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如题所述

1、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父母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怎么样,直接影响着孩子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萌芽和形成。

所以父母要多读书、多交流、多思考、多感悟,特别是注意在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父母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提升了,能正确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类问题,能通过一言一行给孩子传递正能量,促进正成长。

2、因材施教

可以说,现在的孩子都非常聪明,每一个都是天才的苗子。“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发现孩子的天赋、天性,让它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释放出来,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父母和学校应善于发现天才,培养天才,成就天才,呵护天才。但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很多违背了这一真理。按照自己的功利想法臆造天才、设计天才,结果事与愿违,扼杀了天才。这个必须防止和纠正。

3、循循善诱

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树立起来的,绝不是一蹴而就、一步登天的。这个积累主要是知识的积累。

应从兴趣入手引导孩子增加知识,开阔眼界。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系统化是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石。

4、读书悟道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适当时机让孩子读《道德经》“四书五经”等经典,读名人、伟人传记,可以和孩子进行启发式民主式讨论交流。

5、养好习惯

好的习惯象存入银行的一笔巨款,让孩子终身享用取之不尽的丰厚利息。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是从每一天、每一言行、每一件事的习惯中得以体现、检验和叠加的。

扩展资料:

人生价值观是因为人不同的世界观而产生的不同的对人生的方法论,是人们在认识、评价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时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具体可分为人生观,价值观来讲。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支配和指导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人生观、价值观又反过来制约、影响世界观。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24

    价值观的形成,跟一个人从小的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价值观的培养要从小开始,但要培养孩子良好正确的价值观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 
    1、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孩子从小的教育,都开始从小就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但是家长要注意帮助(或者辅助)孩子选择合适的书籍。针对年纪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思想、是非观念等价值观还在形成阶段,不明确。所以作为大人,应帮助孩子选择或介绍那些传达正确价值观的书籍。等孩子稍大一些,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之后,大人做一个引导就好了。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大人帮选的书籍还是孩子自选的书籍,都建议你自己先读一读(至少也要粗略的了解一下),然后再给孩子看。这样除了可以确定孩子读的书籍是适合的、健康的,同时还能让你了解书的内容,便于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2、在教授孩子一些价值观的时候要注意方法。直接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自然也是可以的,但更好的方法是让孩子进行思考,然后自己得出结论,你要做的只是一个引导。 
    比如“你不应该撒谎”和“你觉得自己做错了吗?”、“你觉得怎么做会更好?”相比较,后面的提问交流可以引发孩子对价值观的思考和讨论。激励孩子仔细思考,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后能记得更牢。 
    另外,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更乐于接受沟通交流中传达的信息,而不是单方的说教。所以当孩子犯了错,先沟通引导什么是对的、这样做为什么是错的,然后给予适当的惩罚。如果这个时候你情绪比较激动(孩子也是一样),就先等等,等到你和孩子都冷静下来在进行沟通。你越发火,孩子越容易逆反,冷静地讨论会让孩子更愿意接受你的意见。 
    3、掌握榜样的力量。 
    1)孩子小的时候很少会有自主的见解,他们很容易受周边的人的影响,往往把大人看作模范,有样学样。所以培养价值观的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模仿;所以要以身作则,把要交给孩子的价值观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特别要注意的是:言行要一致,不然会误导孩子)。 
    比如,你希望孩子看书,书中怎么怎么有意思,那么就要以身作则或者陪孩子一起看(如果忙,在一边工作也是可以的。但你不能要求孩子看书,而你却在一边疯狂打游戏)。或者,你想教会孩子合作与同情心,你可以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或零食。 
    2)每一个孩子都有亲近的人、信任的人,或者说都有一个自己的“榜样”(主要有朋友、老师、亲属)。这些“榜样”的力量是很恐怖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不好的。所以作为家长,你需要了解这些“榜样”的价值观。如果是不好的,要做好恰当的补救措施。 
    3)当然,你也可以给孩子讲讲自己或长辈的一些有意思、有价值的故事(要注意故事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不要过分夸大)。

    4、制定一些适当的规范,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要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什么是鼓励做的。当孩子违反规范的时候,根据情节严重性进行适当的惩罚;当孩子把事做得很好或做了值得表扬的事情后,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嘉奖。 
    可以给孩子每天安排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任务,并明确要求。对于有难度的事情,完成后可以适当的给予奖励(要针对孩子的喜好,同时要有意义;金钱奖励要慎重)。干活、做事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做事的毅力、自信心、勤劳的好处等等。这对于孩子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有好处的。 
    5、多留意孩子的表现,抓住孩子的一些兴趣或不足,进行鼓励和培养。比如,孩子喜欢运动,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运动队,这不仅是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责任感、容易感等等;如果孩子的动手或执行能力差,可以教孩子制作一些手工,跟孩子一同完成某项任务等等。做好任何一件事,都能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6、社会未来的竞争是越来越激烈的,要从小培养孩子勇于应对挑战的胆量和能力。生活中的挑战在所难免,在孩子小时候培养他们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对他们长大后,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挑战,都会有一定的帮助。所谓挑战,就是要鼓励孩子做一些不太容易完成的事情。比如相对基本的鼓励和培养:腼腆、胆小的的孩子和其他不认识的孩子沟通、玩耍的能力。 
    7、当今社会,各种电子产品对孩子的诱惑不小,这方面家长也要多注意。比如:限定孩子使用电脑、电视、手机、平板的时间;同时要注意孩子使用这些设备的内容的健康性,特别是在孩子还没有明辨是非能力的情况下。 
    希望以上青春君与您分享的这些经验可以帮到你哦!

第2个回答  2020-12-18

如何树立孩子正确的人生观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08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文化知识教育,一般的文化知识教育具有鲜明的学科性、逻辑性和系统性,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更侧重于对人思想的改造、人格的塑造。教育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形象性和活动性。从目前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看,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还没有摆脱理论灌输的教学习惯,尤其是小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表现尤为突出,既违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忽视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特点。因此,如何探索出符合小学生特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方式与途径,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是当务之急.
首先,人生价值观教育应从小抓起,形成一个科学序列。
我们常说,中学生是人生观、世界观成熟的时期,是科学人生观教育的关键期。但这并非说在小学阶段是无足轻重的。心理学研究表明,12岁以前儿童基本不能理解“人生”、“价值”等概念的确切含义,对“幸福”、“义务”、“荣誉”、“良心”等伦理概念也仅理解表面意义。但不能据此认为在小学阶段实施人生观教育是过早了,是违背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因为科学人生观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后天环境的不断影响下而逐渐形成、成熟的。在小学阶段直接教授《科学人生观》课程确是不适宜的,但小学生对未来的前途与理想已有初步的设计,对人生目标、人生价值、金钱、幸福、责任等也有自己的观点。而这些恰恰是日后形成自己独特人生观的基础。如果此阶段已对上述方面带有不健康的因素,那么要在中学时代形成科学人生观,显然是困难的。所以,人生价值观教育必须及早开始。正如12岁前儿童不能理解“祖国”概念,但仍必须而且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样,关键在于如何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施以不同目标、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人生观教育,形成一个科学的教育序列。
我以为,小学阶段的人生观教育主要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因为日常行为规范中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最初级的正确人生观。同时,可以借助生动有趣的故事、易于感染的榜样事迹、朗朗上口的诗歌、歌曲,结合教师对班级、学校中的偶发事件处理,向学生灌输一些较浅近的人生、价值观点,诸如“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努力学习、争取上进”;“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等。对这些观点,不求学生完全理解,只要在一般现实情境中加以践行即可。至于要使这些观点为学生所深刻理解,并建立起深层次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则还需在中学阶段,通过开设专门课程,结合学科教学及其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教育活动来实施。
其次,就是家庭教育,父母应该有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家中说话、做事都要主要自己的形象,考虑孩子的感受,会潜移默化;多和孩子谈心,交流要认真、亲切,不要什么事都瞒混过关,孩子年龄小,要避免让他看一些不合适的东西(如古惑仔之类暴力的),玩一些不合适的东西,这个家长一定要上心,再就是家长多看些心理学的书,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要特别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对于孩子来说成绩不是那么的重要,最重要是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小学时期是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在信息科技空前发达的现代,他们往往受到某些不良媒体和某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而导致对美的认识产生扭曲。如:(1)普遍低下的社会道德水准。当前市场经济的重利性和竞争性,更使集体主义、合作互助、社会责任等观念受到进一步冲击。这种状况也自然影响到青少年。(2)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自80年代初期以来,西方社会一些低级、庸俗的文化意识和错误的社会思潮大量涌入,“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一 切向钱看”、“为个人主义正名”等等形形色色的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多次以“争鸣”形式在青少年报刊中予以介绍。其争鸣的结果,往往给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和实践带来更大的混乱。(3)社会阴暗面的过分喧染。现在有许多报刊,对英雄人物、先进事迹、好人好事的宣传显得苍白无力、空洞无物,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意义,但对于违法犯罪活动、破坏党纪党风的行为、违反社会公德的言行,却喧染得过分详尽,从而给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带来负面教育。(4)家长对孩子道德精神面貌的低要求化。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在学业上有极高的期望,但对孩子的道德品行要求却不甚重视,还不时向孩子灌输些与学校德育格格不入的错误观念。(5)民俗文化中的不健康成份。诸如封建迷信、市侩哲学、不良习俗、落后的道德观等在社会、家庭中得以保存、喧染,冲淡了科学人生观的教育效果。
要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在各个方面入手。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需要不同的心理用不同的方法,小的小学生喜爱正义和一些好的事物,而高年级的人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要对他们的心理和梦想以及追求相结合得出结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个老师做不到,一对家长也做不到,要对小学生的所见所闻的事情加以控制。不是不给予自由的空间,而是给予他该学的事情,并对他以知的坏事进行评价和告诫,要想让孩子真正明白这些问题,可以采取有答未必应(是未必不是不应)。但要做好榜样的形象,适当的鼓励和赞扬,在孩子面前犯了错也要承认,这是人无完人金无足金的道理。
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根据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我们教育中必须加强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结合,才能实现“整个的教育。”才能培养真正对社会有责任感,有贡献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周围的世界是生动的思想的源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
所以,价值观教育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不可以一蹴而就,有时我们开展一项很好的活动,学生也受到了教育,但是,活动结束,如果没有后续措施加以巩固,很可能成为一时的冲动,如果常抓不懈,就会形成一个习惯,把自然行为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我们还记得汶川地震中那个敬礼的小男孩吗?当解放军叔叔把他从废墟中救出来,小男孩行了一个不标准的军礼,我想,如果不是父母、幼儿园老师平时教导有方,小男孩无论如何是不会有此举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价值观教育,犹如将一颗善的种子植入学生幼小的心灵,让它一遇到合适的土壤就能发芽开花,这才是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的终极目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