒漠、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km2,其中风蚀沙化土地面积160.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6.7%,以新疆、内蒙沙漠化面积最大,黄河两岸已成形50km长的沙带;四川若尔盖县干线公路两侧500—1000m以内的草地几乎全部沙化,沙漠化面积正不断扩大,50年代至80年代增加了6.4万km2,目前仍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北沙南侵、西沙东进,其中80%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发生在天然草地。已有235.3hm2草地成为沙漠土地。
3.草地盐碱化。目前我国草地盐渍化面积已达930万km2,大面积发生于东北西部的松嫩草原、内蒙古西部、新疆、甘肃、青海等干旱荒漠区、绿洲边缘及大水漫灌改良草地。
(二)草地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1999年达到180.83万hm2。与1989年相比,西部10年来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19.99万km2,增加了27.03%。草地植被开垦、滥挖、滥采,造成植被覆盖度降低,土壤裸露,使草地水土流失逐渐加重,成亿吨泥沙输入长江、黄河。目前我国草地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230万hm2。泥沙淤积造成江河洪水灾害,已成国家心腹之患。
(三)草地植被破坏严重,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近年来,每年有成百万农牧民涌入内蒙、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地草原挖药材,大面积破坏草地植被,仅内蒙已破坏草原1267万hm2,其中200万hm2完全沙化。草原上的药用植物如贝母、雪莲、红景天、锁阳已近濒危。
在新疆、青海、西藏、内蒙等草原区,大量的藏羚羊、野驴、藏雪鸡、盘羊、北山羊、麝等草原珍稀野生动物被猎杀、偷捕。仅可可西里草原上的数百万只野生藏羚羊、野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就被偷猎得仅剩数万只,已濒临灭绝的边缘。
(四)草地鼠虫灾害严重
目前我国北方和西部牧区草地鼠害严重,每年鼠害发生面积都在2000万公顷以上,其中达到防治指标的受害面积1700万hm2左右。仅青藏高原草地,每年因鼠害损失的载畜量达2000万羊单位。
我国每年都有草地虫害发生,达到防治指标的草原虫害面积约550万公顷左右,而每年防治达到指标的面积仅350万公顷左右,难于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新疆、内蒙古、青海、四川等省(区)每年草地虫害发生面积均在百万公顷以上,且有蔓延之势;陕西、宁夏、东北三省也有较大面积的草原虫害发生。
(五)草地自然灾害频繁
牧区恶劣的气候条件,草地超载过牧,越冬草料储备能力低,牧业基础设施薄弱,致使我国北方和西部草原牧区自然灾害频繁,每年受灾面积约在500万公顷以上。近40年来,因灾死亡牲畜2亿头(只)以上,约相当于同期出售的商品畜数量,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300亿元。
建国以来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六大牧业省(区)共发生大、中雪灾60多次,旱灾26次。北方干旱草原区和干旱荒漠区的沙尘暴、扬沙与浮尘天气频繁发生,并直接威胁到京、津及华北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加强草地保护和建设是草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草地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
草地占我国土地面积的40%,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是绿化祖国的主体,改造沙漠的先锋、治理水土流失的主体。我国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及其主要的支流发源于草原区,其上中游大都流经草原区,天然草地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1.草地的防风固沙作用
草地植被的不断破坏所造成的灾害,早已有国内外历史的深刻教训。草地沙化,使沙尘源面积大幅增加,招致北方沙尘天气愈来愈频繁,我国特大沙尘暴天气60年代发生8次,70年代发生13次,80年代发生14次,90年代发生23次。2000年春几次袭击北京的沙尘暴和扬尘天气,其沙源大都来自内蒙古中部干旱荒漠草原区和河北坝上的干旱草原区。
草地植被能有效地降低风速,寸草挡大风。美国在北部干旱草原区建立与风向垂直的高原草障,两草障之间的风速与无草障相比,降低19%—85%。我国利用草本植物固沙,特别是在干旱区草原飞播沙蒿固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有些草地灌木,如沙棘、沙拐枣、柠条等,是治理沙化土地的适宜植物。
加强和加快草原的保护与建设力度,增大草地植被的覆盖度,增加国土绿色屏障面积,以增强草地的总体防风固沙能力,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控制土地荒漠化进程,减少沙尘和沙尘暴的危害,促进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的优化。
2.保护草地,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由于天然草地超载过牧开垦草地,破坏草地植被,造成长江、黄河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长江源头的通天河、扎曲和大渡河源头,流域面积15.86万km2,基本属于天然草地分布区,目前其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0.63万km2,占这一流域面积的67%。黄河流域的陕西省水土流失面积13.75万km2,占全省面积的2/3,每年输入黄河泥8亿吨,占黄河三门峡以上总输沙量的1/2。同时,水源涵养功能下降,黄河、长江出青海省的径流大幅减少。1956—1989年,黄河上游多年平均流量为677m3/s,而1990—1996年,平均流量减少22.7%,共减少来水量227亿m3,龙羊峡水库因达不到设计蓄水量,每年少发电24亿千瓦时,损失上百亿元。
天然草地植被可以减少降水对地表土壤的冲刷,截留可观的降水量。据美国试验,兰茎冰草对降水的载留量可达50%,草原土壤比无植被的空旷地对水分有较高的渗透率,对涵养土壤水分有积极作用。
草地植物根系致密,其强大的根系对土壤有较强的吸附力和粘着力,对防止土壤侵蚀、减少地表径流效果非常显著。在黄土高原测定,农田比草地的水土流失量高40—100倍,种草的坡地与不种草的坡地相比,地表径流量可减少47%,冲刷量减少77%。
特别要指出,草地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高于灌丛和森林,生长7—8年的森林,拦蓄地表径流的能力为34%,而生长两年的草地拦蓄地表径流的能力为54%,高于森林20%。草地可减少径流中的含沙量70.3%,而森林仅能减少径流中的含沙量37.3%。长期实践还证明,坡度较大的山地、黄土高原与南方红黄壤区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单纯采用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不好,成林率低。而先草后林或草林相伴进行,则有助于造林成功。适合各种气候、土壤、地形条件的草种比可供选择的适生树种多,草种的采集与供应也比适生树种的种苗好解决。种草的成本更比植树造树成本低若干倍。种草当年或第二年即见效,而种树要5—10年才能郁闭成林,对一些贫瘠、陡坡、土壤砾石含量高、蓄水力低的土地,种草是恢复植被覆盖率最高的途径。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就指出:“象西部不少地方应下决心以种草为主。”1982年又指出“首先要种草,草起来了就可以种树、放牧、保持水土。”在黄河中游的的陕北榆林地区,实施飞播种草,10年间泥土冲刷量减少99%;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通过人工种草、改良草地、围栏封育,使草地植被覆盖度由36%增至60%,沙漠化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由61%减至35%;兰州市皋兰山长期以来种树难活,飞播沙打旺成功后,带动了灌乔的发展,使“黄山”变成了“绿山”。
(二)保护和建设草地资源有利于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天然草地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加大保护与建设的力度,就能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我国天然草地由于长期沿袭了低投入、靠天养畜、全年放牧、超载过牧的落后生产方式,是单位面积生产效益最低的农业生产部门,主要生产指标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天然草原单位面积产值仅相当于有较大面积人工草地支持的澳大利亚的1/10、美国的1/20。
上述差距,也是我国草地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国外经验证明,每当人工草地占地总面积的比例提高10%时,草地畜牧业产品总值将提高一倍。我国当前人工草地面积的比例还不及2%,发展空间很大,如果我们能加大草地投入、提高人工草地的比例、改善草地畜牧业的基础设施,变全年放牧为暖季放牧,冷季圈养舍饲,实现增草增畜和草地的永续利用,就能极大地提高草地的第一生产力。
(三)保护和建设草地资源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和边疆的巩固
我国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长期从事草地畜牧业生产,草地家畜和畜产品是他们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草地资源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资基础和经济基础。草地除用于发展畜牧业外,还有丰富的经济动植物资源,对增加少数民族人民的经济收入起了巨大的作用。
我国数万公里的陆上边界线,绝大多数处于天然草地分布区,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于巩固国防,保持边疆的稳定与安宁,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同时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边疆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上的稳定,也为我国与友邻国家和睦相处、开展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国际贸易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保护和建设草地资源可加快西部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1.以天然草地为基础的草地畜牧业是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
我国西部历来为传统的草地畜牧业区。西部12个省区拥有天然草地有效面积27882.9万公顷,占12省区土地面积的41.31%,是西部地区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分别为西部地区林地和耕地的数倍乃至数十倍。全国拥有120个纯牧县,其中西部为103个,占86%;全国有146个半农、半牧县,西部为115个,占82%。来自草地畜牧业的畜牧品产量和产值也以西部省区为最高。不难看出,草地畜牧业系西部农牧林大农业的主导产业。如果草地不能可持续利用,草地畜牧业得不到可持续发展,农业便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主体。
2.天然草地生态环境状况制约了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
天然草地是西部地区覆盖面积最大的绿色植被类型。其中干旱草原、荒漠和高寒草地是西部植被的主体。西北干旱区的森林覆盖率,除陕南外,大大低于全国的森林覆盖率,青海、宁夏、新疆、甘肃、陕北、内蒙西部、川西北和西藏,其森林覆盖率仅为1.6%至9.04%。显而易见,西部草地植被覆盖的好坏,制约了西部自然植被覆盖状况,其贡献度相对高于森林。
我国主要的河流长江、黄河等,以及支撑西北地区种植业和人们生活的内陆河塔里木河、黑河、疏勒河均发源于高寒草地区,这些大江大河源头区与上游区生态环境的好坏、水源涵养的好坏,取决于天然草地保护的状况。
我国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主要发生于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还是我国沙尘暴扬沙天气的频发地区,历来造成灾害的沙尘暴大都源于西部干旱草原区和荒漠区。
3.草地生态建设应是西北山川秀美工程的首选工程
西部大开发,西北生态环境治理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缺水,二是荒漠化的危害。
缺水问题,除更加充分利用当地有限水资源外,国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计划,也是解决西北缺水的重要途径。而当前更迫切的是开展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技术的推广,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7-05
  我国草原植被覆盖面积为40%左右。
  草原植被(grassland vegetation),是温带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的一种地带性植被类型,由低温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植物群落。
  草原植被,由低温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时为旱生小半灌木)组成的植物群落。在欧亚大陆,草原植被自欧洲多瑙河下游起,呈连续的带状东伸,经罗马尼亚、苏联和蒙古,直达中国,构成世界上最宽广的草原带;在北美洲,由南萨斯喀彻温河始,沿经度方向南抵得克萨斯,形成南北走向的草原带(Pra-irie);在南美洲,主要集中于阿根廷和乌拉圭,称为潘帕斯群落(Pampas);在非洲主要分布于南部,面积很小。在草原植物中,旱生结构普遍存在,如叶面缩小、叶片内卷、气孔下陷等;植物的地下部分发达,其郁闭程度常超过地上部分。多数植物根系分布较浅,集中在0~30厘米的土层中。植物的发育节律与气候相适应,季相明显。以营养繁殖为主。就生活型而言,以地面芽植物为主。虽然各地组成草原的植物种类差异很大,但针茅属(Stipa)植物普遍,特别在欧亚草原植被中表现更为明显。
第2个回答  2006-11-20
一、我国草地资源面临严峻的危机
(一)“三化”草地面积迅速扩大
1.草地退化。当前世界上天然草地普遍退化和逐步消失,每年草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面积,约占世界草地总面积的0.1%。
我国退化草地集中分布于北方草原带,西部荒漠草地及荒漠区山地草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部分村寨周围的南方优良草地也出现退化。据调查,80年代中期,北方11片重点牧区退化草地已占可利用草地的39.7%;90年代北方12省(区)草地退化面积已占该区草地总面积的50.24%。全国天然草地退化面积目前仍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北方牧区草地较60年代初产草量下降了1/3—1/2,草地家畜个体体重下降了10%—30%。草地退化形态由线状、点状退化发展到带状、片状退化阶段;退化程度也不断加重。
2.草地荒漠化与沙化。全国现有荒漠、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km2,其中风蚀沙化土地面积160.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6.7%,以新疆、内蒙沙漠化面积最大,黄河两岸已成形50km长的沙带;四川若尔盖县干线公路两侧500—1000m以内的草地几乎全部沙化,沙漠化面积正不断扩大,50年代至80年代增加了6.4万km2,目前仍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北沙南侵、西沙东进,其中80%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发生在天然草地。已有235.3hm2草地成为沙漠土地。
3.草地盐碱化。目前我国草地盐渍化面积已达930万km2,大面积发生于东北西部的松嫩草原、内蒙古西部、新疆、甘肃、青海等干旱荒漠区、绿洲边缘及大水漫灌改良草地。
(二)草地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1999年达到180.83万hm2。与1989年相比,西部10年来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19.99万km2,增加了27.03%。草地植被开垦、滥挖、滥采,造成植被覆盖度降低,土壤裸露,使草地水土流失逐渐加重,成亿吨泥沙输入长江、黄河。目前我国草地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230万hm2。泥沙淤积造成江河洪水灾害,已成国家心腹之患。
(三)草地植被破坏严重,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近年来,每年有成百万农牧民涌入内蒙、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地草原挖药材,大面积破坏草地植被,仅内蒙已破坏草原1267万hm2,其中200万hm2完全沙化。草原上的药用植物如贝母、雪莲、红景天、锁阳已近濒危。
在新疆、青海、西藏、内蒙等草原区,大量的藏羚羊、野驴、藏雪鸡、盘羊、北山羊、麝等草原珍稀野生动物被猎杀、偷捕。仅可可西里草原上的数百万只野生藏羚羊、野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就被偷猎得仅剩数万只,已濒临灭绝的边缘。
(四)草地鼠虫灾害严重
目前我国北方和西部牧区草地鼠害严重,每年鼠害发生面积都在2000万公顷以上,其中达到防治指标的受害面积1700万hm2左右。仅青藏高原草地,每年因鼠害损失的载畜量达2000万羊单位。
我国每年都有草地虫害发生,达到防治指标的草原虫害面积约550万公顷左右,而每年防治达到指标的面积仅350万公顷左右,难于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新疆、内蒙古、青海、四川等省(区)每年草地虫害发生面积均在百万公顷以上,且有蔓延之势;陕西、宁夏、东北三省也有较大面积的草原虫害发生。
(五)草地自然灾害频繁
牧区恶劣的气候条件,草地超载过牧,越冬草料储备能力低,牧业基础设施薄弱,致使我国北方和西部草原牧区自然灾害频繁,每年受灾面积约在500万公顷以上。近40年来,因灾死亡牲畜2亿头(只)以上,约相当于同期出售的商品畜数量,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300亿元。
建国以来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六大牧业省(区)共发生大、中雪灾60多次,旱灾26次。北方干旱草原区和干旱荒漠区的沙尘暴、扬沙与浮尘天气频繁发生,并直接威胁到京、津及华北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加强草地保护和建设是草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草地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
草地占我国土地面积的40%,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是绿化祖国的主体,改造沙漠的先锋、治理水土流失的主体。我国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及其主要的支流发源于草原区,其上中游大都流经草原区,天然草地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1.草地的防风固沙作用
草地植被的不断破坏所造成的灾害,早已有国内外历史的深刻教训。草地沙化,使沙尘源面积大幅增加,招致北方沙尘天气愈来愈频繁,我国特大沙尘暴天气60年代发生8次,70年代发生13次,80年代发生14次,90年代发生23次。2000年春几次袭击北京的沙尘暴和扬尘天气,其沙源大都来自内蒙古中部干旱荒漠草原区和河北坝上的干旱草原区。
草地植被能有效地降低风速,寸草挡大风。美国在北部干旱草原区建立与风向垂直的高原草障,两草障之间的风速与无草障相比,降低19%—85%。我国利用草本植物固沙,特别是在干旱区草原飞播沙蒿固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有些草地灌木,如沙棘、沙拐枣、柠条等,是治理沙化土地的适宜植物。
加强和加快草原的保护与建设力度,增大草地植被的覆盖度,增加国土绿色屏障面积,以增强草地的总体防风固沙能力,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控制土地荒漠化进程,减少沙尘和沙尘暴的危害,促进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的优化。
2.保护草地,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由于天然草地超载过牧开垦草地,破坏草地植被,造成长江、黄河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长江源头的通天河、扎曲和大渡河源头,流域面积15.86万km2,基本属于天然草地分布区,目前其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0.63万km2,占这一流域面积的67%。黄河流域的陕西省水土流失面积13.75万km2,占全省面积的2/3,每年输入黄河泥8亿吨,占黄河三门峡以上总输沙量的1/2。同时,水源涵养功能下降,黄河、长江出青海省的径流大幅减少。1956—1989年,黄河上游多年平均流量为677m3/s,而1990—1996年,平均流量减少22.7%,共减少来水量227亿m3,龙羊峡水库因达不到设计蓄水量,每年少发电24亿千瓦时,损失上百亿元。
天然草地植被可以减少降水对地表土壤的冲刷,截留可观的降水量。据美国试验,兰茎冰草对降水的载留量可达50%,草原土壤比无植被的空旷地对水分有较高的渗透率,对涵养土壤水分有积极作用。
草地植物根系致密,其强大的根系对土壤有较强的吸附力和粘着力,对防止土壤侵蚀、减少地表径流效果非常显著。在黄土高原测定,农田比草地的水土流失量高40—100倍,种草的坡地与不种草的坡地相比,地表径流量可减少47%,冲刷量减少77%。
特别要指出,草地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高于灌丛和森林,生长7—8年的森林,拦蓄地表径流的能力为34%,而生长两年的草地拦蓄地表径流的能力为54%,高于森林20%。草地可减少径流中的含沙量70.3%,而森林仅能减少径流中的含沙量37.3%。长期实践还证明,坡度较大的山地、黄土高原与南方红黄壤区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单纯采用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不好,成林率低。而先草后林或草林相伴进行,则有助于造林成功。适合各种气候、土壤、地形条件的草种比可供选择的适生树种多,草种的采集与供应也比适生树种的种苗好解决。种草的成本更比植树造树成本低若干倍。种草当年或第二年即见效,而种树要5—10年才能郁闭成林,对一些贫瘠、陡坡、土壤砾石含量高、蓄水力低的土地,种草是恢复植被覆盖率最高的途径。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就指出:“象西部不少地方应下决心以种草为主。”1982年又指出“首先要种草,草起来了就可以种树、放牧、保持水土。”在黄河中游的的陕北榆林地区,实施飞播种草,10年间泥土冲刷量减少99%;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通过人工种草、改良草地、围栏封育,使草地植被覆盖度由36%增至60%,沙漠化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由61%减至35%;兰州市皋兰山长期以来种树难活,飞播沙打旺成功后,带动了灌乔的发展,使“黄山”变成了“绿山”。
(二)保护和建设草地资源有利于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天然草地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加大保护与建设的力度,就能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我国天然草地由于长期沿袭了低投入、靠天养畜、全年放牧、超载过牧的落后生产方式,是单位面积生产效益最低的农业生产部门,主要生产指标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天然草原单位面积产值仅相当于有较大面积人工草地支持的澳大利亚的1/10、美国的1/20。
上述差距,也是我国草地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国外经验证明,每当人工草地占地总面积的比例提高10%时,草地畜牧业产品总值将提高一倍。我国当前人工草地面积的比例还不及2%,发展空间很大,如果我们能加大草地投入、提高人工草地的比例、改善草地畜牧业的基础设施,变全年放牧为暖季放牧,冷季圈养舍饲,实现增草增畜和草地的永续利用,就能极大地提高草地的第一生产力。
(三)保护和建设草地资源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和边疆的巩固
我国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长期从事草地畜牧业生产,草地家畜和畜产品是他们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草地资源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资基础和经济基础。草地除用于发展畜牧业外,还有丰富的经济动植物资源,对增加少数民族人民的经济收入起了巨大的作用。
我国数万公里的陆上边界线,绝大多数处于天然草地分布区,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于巩固国防,保持边疆的稳定与安宁,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同时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边疆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上的稳定,也为我国与友邻国家和睦相处、开展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国际贸易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保护和建设草地资源可加快西部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1.以天然草地为基础的草地畜牧业是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
我国西部历来为传统的草地畜牧业区。西部12个省区拥有天然草地有效面积27882.9万公顷,占12省区土地面积的41.31%,是西部地区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分别为西部地区林地和耕地的数倍乃至数十倍。全国拥有120个纯牧县,其中西部为103个,占86%;全国有146个半农、半牧县,西部为115个,占82%。来自草地畜牧业的畜牧品产量和产值也以西部省区为最高。不难看出,草地畜牧业系西部农牧林大农业的主导产业。如果草地不能可持续利用,草地畜牧业得不到可持续发展,农业便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主体。
2.天然草地生态环境状况制约了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
天然草地是西部地区覆盖面积最大的绿色植被类型。其中干旱草原、荒漠和高寒草地是西部植被的主体。西北干旱区的森林覆盖率,除陕南外,大大低于全国的森林覆盖率,青海、宁夏、新疆、甘肃、陕北、内蒙西部、川西北和西藏,其森林覆盖率仅为1.6%至9.04%。显而易见,西部草地植被覆盖的好坏,制约了西部自然植被覆盖状况,其贡献度相对高于森林。
我国主要的河流长江、黄河等,以及支撑西北地区种植业和人们生活的内陆河塔里木河、黑河、疏勒河均发源于高寒草地区,这些大江大河源头区与上游区生态环境的好坏、水源涵养的好坏,取决于天然草地保护的状况。
我国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主要发生于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还是我国沙尘暴扬沙天气的频发地区,历来造成灾害的沙尘暴大都源于西部干旱草原区和荒漠区。
3.草地生态建设应是西北山川秀美工程的首选工程
西部大开发,西北生态环境治理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缺水,二是荒漠化的危害。
缺水问题,除更加充分利用当地有限水资源外,国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计划,也是解决西北缺水的重要途径。而当前更迫切的是开展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技术的推广,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缺水与荒漠化也是互为因果的两个方面,是导致荒漠化的原因之一。西北森林面积本来就少,在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下,提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除极少部分地区外,是很难成功的;种植阔叶树防护林,其本身需水量和蒸发量都是草地植被的好几倍,是不符合节水原则的。而当地的天然草地植被,长期适应了该地区的干旱环境,在较恶劣的环境下也能较好的生长,更能接受和保贮雨水,其对地面的覆盖作用和水土保持作用也远比种树来得快,起的作用更大。可供选择的适宜旱生草种多,种草当年或第二年就可大部分覆盖土地。因此,在西北利用大面积的撂荒地、退化草地、荒漠化地进行人工种草生态工程建设,在沙地和沙漠边缘种草、种灌、锁沙、固沙,减少土壤冲刷和荒漠化的扩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西北山川秀美工作的首选途径。
第3个回答  2006-11-23
一、我国草地资源面临严峻的危机
(一)“三化”草地面积迅速扩大
1.草地退化。当前世界上天然草地普遍退化和逐步消失,每年草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面积,约占世界草地总面积的0.1%。
我国退化草地集中分布于北方草原带,西部荒漠草地及荒漠区山地草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部分村寨周围的南方优良草地也出现退化。据调查,80年代中期,北方11片重点牧区退化草地已占可利用草地的39.7%;90年代北方12省(区)草地退化面积已占该区草地总面积的50.24%。全国天然草地退化面积目前仍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北方牧区草地较60年代初产草量下降了1/3—1/2,草地家畜个体体重下降了10%—30%。草地退化形态由线状、点状退化发展到带状、片状退化阶段;退化程度也不断加重。
2.草地荒漠化与沙化。全国现有荒漠、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km2,其中风蚀沙化土地面积160.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6.7%,以新疆、内蒙沙漠化面积最大,黄河两岸已成形50km长的沙带;四川若尔盖县干线公路两侧500—1000m以内的草地几乎全部沙化,沙漠化面积正不断扩大,50年代至80年代增加了6.4万km2,目前仍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北沙南侵、西沙东进,其中80%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发生在天然草地。已有235.3hm2草地成为沙漠土地。
3.草地盐碱化。目前我国草地盐渍化面积已达930万km2,大面积发生于东北西部的松嫩草原、内蒙古西部、新疆、甘肃、青海等干旱荒漠区、绿洲边缘及大水漫灌改良草地。
(二)草地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1999年达到180.83万hm2。与1989年相比,西部10年来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19.99万km2,增加了27.03%。草地植被开垦、滥挖、滥采,造成植被覆盖度降低,土壤裸露,使草地水土流失逐渐加重,成亿吨泥沙输入长江、黄河。目前我国草地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230万hm2。泥沙淤积造成江河洪水灾害,已成国家心腹之患。
(三)草地植被破坏严重,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近年来,每年有成百万农牧民涌入内蒙、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地草原挖药材,大面积破坏草地植被,仅内蒙已破坏草原1267万hm2,其中200万hm2完全沙化。草原上的药用植物如贝母、雪莲、红景天、锁阳已近濒危。
在新疆、青海、西藏、内蒙等草原区,大量的藏羚羊、野驴、藏雪鸡、盘羊、北山羊、麝等草原珍稀野生动物被猎杀、偷捕。仅可可西里草原上的数百万只野生藏羚羊、野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就被偷猎得仅剩数万只,已濒临灭绝的边缘。
(四)草地鼠虫灾害严重
目前我国北方和西部牧区草地鼠害严重,每年鼠害发生面积都在2000万公顷以上,其中达到防治指标的受害面积1700万hm2左右。仅青藏高原草地,每年因鼠害损失的载畜量达2000万羊单位。
我国每年都有草地虫害发生,达到防治指标的草原虫害面积约550万公顷左右,而每年防治达到指标的面积仅350万公顷左右,难于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新疆、内蒙古、青海、四川等省(区)每年草地虫害发生面积均在百万公顷以上,且有蔓延之势;陕西、宁夏、东北三省也有较大面积的草原虫害发生。
(五)草地自然灾害频繁
牧区恶劣的气候条件,草地超载过牧,越冬草料储备能力低,牧业基础设施薄弱,致使我国北方和西部草原牧区自然灾害频繁,每年受灾面积约在500万公顷以上。近40年来,因灾死亡牲畜2亿头(只)以上,约相当于同期出售的商品畜数量,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300亿元。
建国以来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六大牧业省(区)共发生大、中雪灾60多次,旱灾26次。北方干旱草原区和干旱荒漠区的沙尘暴、扬沙与浮尘天气频繁发生,并直接威胁到京、津及华北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加强草地保护和建设是草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草地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
草地占我国土地面积的40%,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是绿化祖国的主体,改造沙漠的先锋、治理水土流失的主体。我国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及其主要的支流发源于草原区,其上中游大都流经草原区,天然草地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1.草地的防风固沙作用
草地植被的不断破坏所造成的灾害,早已有国内外历史的深刻教训。草地沙化,使沙尘源面积大幅增加,招致北方沙尘天气愈来愈频繁,我国特大沙尘暴天气60年代发生8次,70年代发生13次,80年代发生14次,90年代发生23次。2000年春几次袭击北京的沙尘暴和扬尘天气,其沙源大都来自内蒙古中部干旱荒漠草原区和河北坝上的干旱草原区。
草地植被能有效地降低风速,寸草挡大风。美国在北部干旱草原区建立与风向垂直的高原草障,两草障之间的风速与无草障相比,降低19%—85%。我国利用草本植物固沙,特别是在干旱区草原飞播沙蒿固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有些草地灌木,如沙棘、沙拐枣、柠条等,是治理沙化土地的适宜植物。
加强和加快草原的保护与建设力度,增大草地植被的覆盖度,增加国土绿色屏障面积,以增强草地的总体防风固沙能力,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控制土地荒漠化进程,减少沙尘和沙尘暴的危害,促进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的优化。
2.保护草地,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由于天然草地超载过牧开垦草地,破坏草地植被,造成长江、黄河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长江源头的通天河、扎曲和大渡河源头,流域面积15.86万km2,基本属于天然草地分布区,目前其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0.63万km2,占这一流域面积的67%。黄河流域的陕西省水土流失面积13.75万km2,占全省面积的2/3,每年输入黄河泥8亿吨,占黄河三门峡以上总输沙量的1/2。同时,水源涵养功能下降,黄河、长江出青海省的径流大幅减少。1956—1989年,黄河上游多年平均流量为677m3/s,而1990—1996年,平均流量减少22.7%,共减少来水量227亿m3,龙羊峡水库因达不到设计蓄水量,每年少发电24亿千瓦时,损失上百亿元。
天然草地植被可以减少降水对地表土壤的冲刷,截留可观的降水量。据美国试验,兰茎冰草对降水的载留量可达50%,草原土壤比无植被的空旷地对水分有较高的渗透率,对涵养土壤水分有积极作用。
草地植物根系致密,其强大的根系对土壤有较强的吸附力和粘着力,对防止土壤侵蚀、减少地表径流效果非常显著。在黄土高原测定,农田比草地的水土流失量高40—100倍,种草的坡地与不种草的坡地相比,地表径流量可减少47%,冲刷量减少77%。
特别要指出,草地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高于灌丛和森林,生长7—8年的森林,拦蓄地表径流的能力为34%,而生长两年的草地拦蓄地表径流的能力为54%,高于森林20%。草地可减少径流中的含沙量70.3%,而森林仅能减少径流中的含沙量37.3%。长期实践还证明,坡度较大的山地、黄土高原与南方红黄壤区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单纯采用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不好,成林率低。而先草后林或草林相伴进行,则有助于造林成功。适合各种气候、土壤、地形条件的草种比可供选择的适生树种多,草种的采集与供应也比适生树种的种苗好解决。种草的成本更比植树造树成本低若干倍。种草当年或第二年即见效,而种树要5—10年才能郁闭成林,对一些贫瘠、陡坡、土壤砾石含量高、蓄水力低的土地,种草是恢复植被覆盖率最高的途径。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就指出:“象西部不少地方应下决心以种草为主。”1982年又指出“首先要种草,草起来了就可以种树、放牧、保持水土。”在黄河中游的的陕北榆林地区,实施飞播种草,10年间泥土冲刷量减少99%;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通过人工种草、改良草地、围栏封育,使草地植被覆盖度由36%增至60%,沙漠化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由61%减至35%;兰州市皋兰山长期以来种树难活,飞播沙打旺成功后,带动了灌乔的发展,使“黄山”变成了“绿山”。
(二)保护和建设草地资源有利于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天然草地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加大保护与建设的力度,就能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我国天然草地由于长期沿袭了低投入、靠天养畜、全年放牧、超载过牧的落后生产方式,是单位面积生产效益最低的农业生产部门,主要生产指标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天然草原单位面积产值仅相当于有较大面积人工草地支持的澳大利亚的1/10、美国的1/20。
上述差距,也是我国草地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国外经验证明,每当人工草地占地总面积的比例提高10%时,草地畜牧业产品总值将提高一倍。我国当前人工草地面积的比例还不及2%,发展空间很大,如果我们能加大草地投入、提高人工草地的比例、改善草地畜牧业的基础设施,变全年放牧为暖季放牧,冷季圈养舍饲,实现增草增畜和草地的永续利用,就能极大地提高草地的第一生产力。
(三)保护和建设草地资源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和边疆的巩固
我国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长期从事草地畜牧业生产,草地家畜和畜产品是他们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草地资源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资基础和经济基础。草地除用于发展畜牧业外,还有丰富的经济动植物资源,对增加少数民族人民的经济收入起了巨大的作用。
我国数万公里的陆上边界线,绝大多数处于天然草地分布区,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于巩固国防,保持边疆的稳定与安宁,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同时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边疆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上的稳定,也为我国与友邻国家和睦相处、开展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国际贸易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保护和建设草地资源可加快西部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1.以天然草地为基础的草地畜牧业是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
我国西部历来为传统的草地畜牧业区。西部12个省区拥有天然草地有效面积27882.9万公顷,占12省区土地面积的41.31%,是西部地区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分别为西部地区林地和耕地的数倍乃至数十倍。全国拥有120个纯牧县,其中西部为103个,占86%;全国有146个半农、半牧县,西部为115个,占82%。来自草地畜牧业的畜牧品产量和产值也以西部省区为最高。不难看出,草地畜牧业系西部农牧林大农业的主导产业。如果草地不能可持续利用,草地畜牧业得不到可持续发展,农业便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主体。
2.天然草地生态环境状况制约了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
天然草地是西部地区覆盖面积最大的绿色植被类型。其中干旱草原、荒漠和高寒草地是西部植被的主体。西北干旱区的森林覆盖率,除陕南外,大大低于全国的森林覆盖率,青海、宁夏、新疆、甘肃、陕北、内蒙西部、川西北和西藏,其森林覆盖率仅为1.6%至9.04%。显而易见,西部草地植被覆盖的好坏,制约了西部自然植被覆盖状况,其贡献度相对高于森林。
我国主要的河流长江、黄河等,以及支撑西北地区种植业和人们生活的内陆河塔里木河、黑河、疏勒河均发源于高寒草地区,这些大江大河源头区与上游区生态环境的好坏、水源涵养的好坏,取决于天然草地保护的状况。
我国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主要发生于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还是我国沙尘暴扬沙天气的频发地区,历来造成灾害的沙尘暴大都源于西部干旱草原区和荒漠区。
3.草地生态建设应是西北山川秀美工程的首选工程
西部大开发,西北生态环境治理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缺水,二是荒漠化的危害。
缺水问题,除更加充分利用当地有限水资源外,国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计划,也是解决西北缺水的重要途径。而当前更迫切的是开展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技术的推广,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缺水与荒漠化也是互为因果的两个方面,是导致荒漠化的原因之一。西北森林面积本来就少,在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下,提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除极少部分地区外,是很难成功的;种植阔叶树防护林,其本身需水量和蒸发量都是草地植被的好几倍,是不符合节水原则的。而当地的天然草地植被,长期适应了该地区的干旱环境,在较恶劣的环境下也能较好的生长,更能接受和保贮雨水,其对地面的覆盖作用和水土保持作用也远比种树来得快,起的作用更大。可供选择的适宜旱生草种多,种草当年或第二年就可大部分覆盖土地。因此,在西北利用大面积的撂荒地、退化草地、荒漠化地进行人工种草生态工程建设,在沙地和沙漠边缘种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