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观后感_影评解析评价_结局彩蛋

如题所述

电影《活着》,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被公认为是张艺谋导演电影作品中的上乘之作,《活着》讲述了在大历史洪流的无情冲刷下,小人物那不由自主的悲怆命运。片中由葛优、巩俐塑造的男女主角极具时代代表性,解读这些艺术形象,为我们提供了解读特殊时代语境下,命运与人性的钥匙。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观后感_影评解析评价_结局彩蛋,希望你们能喜欢!

影评:活着

大历史变迁中那些不平凡的小人物

《活着》的年代跨越了,,建国后的大炼钢铁时代,十年的,影片具有一定的史诗性,历史浓缩为个人的命运。这种史诗性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同时也隐隐露出一股悲悯的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

张艺谋在大历史背景下为观众塑造了一系列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涵盖了小人物在历史的命运中,无法掌控自身的生命之痛。导演用一种对比的手法刻画出福贵这一人物形象,在岁月变迁中所完成的人性蜕变与升华。

影片开始,葛优饰演的福贵本是个地主家的大少爷,过着衣食无忧的快活生活。名字里的“福”有诸事如意的意思,可偏偏原作者余华,导演张艺谋就要把这样的一个“福”字辈的人物给塑造成为一个跟“福”一点都不沾边,没有半点关系的悲悯者。用一种艺术的极高手法,同时也是黑色幽默的真实内涵所在。

福贵嗜赌成性,导演用特写镜头来表现福贵欠账的账本和一次次输钱满脸的不服气,总觉得下一次就会翻身的面部表情,最终把家财全部输给龙二,把亲爹活活气死,妻子家珍带着年幼的女儿凤霞回了娘家。在这样一种人生境遇的强烈反差对比下,福贵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凸显无遗。此时的福贵已不再是那个过着锦衣玉食的大少爷,而是一个身无分文,穷困潦倒的普通人。

在“福贵”这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道具的使用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信。福贵乐观豁达的性格在痛苦的家庭巨变里存活下来,由于命运的际遇,福贵成为了自食其力的“城市贫民”,这一转折的标志就是皮影。

皮影代表福贵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在1958年大炼钢铁的时代,连皮影上的铁丝也要拆下来取炼钢,“制造最关键的两颗子弹”,于是才有了福贵去工地上的唱戏,才有了妙趣横生的小有庆的形象生动地刻画。

陪伴福贵几十年的皮影终于还是在中烧掉了,但是皮影的箱子还在,小孙子的小鸡还是可以放在里面的,就像福贵的人生,不断经历种种惨痛的打击,命运已经千疮百孔,福贵依然平凡,依然活着,依然坚持了太过卑微的希望——活着。

《活着》观后感

余华说,有时候,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就像路边的乞讨者,可能一无所有,可能两手空空。《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值得我们每一个有思想的观众细细品味咀嚼。这部影片不仅为我们呈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而且还超越时空,为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寻求着某种合情合理的解答。影片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反应了一个时代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与酸辛,从开始,中国下层老百姓的生活就被搅的天翻地覆,从开始,中国动荡,政权更迭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在,同样又是这一群人,本以为应该美好的生活却再度遭打击。而活着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表达了活着的不易和对活着的渴望。

影片真正所传达给我们的不是对命运无奈的控诉,而是对人的生命本身所存在的敬意与感动、对世间至情至爱的讴歌和赞颂。当福贵一次次声嘶力竭的呼喊的时候,当家珍一次次泣不成声的悲痛的时候,当一次次的、运动打破宁静的生活的时候,他们还是携手一路走来。因为只要活着,就会有希望,有希望一切才有可能。所以,影片被设计成了一个更为温馨的结尾,福贵满怀深情的对外孙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越来越了。”这是生命的嘱托,更是希望的传承。而这种种的希望背后,最终的驱动力,正是这不变的爱、这是这未了的情。

千百年的历史,弹指一挥、唯见沧海桑田,而这亘古不变的唯有一个情字。亲情、友情、爱情,似乎在不同的时代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实质永远不变的守候在那里,穿越了此后漫长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而最终经久不衰。相信,这些才是我们坚持好好活下去的理由。以至于我们可以为此而忍受任何刺骨的疼痛。就像战场上的福贵说的那样:“什么都没有老婆孩子好,我一定要活着回去”。正是有了这一份坚持、这一份信念,他才能从枪林弹雨中走来、从尸横遍野中走来,在昏暗的灯光下与家珍相会。

《活着》这部电影,让我们了解了一个真实历史下的心理和生活状态,从,,下乡劳改,......时代在进步,经济在不断发展和繁荣,也许这一代的故事,再也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活着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奢望,甚至成了很多人唯一的追求,时候导致的逃荒,知识分子等等受到的,都成了那个时代有力的步伐,在那个年代,没有人可以左右时代,没有人可以反抗时代的力量,他们所做的就是默默忍受,默默坚持,直到拨开浓雾的那一瞬间,阳光洒向土地,生活重燃希望。

在此过程中福贵凭借着自己的信念与毅力超越苦难,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在生活中磨练出忍耐和包容的品质。导演用道具“皮影”帮助福贵完成了一次精神层面上的人性回归和人生的成长。福贵从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赌钱和为所欲为到如今的敢于担当,他犹如风雨中飘零的浮萍,摇摇欲坠,始终不倒,面对着残酷的现实,福贵唯默默承受这些无法言喻的痛苦,撕破脸前的自尊,然后再继续生活。福贵的形象也是最普通的中国老百姓的缩影,体现中国人最淳朴而善良的道德品质。

家珍的形象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压迫下的一位女性典型代表。福贵嗜赌成性,家珍作为一个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爱与尊重,出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哪怕丈夫在外花天酒地,嫖赌成性,也不曾责怪过福贵。

家珍,为了丈夫,可谓将自尊和颜面都弃之不顾了,不顾自己有孕在身,去茶馆低三下四地求福贵别再赌了。福贵将家产败光,变得一无所有,家珍没有埋怨。在重重的苦难面前,她依然是坚强地挺立着,这是一个坚强的女子。但同时她也聪明,心胸宽广。福贵最后落得倾家荡产的境地,但是家珍始终没有离开她,即使带着凤霞回了娘家,后来她还是回到了福贵的身边,与他一起面对生活的苦难,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妻子。在旧时期,家珍就是当时女人的典范,她的忠贞与大度,对家庭的坚守更是福贵活下去的精神支撑。

其次,家珍是一个为了子女而活的母亲形象,一个女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孩子而舍弃自己的幸福,付出所有的一切。有庆的意外死亡,凤霞的生产大出血离世,双重打击下她的世界崩塌了,可是她依旧坚强继续着今后的生活,在家珍身上,看到了成千上万伟大坚强的母亲形象。家珍,一个普通的女人,一辈子,为了自己的男人而活,为了自己的孩子而活,为了这个辛苦经营下来的家庭而活,却忘记了为自己而活。

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说的主旨,小说的结局是除了富贵之外所有的人都相继死去,只剩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足以支撑生命存在的爱情、亲情、友情都不存在了,而他还继续顽强地活着。所以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这种对于活着本身的诉说似乎才是余华的本意。他像一个完完全全的旁观者,冷冰冰地叙述着福贵悲剧的一生,不带有任何主观情绪色彩,不去评判富贵对错与否,甚至不愿剖析富贵的内心,采用一种“隔离式”的叙事手法,仅通过对人物行为的白描来为读者提供这样一种形象,而对这一形象的内心活动却全然不管。

余华并不是在透过富贵的一生来向我们传达他具体的价值判断,并不是要告诉读者如何活着才是好的或对的,他所要传达的是高于此的对于生命本身的哲学性思考,想通过文字告诉读者究竟什么才是生命,什么才是活着,他在探寻活着的本质形态究竟是什么,并由此表达一种对于生命的敬畏。

这一点在电影上的表现是极为困难的,因此电影对主旨做了修改。结尾处家珍虽然患病却仍旧活着,在小说中应已去世的女婿和外孙也还健康无忧,四个人虽然经受了种种不幸与痛苦,却还能坐下吃饭聊天。对于这里的富贵来说,活着是充满希望的。他在结尾与外孙对话,“鸡长大就变成了鹅,鹅长大就变成了羊,羊长大就变成了牛,牛长大了馒头(福贵外孙)就长大了,就过上好日子了”这句给人以温暖的希望。在这里结局也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新的主旨,即只要坚韧地活着,不被无常的命运击倒,不因生活的痛苦而自暴自弃,就一定会看见活下去的希望。

《活着》无疑是张艺谋最好的一部作品,《活着》帮我们跨越了前后这个的特殊的时代,以小见大,塑造了鲜明而令观众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展现的是像福贵、家珍、春生这样,在大时代洪流下身不由己的小人物演绎的悲怆题材,体现了人们共有的情感、那无法与命运抗争的悲哀。“人活着,就比什么都强,我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可不能去寻死啊!”福贵站在门外,拉着一脸落魄失魂的春生说出这句话。

时隔多年,重温张艺谋的《活着》,少了几分娱乐的心境,平添了几分人性的思考。

以上就是活着这部电影的观后感_影评解析评价_结局彩蛋,希望你们能喜欢!

活着影评

活着结局

活着观后感

活着解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