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小论文300至400字

急需400左右的科学小论文,内容生动,要是一篇好论文。
内容要350字以上,急急快快。

鱼会说话吗?
您相信鱼会说话吗?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我想知道鱼是否会说话?
我家买了两条小金鱼,一条是全黑的,黑的叫乐乐,因为它很快乐。一条红白相间的名字叫欣欣,因为它懂得欣赏,很好玩吧!他俩生活在鱼缸里,这个鱼缸可“非比寻常”。里面有山、花、树、贝壳、彩色石头……。很美吧!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它!
9月23日凌晨五点左右,我正要去喂食,我看见这么一个现象,我把鱼食撒到鱼缸里,乐乐吃了一点就不吃了。
9月23 日傍晚5 点15分,我看见鱼缸里的贝壳反过来了,小欣欣看见了,好像以为它——这个小贝壳要死了,连忙游过去,用它的头去抵,抵了近三、四分钟,它就不抵了,它游到乐乐旁边,用自己的尾巴扫了扫乐乐,然后互相碰了一下头,乐乐和欣欣一起游过去,把那块贝壳一起弄回原样了,这一点证明了“团结力量大”。
通过两次的观察,让我知道了人类有人类的表达方式和交流语言,动物也有自己王国的表达方式和交流,这也告诉了我们,如果你不团结,那么你将一无所有,朋友之间的友谊真伟大。同时,我们也要多观察,多发现,但是不能因为你在动物身上作试验,就伤害小动物,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
蚂蚁,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又有谁能真正地了解蚂蚁呢?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一些书籍。书上说,蚂蚁从蚁穴出发到达目的地后,沿途会留下一些气味,返回蚁穴。用触角相互碰一下,通知其他的蚂蚁。科学家曾经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个试验。科学家先确定一只蚂蚁,将他沿途到达目的地的地方用力擦干净。当这只蚂蚁返回时,在被擦去气味的地方突然间停了下来。原地边转圈边寻找着什么。从而得到蚂蚁是靠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我为了证实这个结论,我做了个试验。我首先准备了一个十厘米左右的细小树枝,在树枝的一头放上一个诱饵——小糖果。我把这个装置放在一个蚁穴附近。不一会儿,有一只蚂蚁出来探路了。我把他引上木棍后,他到达了糖果的地方,仿佛在闻一闻、嗅一嗅。我趁此机会将木棍的中断部分截下一厘米的木棍。当这只蚂蚁返回的时候,就在被截去的地方左转右转,就是找不到回家的路。
过了一会儿,我又重复了上面的试验,蚂蚁仍然没有找到回家的路。
通过这两次实验,我终于知道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的秘密了。原来蚂蚁是根据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知道了蚂蚁的这一秘密后,我在想:是否我们可以制作一种蚂蚁报警器呢?当蚂蚁走到报警器附近时,报警器就能“闻”出蚂蚁的气味,然后发出鸣叫声,让我们知道蚂蚁跑到橱柜里了或其他地方

“同学们,蛋壳都带来了吗?”老师问。“带来了!”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为了今天的科学课,老师让我们带蛋壳来。带蛋壳做什么呢?是做不倒翁吗?我们都很好奇。
“今天,我们要用这两个半截蛋壳做一个小实验。做之前,请大家先猜猜,我用这枝铅笔朝着蛋壳垂直往下刺,是口朝上的蛋壳先破呢,还是口朝下的蛋壳先破?”“当然是口朝下的先破!”大多数同学都抢着回答。“口朝上的先破!”同桌偏要和大家作对。老师微笑着说:“那好,下面我们就来做做实验,看谁的答案才是正确的。”
老师叫了一名同学上讲台,让他用铅笔对准自己手上口朝上的蛋壳。老师一声令下,同学手一放,铅笔刺到了蛋壳上,蛋壳没有破。老师又让他试了几次,铅笔第三次刺下的时候,终于刺破了蛋壳。接着,老师又让他用铅笔刺口朝下的蛋壳。“一下、两下、三下……”我们一起数着;但那半个蛋壳就像穿了盔甲一样,被刺了十几下还是不破。
“耶!我猜对了!”同桌高兴得手舞足蹈。虽然我们都不服气,但经过多次试验,我们发现,同样的两个半边蛋壳,用铅笔垂直去刺,的确是口朝上的比较容易破。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口朝上的蛋壳受力比较集中,而口朝下的蛋壳受力分散,所以就比较坚固。难怪建筑工地里的工人叔叔们都戴着口朝下的安全帽,原来就是这个道理啊!
每到星期天,我总要完成妈妈交给我的擦鞋任务。告诉你,这可是我一星期零花钱的来源哦!拿到沾满灰尘的皮鞋后,我先把鞋面的灰尘擦掉,然后涂上鞋油,仔仔细细地擦一擦,皮鞋就会变得又亮又好看了。可这是为什么呢?

我找了同样牌子同样款式的新旧两双皮鞋进行对比观察。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的表面比旧皮鞋的表面光滑得多。旧皮鞋涂上鞋油,仔细擦过后,虽然亮了许多,但仍无法与新皮鞋相比。皮鞋的亮度是否与鞋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呢?

我取来一双没擦过的旧皮鞋,在放大镜下鞋面显得凹凸不平的。然后,我再在皮鞋上圈出两块表面都比较粗造的A区和B区,A区涂上鞋油并仔细擦拭,B区不涂鞋油作空白对照。我发现A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变光滑了许多,而且放在阳光下也比B区有光泽。为什么两者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呢?

我想到在自然课上老师曾经讲过:影剧院墙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这样可以使声音大部分被吸收掉,让观众不受回声的干扰。同样道理,光线照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产生反射,假如这个平面是高低不平的,光线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掉;假如这个平面是光滑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

皮鞋的表面原来就不是绝对的光滑,如果是旧皮鞋,它的表面当然更加的不平,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的方向上产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没有什么光泽。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颗粒,擦鞋的时候这些小颗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得更均匀些,就会使皮鞋的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反射光线的能力也加强了。

通过实验,我终于知道了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啦!
1.彩色投影小磁针

磁针就是指南针。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小小磁针可以用来判断磁场的方向。可是市场上出售的或上级部门调查拨的磁针用起来很不方便。老师在做磁场方向演示实验时,同学们在下面看不清楚,教师只好端着仪器走下来给同学们一个一个地看,很费时间。怎么办呢?经过同学们千方百计地想办法,终于制成了简易彩色投影小磁针,它既可以当指南针用,又可以在投影器上投影,使全班同学都能看见磁场的方向,为教学实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简易的投影小磁针结构简单材料也很普通。它由子母扣钢针、大头针、有机玻璃条和透明投影胶片材料制成。制作方法是:将两根钢针分别穿两根钢针上,两根钢针要注意平衡。再将透明胶片剪成尖形长片,用502胶粘住在钢针上,一端一片,要注意对称,然后分别涂上红绿两种颜色。这样磁针上部就完成了。将有机玻璃条锯成块形,再磨成圆形为磁针的底座,烫在圆形有机玻璃中间。注意大头针要和底座垂直。小子母扣内凹处作为旋转的轴承支孔。把轴承支套在针尖上,这样磁针就会在针尖上旋转。最后一片是将小磁针磁化,方法是将条形磁铁S极从磁针中间部位向绿方抹过,这一方就是N极。这样,小磁针就磁化好了。

把自制的小磁针,放在投影器上,可以一目了然地从幕布上看到磁场各点的方向。

2.为什么衣服能使人暖和?

首先应该问问自己:真是衣服使人暖和吗?
要知道实际上不是皮袄使人暖和,恰恰相反,是人使皮袄暖和。难道不是这样吗?你知道皮袄不是炉子。“什么?”你会问。“那难道人是炉子吗?”一点不错,人是炉子!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吃下去的食物——这就是劈柴,它在我们的身体里燃烧。这时候什么火花也没有看见,我们说它在燃烧,只是因为我们身体里感觉到热。

这个热需要保护。为了不让屋子里的热散到街上去,我们筑了厚厚的墙壁,冬天还安上双重的窗,还在门上包上毡。我们穿衣服也正是同样的原因。不让我们身体的热量散失到室内的空气里或者到街上去,我们使衣服暖和,它把我们的热量保持在我们身体周圄。我们的衣服当然也要向外散热,可是比我们身体散热慢得多。

3.[科技小论文]节省能源的路灯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勤俭质朴的优良传统的民族,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保持着这一种良好的作风。无论是在生产劳动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也都体现出这个特点,总要力图以最节省的方式,尽可能办好每件事情。正是由于这一良好思想观念,我们才懂得去节省能源。能源问题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能源紧缺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我们国家到目前为止仍旧提倡节俭的作风,在奥林匹克场馆的重大建设中,国家就是从实际需要考虑,提出了“节俭办奥运”的口号;在今年的55周年国庆相继提出“节俭办国庆”的口号。我们国家就是从顾全大局的角度出发,从节省能源方面做到勤俭的作风的。节省能源可以减少开支,促进经济的增长,还可以保护自然环境,也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先决条件,更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
在城市的夜晚,公路的两旁都亮着密集而又整齐的路灯,看上去宛如一条巨龙腾空,虽然这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但是许多时候这些路灯的光亮都白白浪费了,因为很大一部分时间里,路上是空荡荡的,这种情况尤其出现在经济、交通不是很发达的地区。电力资源的极大浪费,给这些地区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无一利而有百害。那么,有没有既方便晚上行人和车辆通行,又节省能源的自动控制装置呢?
节省能源,实际上就是尽可能减少能源损失。偏僻的公路上,交通流量极少,长时间的打开路灯,不管是有车辆,还是没有车辆,有行人,还是没有行人,都造成能源的极大的浪费。即使有车辆经过,也不应该全线路灯都开亮,只应在车辆行驶的有效范围内打开路灯,否则那会造成多么巨大的损失!行人在路上走路也是如此,只应在行人走路的相应范围内打开路灯,满足照明的需要即可。这个问题可以类比现在常见的声控开关,只要有人在楼梯间走路,发出声音,声音产生的震动传递到声控开关,灯就会发亮,并且只在行人走路的范围内的灯亮了,而不是长期不灭的。从这里得到启示,当车辆和行人在公路上通过时,不就对路面产生了压强吗?要是有一种感应器能够在受到压强的作用下能自动控制开关,控制相应范围内的灯的亮和灭,这就达到了节省能源的目的。
那么这个感应器不能是通过声音产生的空气震动控制的,而是要通过车辆和行人对路面的冲击和压强而产生的路面震动控制,这两种震动是不同的,否则就会阴差阳错,说不定是动物的叫声,路以外的喧哗声就把灯亮了,同样达不到节省能源的目的。倘若车辆、行人发出的声音很小,灯不会亮呢?那么就形同虚设,毫不起作用。汽车的行驶、行人的走路,自然而然会对地面产生冲击和压强,使路面震动,这就可以利用路面的震动来控制路灯亮还是熄灭。假如有这样的一个装置:它可以安装在路灯的灯箱内,各个装置用一根金属棒与路面相连,当路面受到冲击和压强产生震动时,对应的路灯就会发光,哪里有车辆或行人,哪里的灯就会亮起来,震动停止,灯在一定时间限定内自动熄灭。这个装置就是利用冲击和压强产生的震动来控制路灯的,能够起到很好的节省能源的作用。当然,为了减少装置的安装数量,可以由这样的一个装置控制多盏路灯,装置与装置之间并联连接在一个电路中,也就是每隔一段路程安装一个,然后通过导线把装置与相应的路灯连接起来。我们不妨先把它命名为“震动感应器”。我们再来看一看“震动感应器”的工作原理:首先,金属棒就是用来感应路面上有无震动的。当汽车或行人在某一路段上经过,对路面施加压力的冲击,产生震动时,金属棒将震动传到“震动感应器”,“震动感应器”受到震动的刺激,命令由它控制的几盏路灯闭合开关发亮;车辆和行人继续经过下一路段,下个路段的“震动感应器”同样受到震动刺激也使对应的路灯发亮,依此类推。同时,车辆和行人经过以后的路段的“震动感应器”由于没有继续受到金属棒传给它的震动信息而断开开关,不再使相应路灯继续发光。但要求这种“震动感应器”灵敏度要高,而且还能够判别震动的来源。比如遇到特殊情况,遇到雷电天气或者工厂产生的高分贝声响使空气剧烈震动,也会经过金属棒传到“震动感应器”,“震动感应器”误以为震动是由路面传来的,使路灯发光。因此,我们要调用科学技术钻研出一龀绦蚧蛞桓鲂〔考�诶锩妫�埂罢鸲�杏ζ鳌被崤卸险鸲�锹访娲�吹模�故鞘艿娇掌�鸲�挠跋齑�吹摹?
好了,只要在有路灯的公路上安装这种“震动感应器”,就不需要大量的人力来控制供电了,一切工作就交给机器来自动控制吧。我们可以想象,随着汽车或行人在路面经过,路灯次第发光与熄灭的情景,熠熠夺目,应接不暇,不也是夜间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吗?在方便交通的同时,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大的节省了能源。
这种“震动感应器”是为节省能源而设计,希望这种装置能够应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巨大的作用。在我们发展经济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了保护能源的重要性,节省能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16
一段时间来,我一直处在激动和兴奋中。这种激动和兴奋来自我天天面对的课堂,来自每天都在进行着的教育过程本身。课堂上出现的不同声音,发生的激烈争论,引发的深刻思考,出现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潮和高见,以及我这个“导演”在“执导”中捕捉新鲜信息、抓住一闪“火花”的智慧,让我品尝到了创造的欣喜及创造后精神的享受和富足。课堂上师生沐浴着平等协作的光辉,享受着彼此的关怀,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共同演绎着生命的故事——这,才是真正的思想政治课课堂。
课堂的变化,不,我把它称为“课堂革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是我意识层次的一个宣言。当我经过艰苦的跋涉达到“彼岸”时,我看到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看到的是生命的飞舞、个性的张扬。这是不乏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信任和理解;也不乏学子之间的欣赏、批评、建议和友爱;更不乏学生对教师的接纳、热爱,甚至有点崇拜。这里“风景这边独好”,这里的风景让人留连忘返——“老师,这个表快5分钟,再延长一会儿吧!”“老师,明天下午第二节是体育,咱们上政治课吧?”来自学生这边的向往鼓舞着我,激励着我。“风景”让我激情澎湃,课堂成了我生命的至爱。
课堂上,性格内向的李某同学提出:“如果遇到了一个他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人,我们该怎么办?”这是在《自尊自信——可贵的心理品质》的课堂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争先恐后,跃跃欲试。下课铃响了,学生们仍意犹未尽,我灵机一动,留成书面作业,让大家一吐为快。我发现,平时寡言并稍有自卑的李某迅速地低下了头,我猜想,此时的他,内心一定波涛汹涌,来自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让他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在今后的路途中,他该能昂首前行?一定的!
“青少年都渴望表现自己,如果别人说他出风头怎么办?”这是在讨论“青少年自尊自信的特点”,提出问题者为班委于某。“呼啦”,站起来一大片,看来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时间长了,别人了解了你的处事态度和方法也就认可你了。”好有个性的李某某。“可能这些同学有嫉妒心理,自己做得不够好,很怕别人超过自己就在背后乱说别人。”不能小瞧这帮小孩子。“也可能是他自己不注意表现的方式,不注意表现的时间和场合,让人觉得他过分了。”有这么“成熟”的见解,厉害!“我想说说于某,于某很正直,也很善良。他也很想表现自己,可他不知道该怎么表现,结果让大家有些反感。同学们要理解于某,也要帮助他。”这是全班最有威信的尹某在谈自己的看法。我问于某:“同学对你的评价合适吗?”于某使劲儿点了点头,我看到了他眼里滚动的泪珠,理解使他学会了感激……在激烈的辩论中,明辨了是非,借鉴了经验,提升了自己。我想,课堂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知识吧!
“父母离异的孩子该如何消除自卑?”在《正确认识自尊自信》的课堂上,父母离异的段某提出了这个问题。望着柔柔弱弱、满脸凄惨的孩子,我的心被“咬伤”了。征得段某的同意,我把她的情况向不明真相的同学介绍了,段某的自强、善解人意赢得了同学们的同情和尊重。他们纷纷给她出主意、想办法,并把讨论延伸到了课外:“离异家庭的孩子如何保护自己?”“怎样和继父、继母相处?”等等。他们的观点难免幼稚,他们的办法可能有纰漏,但他们思考了,用心去感受了,我们分明感受到生命成长中的赤、橙、黄、绿、紫。
“学习有什么用,我哥哥大学毕业半年了,还找不到工作”,在学习《知识改变命运》的课堂上王宁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刚想回答,已见李如同学把手举地高高得了。“金子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挖到的”,我顺势让大家做起《挖金子》的游戏来,并让大家说说他哥哥找不到工作的理由。“说明找工作不易,这就需要一边继续寻找工作,一边坚持学习,调整自我。”“学习有什么用,我爸爸没文化,还不照样赚大钱,生活得很好。”好啊,竟有一位反驳者。我立刻接过话茬“对于这位同学的观点,大家是如何理解的?”“可能是这位爸爸的机遇好。”“这位爸爸要是坚持学习的话,他的人生会更精彩,事业会更发达。”“这位爸爸一定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实践出真知啊”“那是书本知识重要,还是实践知识重要呢?”“两种都重要”没想到大家抛出的问题越发多了,你争我抢地回答,竟把我晾在了一边。“只有把学习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给合起来,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增强认识,提高自我能力,适应社会需要。”……
“我愿意和李某某交朋友因为他能坦率地指出朋友的缺点,帮助我进步,他是诤友”“我想与杨某某成为朋友,他大方而且善良”“我的朋友是刘某某,他是我的益友”……大家兴奋地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好朋友,可王明同学却一声不吭,低着头。我很奇怪,很想让他也兴奋起来,可又不知怎么开口。谁料一位同学说:“我们班王明同学没有朋友,因为他……”我立刻抢过话便说:“有哪位同学能说说王明的优点?”“虽然他小心眼,可他做事很认真,仔细。”“他女人气,但他很讲原则。”“他有话不说,不讲义气”“但他为人真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王明,我也开口了:“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生活中,我们应有一颗宽容的心去尊重别人的个性,理解身边的人啊”一些同学低下了头,“当然我们也相信,如果我们具备了更多的优秀品质,我们会交上更多的好朋友。”这是在《学会交友之道》课堂上的一番对话。
“老师,你性格中有哪些不足?你性格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意外的提问让我这提问者”有点不知所措。这是在《性格因人而异》的课堂上。满脸的红晕和磕磕巴巴的回答在学生们善意的笑声和掌声中显得尤为真诚和可贵。我感动了,我和学生们的情感交融在了一起,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忧伤着他们的忧伤……
在学习《生活中的规则》的课堂上为了让同学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规则,请同学们自由的谈谈家庭生活中有哪些规则。这本来是一个人人有话说,个个有体会的话题,但我课堂上却碰个钉子。我班的“活宝”蔡王明同学在我刚布置完问题,就大声地说:“我的家就没有什么规则。” 引来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我一怔,随即灵机一动,为了能够让这个一贯调皮捣蛋的学生心悦诚服,我和他一起分析他的家庭中可能存在的规则。我首先请他思考:“在吃饭穿戴方面,父母对你有何要求?”“没有。” “在上网时有选择性浏览,或时间的限制,父母对你有规定吗?”“没有。”还是那一尘不变的答案,不变的还有同学们的哄笑声。我耐着性子继续问:“父母对你的生活习惯方面有要求吗,比如常洗头、漱口、自己整理学习用品?”“没有。”“父母对你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可有要求,比如见到长辈要问好、对人说话要有礼貌,回到家要向父母道好,出门前要跟爸妈说‘再见’?”“没有。”大部分同学都在旁观,看我如何收场。几个回合下来,我已经不再指望他能有什么奇迹,我好起死回生,我只是在挖一个更大的“陷阱”,让他的“非难”身陷其中,其实我在期待一个更大的圆满。几个问题结束了,我概括说:“ 刚才蔡王明同学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完全没有规则的家庭生活场景。在这个家庭中,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想干就不干,且不用考虑需要干什么,不需要干什么。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同学的家庭。”同学们都举起了手。我选择了一位学习成绩好,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的学生,来介绍他的家庭中存在的规则。有了我先前对蔡王明同学的提示,他基本是按照我的思路,当然回答的都是我想要的答案。于是,我请同学们把两个典型的家庭进行比较,分析差异:一个家庭是没有规则,一个家庭是时时处处有规则。并让同学们把两位同学的平时的学习习惯、在校表现等都进行了比较。同学们的脸上没有了嬉笑,一脸凝重地开始找差异:一个上课经常迟到、早退,惹是生非,一个是班级荣誉感强,并乐于助人;一个经常不做作业,一个是作业认真完成;一个懒散,一个勤勉……。找完表现,又引导同学们找原因:为什么他们在校表现有那么大的差异?这跟他们家庭有没有关系。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有关系。”为了让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我请同学们说说规则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在规则中成长的人更有责任心,在家里知道爱父母,在学校能够帮助同学,在社会上能遵守规则。”“没有规则的人是我行我素。”“不懂规则的人不守规则,更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生活中有规则的人,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 听着同学们异彩纷呈的发言,我深受鼓舞:“我们的家庭中不能没有规则,这是大家的共识,我欣喜地看到,同学们已经意识到规则对我们成长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相信蔡王明同学也不例外。刚才蔡王明谈到你的家庭中没有任何的规则,这对你健康成长并没有好处,希望你回家后和同父母平心静气地谈谈,一家人共同制定一个家庭规则,我相信你父母一定很高兴,这代表着你在成长的历程中自信地跨出了沉稳的第一步,我相信那也一定是你乐于去做的。”蔡林的脸红了,但我分明从他的眼睛中看到了那份坚定,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以上是我从“风景”中捡拾的一棵棵小草、一片片绿叶、一朵朵小花。正是这点点滴滴,编织成了我多彩的事业,汇成了我生命的亮点。
思想品德课是可以这样上的,也应该这样上。当我从慷慨陈词、尽情挥洒的“舞台”上退到幕后,我发现学生潜在的主动性、表现欲在“蠢蠢欲动”,我适时地鼓励和点拨则成全了他们在生命的舞台上极尽所能的张扬。这不就是理想的教育吗?当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生活,主动探索世界的积极性被调动时,他们所散发出的能量是巨大的。你永远无法预料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会做出什么样的答案,你也无法预料他们会怎样碰撞、生出哪一些火花,更不用说会有连你这个老师想也想不到的奇思妙想。这样的课堂,你按常规去备课,无需花费太多的时间,你只用带好知识、智慧、理解,带好关爱,带好真诚,那么课堂会还你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动。
信手翻动我的教学手记,用红笔书写的几个大字——“生命教育”像是一股股新鲜的血液,注入了我澎湃的生命中……
第2个回答  2010-06-05
鱼会说话吗?
您相信鱼会说话吗?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我想知道鱼是否会说话?
我家买了两条小金鱼,一条是全黑的,黑的叫乐乐,因为它很快乐。一条红白相间的名字叫欣欣,因为它懂得欣赏,很好玩吧!他俩生活在鱼缸里,这个鱼缸可“非比寻常”。里面有山、花、树、贝壳、彩色石头……。很美吧!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它!
9月23日凌晨五点左右,我正要去喂食,我看见这么一个现象,我把鱼食撒到鱼缸里,乐乐吃了一点就不吃了。
9月23 日傍晚5 点15分,我看见鱼缸里的贝壳反过来了,小欣欣看见了,好像以为它——这个小贝壳要死了,连忙游过去,用它的头去抵,抵了近三、四分钟,它就不抵了,它游到乐乐旁边,用自己的尾巴扫了扫乐乐,然后互相碰了一下头,乐乐和欣欣一起游过去,把那块贝壳一起弄回原样了,这一点证明了“团结力量大”。
通过两次的观察,让我知道了人类有人类的表达方式和交流语言,动物也有自己王国的表达方式和交流,这也告诉了我们,如果你不团结,那么你将一无所有,朋友之间的友谊真伟大。同时,我们也要多观察,多发现,但是不能因为你在动物身上作试验,就伤害小动物,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
蚂蚁,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又有谁能真正地了解蚂蚁呢?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一些书籍。书上说,蚂蚁从蚁穴出发到达目的地后,沿途会留下一些气味,返回蚁穴。用触角相互碰一下,通知其他的蚂蚁。科学家曾经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个试验。科学家先确定一只蚂蚁,将他沿途到达目的地的地方用力擦干净。当这只蚂蚁返回时,在被擦去气味的地方突然间停了下来。原地边转圈边寻找着什么。从而得到蚂蚁是靠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我为了证实这个结论,我做了个试验。我首先准备了一个十厘米左右的细小树枝,在树枝的一头放上一个诱饵——小糖果。我把这个装置放在一个蚁穴附近。不一会儿,有一只蚂蚁出来探路了。我把他引上木棍后,他到达了糖果的地方,仿佛在闻一闻、嗅一嗅。我趁此机会将木棍的中断部分截下一厘米的木棍。当这只蚂蚁返回的时候,就在被截去的地方左转右转,就是找不到回家的路。
过了一会儿,我又重复了上面的试验,蚂蚁仍然没有找到回家的路。
通过这两次实验,我终于知道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的秘密了。原来蚂蚁是根据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知道了蚂蚁的这一秘密后,我在想:是否我们可以制作一种蚂蚁报警器呢?当蚂蚁走到报警器附近时,报警器就能“闻”出蚂蚁的气味,然后发出鸣叫声,让我们知道蚂蚁跑到橱柜里了或其他地方

“同学们,蛋壳都带来了吗?”老师问。“带来了!”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为了今天的科学课,老师让我们带蛋壳来。带蛋壳做什么呢?是做不倒翁吗?我们都很好奇。
“今天,我们要用这两个半截蛋壳做一个小实验。做之前,请大家先猜猜,我用这枝铅笔朝着蛋壳垂直往下刺,是口朝上的蛋壳先破呢,还是口朝下的蛋壳先破?”“当然是口朝下的先破!”大多数同学都抢着回答。“口朝上的先破!”同桌偏要和大家作对。老师微笑着说:“那好,下面我们就来做做实验,看谁的答案才是正确的。”
老师叫了一名同学上讲台,让他用铅笔对准自己手上口朝上的蛋壳。老师一声令下,同学手一放,铅笔刺到了蛋壳上,蛋壳没有破。老师又让他试了几次,铅笔第三次刺下的时候,终于刺破了蛋壳。接着,老师又让他用铅笔刺口朝下的蛋壳。“一下、两下、三下……”我们一起数着;但那半个蛋壳就像穿了盔甲一样,被刺了十几下还是不破。
“耶!我猜对了!”同桌高兴得手舞足蹈。虽然我们都不服气,但经过多次试验,我们发现,同样的两个半边蛋壳,用铅笔垂直去刺,的确是口朝上的比较容易破。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口朝上的蛋壳受力比较集中,而口朝下的蛋壳受力分散,所以就比较坚固。难怪建筑工地里的工人叔叔们都戴着口朝下的安全帽,原来就是这个道理啊!
每到星期天,我总要完成妈妈交给我的擦鞋任务。告诉你,这可是我一星期零花钱的来源哦!拿到沾满灰尘的皮鞋后,我先把鞋面的灰尘擦掉,然后涂上鞋油,仔仔细细地擦一擦,皮鞋就会变得又亮又好看了。可这是为什么呢?

我找了同样牌子同样款式的新旧两双皮鞋进行对比观察。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的表面比旧皮鞋的表面光滑得多。旧皮鞋涂上鞋油,仔细擦过后,虽然亮了许多,但仍无法与新皮鞋相比。皮鞋的亮度是否与鞋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呢?

我取来一双没擦过的旧皮鞋,在放大镜下鞋面显得凹凸不平的。然后,我再在皮鞋上圈出两块表面都比较粗造的A区和B区,A区涂上鞋油并仔细擦拭,B区不涂鞋油作空白对照。我发现A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变光滑了许多,而且放在阳光下也比B区有光泽。为什么两者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呢?

我想到在自然课上老师曾经讲过:影剧院墙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这样可以使声音大部分被吸收掉,让观众不受回声的干扰。同样道理,光线照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产生反射,假如这个平面是高低不平的,光线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掉;假如这个平面是光滑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

皮鞋的表面原来就不是绝对的光滑,如果是旧皮鞋,它的表面当然更加的不平,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的方向上产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没有什么光泽。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颗粒,擦鞋的时候这些小颗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得更均匀些,就会使皮鞋的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反射光线的能力也加强了。

通过实验,我终于知道了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啦!
1.彩色投影小磁针

磁针就是指南针。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小小磁针可以用来判断磁场的方向。可是市场上出售的或上级部门调查拨的磁针用起来很不方便。老师在做磁场方向演示实验时,同学们在下面看不清楚,教师只好端着仪器走下来给同学们一个一个地看,很费时间。怎么办呢?经过同学们千方百计地想办法,终于制成了简易彩色投影小磁针,它既可以当指南针用,又可以在投影器上投影,使全班同学都能看见磁场的方向,为教学实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简易的投影小磁针结构简单材料也很普通。它由子母扣钢针、大头针、有机玻璃条和透明投影胶片材料制成。制作方法是:将两根钢针分别穿两根钢针上,两根钢针要注意平衡。再将透明胶片剪成尖形长片,用502胶粘住在钢针上,一端一片,要注意对称,然后分别涂上红绿两种颜色。这样磁针上部就完成了。将有机玻璃条锯成块形,再磨成圆形为磁针的底座,烫在圆形有机玻璃中间。注意大头针要和底座垂直。小子母扣内凹处作为旋转的轴承支孔。把轴承支套在针尖上,这样磁针就会在针尖上旋转。最后一片是将小磁针磁化,方法是将条形磁铁S极从磁针中间部位向绿方抹过,这一方就是N极。这样,小磁针就磁化好了。

把自制的小磁针,放在投影器上,可以一目了然地从幕布上看到磁场各点的方向。

2.为什么衣服能使人暖和?

首先应该问问自己:真是衣服使人暖和吗?
要知道实际上不是皮袄使人暖和,恰恰相反,是人使皮袄暖和。难道不是这样吗?你知道皮袄不是炉子。“什么?”你会问。“那难道人是炉子吗?”一点不错,人是炉子!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吃下去的食物——这就是劈柴,它在我们的身体里燃烧。这时候什么火花也没有看见,我们说它在燃烧,只是因为我们身体里感觉到热。

这个热需要保护。为了不让屋子里的热散到街上去,我们筑了厚厚的墙壁,冬天还安上双重的窗,还在门上包上毡。我们穿衣服也正是同样的原因。不让我们身体的热量散失到室内的空气里或者到街上去,我们使衣服暖和,它把我们的热量保持在我们身体周圄。我们的衣服当然也要向外散热,可是比我们身体散热慢得多。
第3个回答  2012-04-21
可能考虑俊男靓女【开工vhi
第4个回答  2010-06-19
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
蚂蚁,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又有谁能真正地了解蚂蚁呢?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一些书籍。书上说,蚂蚁从蚁穴出发到达目的地后,沿途会留下一些气味,返回蚁穴。用触角相互碰一下,通知其他的蚂蚁。科学家曾经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个试验。科学家先确定一只蚂蚁,将他沿途到达目的地的地方用力擦干净。当这只蚂蚁返回时,在被擦去气味的地方突然间停了下来。原地边转圈边寻找着什么。从而得到蚂蚁是靠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我为了证实这个结论,我做了个试验。我首先准备了一个十厘米左右的细小树枝,在树枝的一头放上一个诱饵——小糖果。我把这个装置放在一个蚁穴附近。不一会儿,有一只蚂蚁出来探路了。我把他引上木棍后,他到达了糖果的地方,仿佛在闻一闻、嗅一嗅。我趁此机会将木棍的中断部分截下一厘米的木棍。当这只蚂蚁返回的时候,就在被截去的地方左转右转,就是找不到回家的路。
过了一会儿,我又重复了上面的试验,蚂蚁仍然没有找到回家的路。
通过这两次实验,我终于知道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的秘密了。原来蚂蚁是根据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知道了蚂蚁的这一秘密后,我在想:是否我们可以制作一种蚂蚁报警器呢?当蚂蚁走到报警器附近时,报警器就能“闻”出蚂蚁的气味,然后发出鸣叫声,让我们知道蚂蚁跑到橱柜里了或其他地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