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久天长》中王景春、咏梅影帝影后级别的表演体现在哪些地方?

如题所述

1

《地久天长》长达175分钟,将近3个小时。

但对比电影中刘耀军和王丽云横跨30多年的人生,这短短3小时,又显得微不足道。

一场意外,带走了一个孩子的生命。

在“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只生一个好”的时代背景下,这场意外轻易摧毁了一个传统的中国式三口之家,也让另一个家庭坠入深渊。

他们踉跄着逃离原本的生活,逃离熟悉的一切,逃到了语言和生活习惯都完全不同的东南沿海,却始终逃脱不了内心的伤痛与精神的折磨。

时间一点一滴缓慢修葺着他们残缺的灵魂。在这场漫长的告别中,他们由年轻气盛,渐渐变得两鬓斑白。

那些说不出口的亏欠和愧疚,那些被压抑的情感,终于在年轻一代的成长中得到释放。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新生的喜悦扫去了忧愁,两个人对着手机喜极而泣,纱帘掩藏了他们的表情,只有轻微的啜泣声传出。

30多年过去,经历了那么多人和事,眼看着就要背负这样的伤痛过完一生。

命运却毫无征兆地突然转向,如同当年悲剧来得猝不及防。

生活还是伸出了和解的手,把他们从痛苦中拉了出来。

2

《地久天长》不是部严格意义上的苦情催泪电影。

尽管它的确有很多刺激观众泪腺的动情时刻。

骨子里,它展现的是中国人的隐忍、克制,对命运和磨难的顺遂,以及情感的压抑。

刘耀军的愤怒,李海燕的愧疚,茉莉的暗恋,王丽云的猜疑……所有可能会横冲直撞的情绪,最后都被沉默所覆盖。

还有大时代的震荡,严打、计划生育、下岗潮、下海,人的际遇开枝散叶,在不经意间已是千差万别。

但电影里的人顾不上反思时代与体制,仅仅应对眼前的生活,已让他们喘不过气。

导演王小帅并没有将大时代的命题放置前端,而只是将它们作为人生的注脚。

没有质问和批判,悲伤之下,一切都是温和的。电影的主题终究是关于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失独是主线,是奠定整部电影情绪基调的基础,但电影关心的依然是这些努力活着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

他们也会犯错,也会自私,但多数时候,他们善良、慈祥、坚强,他们像极了我儿时印象中的叔叔阿姨们,永远都是乐观、笃定且无所不能的。

你从未见过他们失态或无助的样子,所以才会迫不及待地想要长大成人,变成他们的模样。

可当你长大,会明白生活全然不是如此。

于是你也就懂得了这部电影。


3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

它打破了单纯的线性叙事,并没有太强的逻辑性,时间以碎片化的形式插入到电影中。

观影时,我们并不会有很清晰的时代边界,时间的变化几乎悄无声息。

这种模糊感越到后面越明显。

只能从人物的脸上,去捕捉岁月的变迁。

电影没有刻意堆砌和过分放大时代元素,也没有刻意通过时代感强化戏剧性。

整部电影的情绪一直保持着克制,镜头几乎躲避了所有的关键时刻,星星的溺水,丽云的自杀,耀军的出轨,海燕的离世……

总是镜头一过,事情很快就发生并过去了。但事情所惊起的涟漪却久久泛滥,在人心里来回翻滚。

夫妻在河边抱起溺水的儿子,镜头停留在山坡上,远远注视。

成年后的浩浩在向耀军夫妻俩坦白时,镜头也是远离的。没有声泪俱下的特写,只见人的侧面,晶莹的泪珠挂在鼻尖上,一晃一晃。

这是更高级的表达,它没有用眼泪去催促眼泪,用悲伤诠释悲伤,而是把那种纠结、矛盾、挣扎细致地展示给观众,没有那么外放,却分外真实。

大喜大悲力度十足,但无法持久,撑不起这个跨度长达30年的故事。

所以那些情感,变成了刘耀军的失神,变成了王丽云的凝望,变成了客客气气却不知从何说起的尴尬,变成了窗外烟火绽放屋内冷清寂静的对照,变成了热络相拥后的欲说还休。

细碎的,娓娓道来,讲述这几个家庭的故事。在时代的洪流中,一不留神就被吞没的个体,却仍旧挣扎着冒出头,生存下来。


4

还是想想说表演。

柏林界的影帝影后殊荣,足以说明一切。

但两个人的表演又不一样。

王景春当然是最抢眼最出彩的那个,最大的光环笼罩在他身上,最多的戏剧性都给予了他。他的表演更具戏剧张力,充满细节和层次。耀军这个角色经历了巨大的性格转变,呈现出了深刻的复杂性,可以说是主角中的主角。

咏梅更沉稳,更内敛,不事张扬,她的表演整个感觉就是顺畅。没有太多激烈的表达,多数时候都是平和的,丽云像一个影子,跟随在耀军的身后。没有声嘶力竭,却自有立场和态度。

他们的表演,直观印象,就是可信,你没有觉得他们是特别在“演”,而是很自然地呈现。他们没有去特别勾勒出人物的成长背景或心路历程,只是借由一段又一段到位的情绪状态,串联起出人生的转变。

他们又是会用尽一切细节的人,两个人的特写高悬于大银幕上,经得住镜头久久的凝视。

艾丽娅、李菁菁、徐程这些配角也都非常好,几场关键戏的情绪都十分到位。

至于王源,他尽力了。

5

最后的和解不是那么好,有些刻意,或者说,俗了。

王小帅当然不是不懂留白。

可在经历了3个小时情感的颠沛流离后,你或许会理解导演的这种仁慈,他既是商业的需要,也是对观众的抚慰。

对比贾樟柯或毕赣,王小帅的电影更接近大众审美,更符合主流的叙事语境,也更加需要一个这样的美满结局。

它有相对明确的主题,通俗完整的故事,清晰的主线与矛盾,即便一个习惯了商业电影的观众,最多会觉得电影拖沓冗长,而不会感动费解与沉闷。

它也不会尖锐地发问,大声地斥责,它与造成悲剧的核心关键保持着足够的距离,甚至视而不见。

这也是艺术电影最接近普通观众,或者说普通观众最容易接收的艺术电影。

它有一点门槛,具备思想性与现实性,充满作者气质,在试听表达上亦属高级。但它又身段友好,不高高在上,更不会激起观众的逆反与愤怒。

一如这个美好结尾,在纱帘掩映下温柔的一幕,恰好的光线包裹在两人身上,他们讲着电话,语气轻和。片名缓缓浮起,“地久天长”,是已经凝固的人生,so long,my son,是这场漫长的告别,恋恋不舍,但还是要再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09
我感觉应该体现在电影中的很多细节中吧。
第2个回答  2019-08-03
主要是入戏比较深,看上去比较的真实,演技挺好的
第3个回答  2019-08-03
在影片中表演的很到位,演技高。
第4个回答  2019-08-02
神情的表达,情感到位,肢体语言自然表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