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统计学变量选择的方法

如题所述

关于卫生统计学变量选择的方法分享如下:

卫生统计学是一门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卫生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的学科。在卫生统计学的研究中,变量的选择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的结果质量。本文将介绍卫生统计学变量选择的方法。

1、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确定变量

在研究开始前,需要根据实际问题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以便正确选择变量。例如,在研究某种疾病的发病率时,需要选取与该疾病有关的风险因素作为自变量,如年龄、性别、职业、生活环境等。此外,还需要选取与疾病关系密切的影响变量,如家族病史或治疗方法等。

2、根据变量类型进行选择

卫生统计学的变量类型主要有连续型变量和分类型变量。在变量选择时,需要根据具体问题的研究目的,选取不同类型的变量。例如,在研究一个人的肥胖程度时,体重等指标是连续性变量;而BMI(身体质量指数)属于分类型变量,需要根据BMI指标的标准进行区分。

3、根据变量的相关性选择

在卫生统计学研究中,样本数据之间存在不同的关联性。例如,既往经验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某种疾病的发生可能性;同时,某些卫生因素可能相互影响,导致某种疾病的发生率增高。

因此,在选择变量的过程中,需要对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评估和判断。可以通过使用相关系数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判断,选取相关性高的变量。

4、根据变量的可控性选择

在变量选择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变量的可控性。如果变量是无法控制的,那么就会影响研究的结果。

例如,如果研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但无法控制患者的饮食、生活方式等多个因素,那么结果就会受到干扰。因此,在选择变量时,需要考虑到哪些变量是可以控制的,并以此决定是否将其作为自变量或影响变量。

5、根据研究问卷进行选择

在某些卫生统计学研究中,需要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因此,在设计问卷上也需要考虑到变量的选择。

例如,在一项关于职业病的调查中,需要选择与该职业相对应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以及可能影响职业病发生的其他相关因素。

总结起来,卫生统计学变量选择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包括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变量类型、变量相关性、变量可控性等等。只有在正确选择变量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卫生统计学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