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看到孩子的缺点?

如题所述

这就是家长的观念问题了,只有观念转变了,看孩子的优点才会多,缺点才会少,才会正确地看待优点和缺点,巧妙地化缺点为优点。晚上,画家取回了画。他发现整个画面都涂了记号——没有一笔一划不被指责。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很失望。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去试试。他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画家再次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涂满了记号——被指责的笔划,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点评: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画,还是同样的画,结果,却是不同。这是因为画家的要求不同,引导着观赏者的注意点。要求关注好的一面,观赏者看到的就是优点,要求关注不好的一面,观赏者看到的就是缺点。同样的,家长要求自己关注好的一面还是不好的一面,决定了是看成是优点还是缺点。其实,在我们注意的背后,是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思维方式在引导和转换着注意力的方向。注意到孩子做得好的一面,会看到优点;注意到了孩子做得不好的一面,就会看到缺点。家长要学会自我引导,把自己的注意点引到看孩子好的一面,这样,我们看到的孩子的优点就多于缺点。2、忽略的好处:把视线从孩子身上移开家长的关注力度不同,效果也不同。关注力度大,问题就大;关注力度小,问题就小。不盯着缺点,就不会放大缺点,多看着优点,就会放大优点。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独苗苗,全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于是全体关注,关注越多,发现问题越多,缺点越多。有的是单亲家庭,家长和孩子相依为命,容易把自己的梦想,把自己失去的都想通过孩子补回来,这样的补偿导致的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严格的要求。当期望值一拔高,我们的关注力度就加大,这样,看到的孩子的缺点就多。有的家庭夫妻都是高学历,对孩子期望很高,一定要考上理想大学,至少要达到他们预设的最低目标,于是容易拿孩子和别的孩子攀比,于是越看自己的孩子毛病越多。所有的问题都源于家长输不起的心态,用期望、用要求,用攀比,用标准做成鞭子,逼着孩子往前走,往上爬。孩子跑不快,跑不远,于是,缺点来了,优点看不见了。家长同时也把自己层层包裹,把自己束缚在自己编织的网里,透不过气来。在这个网里,有焦虑不安,有紧张失衡,有不安全感,有恐惧等等,这些消极的心理因素只有化成对孩子的高度关注,才能减轻内心的压力,从而导致家长看孩子的缺点多,问题多。如果,我们把关注点从孩子身上移开一点,而注重自身人格的建设,自我的完善,那么,我们就不会太累,我们的孩子也不会总是承载我们自身太多的负面的东西。如果,我们能适当地忽略一下孩子,不要过于关注,就能够放松自己,把自己从高度紧张不安中解脱出来,我们的孩子也会因我们的轻松而轻松,从而在正常的成长空间里快乐地生活。【案例】“口吃”的老师一个老师,找咨询师咨询,说在一次上公开课中,因为紧张,讲课过程中有一两个地方卡壳,偶尔口吃了几下。于是,认为自己口吃的毛病犯了,每天烦恼不已。经过咨询师的询问,了解到,这位老师还是学生时候,有一次学潘长江小品中的口吃表演,之后感觉自己也有点口吃。他的父亲发现后,认为是不好的毛病,需要改正,于是一发现他口吃,就提醒他:“你看你,又口吃了,下次注意点!”“你看,又来了!”结果把儿子口吃的毛病给强化了。当了老师之后,本来平时上课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这次上公开课一紧张,又口吃了,意识到这问题很严重的。所以来咨询。点评:这位老师就是小时候被父亲强化,长大了自己一直在意而造成的心理障碍。因为他在咨询师面前根本不会口吃,在其他人面前也一样,只是上公开课时一时出现了口吃的现象。这本来是个很小很小的问题,结果在这位老师的心理作用下,把缺点给放大了。3、距离的效果:站远一点看孩子【案例】有的家长和我交流时,说:唉,人真是太奇怪了,为什么看别人的孩子都是优点,看自己的孩子就满身缺点。接着她给我讲了一个她自己的故事。有一天,她去学校接女儿回家。那是其中考试过后的一天下午。教室里,老师正忙于应付家长们的询问,卷子就放在讲台上,她随手一张张地翻看,想找到女儿的卷子。有一张卷子引起了她的注意。卷子的反面是孩子们根据一首儿歌画成的画。那幅画画得很棒,涂成深蓝色的夜空中,有弯弯月儿,闪闪的星星,旁边还有淡淡的云朵,夜空下几座相连的高山,山脚一弯流向远方的溪流,一侧有条弯弯的小桥。但整幅图看上去布局很合理,很简洁。她不禁惊叹道:这个孩子真不错,很有想象力,不知是谁家的孩子?忍不住翻转试卷来看姓名,结果让她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这幅被她大力赏识的画就是她女儿的大作!距离才是美。我们看孩子时我们距离孩子太近了,就容易看到孩子的缺点,放大孩子的缺点,而忽略了孩子的优点,正所谓一叶障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