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江书院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从福建到潭州访张栻,经醴陵归崇安,在渌江书院前学宫讲学。
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知潭州,再次到渌江书院前身学宫讲学。
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建学宫于按察司行署故址。
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城中朱子祠之右,以延续了宋、元、明三代的学宫故地为址,由知县管乐倡建,首任山长为陈梦元。
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县杨鸾续修渌江书院。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知县田彬完缮渌江书院,并将义学田租移渌江书院,复倡士民捐田十二硕三斗八升,作书院学产。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知县秦克让为书院捐田九斗五升四合,岁收租谷十六硕二升,扩充学产。
乾隆四十年(1775年)余廷灿掌教渌江书院。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知县赵贵览及顾振声、教谕欧阳契相继修葺书院。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知县樊寅捷继修渌江书院。
清嘉庆初年(1797年)张九钺在历官江西南丰、峡江、南昌及广东始兴、保昌、海阳短县后,到渌江书院主讲,写有《渌江桥望映水芙蓉》等词。
清道光九年(1829年)知县陈心炳移建渌江书院于西山宋淳祐年间的西山书院遗址处,旧院概作考棚,新院分三进六斋。
道光十二年(1832年)王继之来渌江书院主教席。
道光十七年(1837年)左宗棠任渌江书院山长,依朱子小学订学规八则。
清咸丰六年(1856年)知县崔斌捐钱四百串,并劝县绅捐田十九石一斗,为书院山长增薪,解决因修脯太薄而“讲席空悬”问题。并崔知县始详准,改“上宪荐引”山长为县官与书院首士聘请。
咸丰十年(1860年)左宗棠率军出江西援祁门,途经醴陵,与渌江书院诸生谈笑甚欢。
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文蔚起等主修,刘清荪等纂辑《渌江书院志》,共六卷。
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连华令设经课,置书藏兴贤堂,对生童加强训诂词章之学。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教谕陈寿伦倡建宋名臣祠(称三公祠),祀宋代醴陵名臣杨大异、吴猎、皮龙荣等。因肆业者增多,将靖兴寺增为“日新斋”,宋名臣祠内增改“又新斋”。
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科举,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
1926年,山洪冲塌西边斋舍,中学移至状元洲。
1927年,在西边斋舍原址上新建教学楼,并办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
1948年,办中师班,更名为醴陵县立师范学校。
1951年,学校由广州军区接管。
1979年,渌江书院划归地方管理。
1980年,创办教师进修学校。
1984年,经湖南省教委验收备案,定为湖南省重点教师进修学校。
2004年7月,渌江书院与宋名臣祠、靖兴寺交为醴陵市文物管理所管理。
2006年12月8日,醴陵市文物局成立。渌江书院由醴陵市文物局管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