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随州是什么朝代

如题所述

刘长卿 (709~约786)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以五言律诗擅长,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如“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他的大部分诗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字句雷同之感。《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集10卷。较流行的是明翻宋本《唐刘随州诗集》(10卷诗,1卷文),《全唐诗》编录其诗5卷。年轻时在嵩山读书,玄宗天宝中登进士第。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得罪,贬为岭南的南巴尉。经过江西时,与诗人李白、李嘉□等有诗往还。上元二年(761年)从南巴返回,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刘长卿有诗纪其事:“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代宗大历五年(770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李嘉□、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兴元元年(784年)和贞元元年(785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时离开随州。
据考证,刘长卿在随州任刺史期间,写有9首诗,1篇文。这些诗文真实地反映其在随州的心情和处境。
淮南摇落客心悲,涢水悠悠怨别离。
早雁初辞旧关塞,秋风先入古城池。
腰章建隼皇恩赐,露冕临人白发垂,
惆怅恨君先我去,汉阳耆老忆旌麾。
这是刘长卿到随州第一年所作。其僚友虞某,调动工作,离任返京,刘长卿得到消息后,登汉东城楼抒发感想以寄僚友的。诗中表达了惜别之情以及叨恩未报白发先垂的人生感慨。
不敢淮南外,来趋汉将营,
受辞瞻左钺,扶疾抗前旌。
井税鹑衣乐,壶浆鹤发迎,
水流余断岸,烽至掩孤城。
晚日归千骑,秋风合五兵,
孔璋才素健,早晚檄书成。
这首诗是刘长卿在随州刺史任上所作。该诗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及随州的处境。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大大削弱,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军阀梁崇义割据襄阳。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淮西南节度使李希烈奉诏讨伐,大军进驻随州。随州人民“壶浆鹤发迎”,尚书吕某眼见随州“邻寇贼”,“有水火”而又“迫于征税”,写诗慰勉时任随州刺史的刘长卿,于是刘长卿作诗酬答。
该诗前四句表明自己积极支前,未敢懈怠,带病工作,对朝廷一片忠心。第三联:“井税鹑衣乐,壶浆鹤发迎”寓意极深,耐人寻味。表面上看,随州人提供军需,欢迎王师,是朝廷的顺民,正在为朝廷的讨逆战事作贡献。然而,纳税人衣裳褴褛,何乐之有?而夹道欢迎,担茶送水者,又都是一些老翁,那么,青壮年哪里去了?当然是充当兵丁役夫了。战争带给随州人民的贫困、灾难,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水流余断岸,烽至掩孤城”洪水消退之后,只留下断岸残滩,兵火之后,只剩下孤城掩闭,寥无人烟。哪有一点生气呢?“晚日归千骑,秋风合五兵。”拼死搏杀的士兵在秋风日落之间归合,一片悲凉,令人心碎。尾联虽托以赞扬,寄以希望。但整首诗毕竟写出了连年战祸民不聊生的实况,应该说是现实主义的好作品。
刘长卿在随州任刺史三年。由于时局动荡,战火燃烧,63岁的他只好离开随州,前往扬州去了。
现在随州城区烈山大道北段涢水饭店一带,是古随州城墙的北门遗址。唐朝在此城墙上曾建有谯楼,名迁仁楼。城门外护城河上有桥名迁仁桥。现今古城墙及护城河已毁,仅能在市消防支队院内见到城墙残址遗留。刘长卿任随州刺史的第二年,登迁仁楼感慨系之。写了一首酬子婿李穆的诗,全诗如下:
临风敞丽谯,落日听吹铙,
归路空回首,新章已在腰。
非才受官谤,无政作人谣。
俭岁安三户,余年寄六条。
春芜生楚国,古树过隋朝。
赖有东床客,池塘免寂寥。
刘长卿曾两次遭到贬谪,旅居各地期间多次遭到战乱,因此他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鸟雀空城在,榛芜旧路迁”(《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当苗税充百官俸禄》),以及《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内容具有时代特征。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刘长卿与严士元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刘长卿的七律《别严士元》的颔联。全诗是: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闻一多先生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先生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字文房,因官至随州刺史,也称刘随州。他出生在洛阳,年轻时在嵩山读书,屡试不中。据说在开元十四载(755年)他可能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安史之乱就爆发了。次年,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至德三载(758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上元元年(760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离开苏州到洪州待命。在赴洪州途中,逗留馀干,与大诗人李白相遇,“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将赴南巴至馀干别李十二》)李白当时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还,而自己将远行岭外。其实,刘长卿终于没有到南巴任职。次年(761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后来数年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二这样说:“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性刚多忤权门,故两逢迁斥,人悉冤之。”
清编《全唐诗》收录了刘长卿诗5卷,499题,509首,与其他作者重出互见的有40多首。刘长卿以写作山水诗著名,其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也有一些佳作,描写安史之乱和乱后景象的诗颇有时代特色,写怀才不遇之感以及送别之情的作品情景交融,有语淡情深之感。刘长卿尤擅五言,自诩“五言长城”,五言诗约占全部诗作的70%。他的五绝,几乎篇篇可诵,构思精致,清幽淡远,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的七律被称为中唐之首,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14称:“七律至随州,工绝亦秀绝矣。”如这首《别严士元》。
“阖闾城”即苏州,春秋末年吴王阖闾筑城于此。严士元在天宝年间擢宏文生,曾官员外郎,作者与之往还,临别以诗相赠,既写别情,又感叹身世。首联写赠别的时间地点以及天气环境,第二联写景,蒙蒙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枝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声响。薄暮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太湖之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离恨恰如春草,渐行渐远还生。”(李煜词)或许有朋友们问到我的境遇,无限感慨溢于言表,一介书生,数年求仕,命途多舛。按唐朝的服饰制度,三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每品又有正、从和上、中、下之别。诗人被贬南巴尉属从九品下,正好服青。
唐人范摅的《云溪友议》有“四背篇”,大意说宋雍眼神不好(或盲),诗中景色如在目前(“黄鸟不堪愁里听,绿杨宜向雨中看。”);卢纶做官却写方外之意(“愿得远公知姓字,焚香洗钵过余生。”);清江上人的诗写男女相会(“唯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而刘长卿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雨湿不见,花落听声。所谓“卢员外纶作拟僧之诗,僧清江作七夕之咏,刘随州有眼作无眼之句,宋雍无眼作有眼之诗。”
河北省《河间县志》递714页载:“刘长卿故里在县城内后街南侧,久已无存。”
【主要诗作】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注释】
白屋: 贫家住所,因屋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而得名。
新年作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①。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②,从今又几年。
【注释】
①春归句:春已归而自己尚未回去。
②已似句:西汉贾谊曾为大臣所忌,贬为长沙王太傅。这里借以自喻。
【简析】
诗人曾被贬南巴尉,身处异乡,却逢新年,伤感之情,油然而生。首联写情,新岁怀乡;颔联写景寓情,感叹春归我先;颈联即景生情,身处孤境悲愁;末联借贾谊自况,抒发贬谪悲愤。全诗抒情多于写景,无限离愁,跃然纸上。
饯别王十一南游
望君烟水阔,浑手泪沾巾。
飞鸟①没何处②,青山空向人③。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④。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⑤。
【注释】
①飞鸟:比喻远行的人。
②没何处:侧写作者仍在凝望。
③空向人:枉向人,意思是徒增相思。
④落日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这里指太湖。
⑤谁见两句及上面落日句:均出梁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苹,落日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汀洲:水中可居之地,这里指江岸。白苹:一种水草,花白色,故名。
【评析】
��这是一首写离情别绪的诗。首联写朋友远去,诗人挥手作别,落泪沾巾,依依之情跃然纸上;颔联写友人远行难以预料,眼前只有青山空对。愁思绵绵,不绝如缕;颈联写友人远去,抵达五湖,观赏春色;末联写眷怀友人徘徊汀州,愁对白苹。全诗虽无“别离”二字,只写作别风光,然而满腔离情,完全铸入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古台摇落①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②,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③事,长江独至今。
【注释】
①摇落:零落。
②旧垒:指吴公台。
③南朝: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
【评析】
��这是一首吊古诗,观赏前朝古迹的零落,不禁感慨万端。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中间两联写古迹零落,游人罕至之悲凉。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有人认为,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送灵澈上人
苍苍①竹林寺②,
杳杳③钟声晚。
荷④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注释】
①苍苍:深青色。
②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③杳杳(yǎo yǎo):深远的样子。
④荷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评析】
��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①,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②。
【注释】
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评析】
��诗是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结构严密紧凑, 层层扣紧主题。
��诗题为“寻”,由此而发,首两句一路“寻”来,颔联写远望和近看,“寻”到了隐士的居处。颈联写隐者不在,看松寻源,别有情趣。最后写“溪花自放”而“悟”禅理之无为,即使寻到了常道士,也只能相对忘言了。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官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①,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②上,日暮欲何之③。
【注释】
①独立句:意即威振三边。三边:汉幽、并、凉三州。
②江汉:泛指江水。
③何之:何往。
【评析】
��这首诗是赠送退伍军人李中丞,赞扬他久经沙声,忠勇为国,感伤他老来流落的境遇。首联先写李氏曾是十万大军将帅,而老来流落;三、四两联写他廉洁奉公和忠心耿耿;末联写江汉茫茫,年纪老迈,将“欲何之”?全诗对久经沙场,晚沦江汉的老将,寄予无限的同情。
弹琴
月色满轩白,
琴声亦夜阑。
泠泠①七弦②上,
静听松风寒③。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
为君投此曲,
所贵知音难。
【注释】
①泠泠:洋溢貌。
②七弦:古琴有七条弦,故称七弦琴。
③松风寒:松风,琴曲名,指《风入松》曲。寒:凄清的意思。
【评析】
��这是一首借咏古调的冷落,不为人所重视,来抒发怀才不遇,世少知音的小诗。前两句描摹音乐境界,后两句抒发情怀。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了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
送上人
孤云将野鹤,
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①,
时人已知处。
【注释】
①沃洲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相传僧支遁曾于此放鹤养马,道家以为第十二福地。
【评析】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中的上人,即灵澈。诗意在说明沃洲是世人熟悉的名山,即要归隐,就别往这样的俗地。隐含揶揄灵澈之入山不深。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
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05
唐代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唐开元二十一年(733)登进士。初任转运使判官,因得罪权贵,下狱姑苏。至德三年(758),刘长卿出狱后被贬南巴县(县治所在今电白县麻岗镇南巴坡)尉。在赴任途中和到达南巴后,刘长卿写了十多首诗,抒发其对被贬蛮荒的愤懑之情和旅途、住所的孤单寂寞之感。《唐诗三百首》选录了其中4首。在任南巴县尉期间,刘长卿除借吟诗解闷外,还倡办县学,作育人才,为发展南巴的文化教育事业出了力。数年后,刘长卿迁任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县)司马,后再任随州(今湖北省安陆县西北)刺史。唐建中元年(780),刘长卿终老任所,享年72岁。长卿工于诗,内容多为政治上的失意和流连风景之作,少有涉及当时国家战乱者。擅长五律,自称ti言长城。其诗韵调流畅,词语精练,句意清新,不在大历十才子之下,有诗集《刘随州集》传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5-05
刘长卿(公元709--780)字文房,河北河间人。开元21年进士加身,唐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和转运使判官。在统治阶级的各种倾轧中曾被诬陷入狱,因朝野上下许多官民为他申辩,出狱即被任命潘州南巴尉.继调任睦州司马,最后任随州刺史,卒于任上,终年71岁。后世人称他刘随州,著作今存《刘随州集》。

刘长卿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与新乐府运动的领军人物杜甫.顾况.元结等大诗人同辈。他的创作活动主要在中唐,诗歌内容大概有三点:对宦海升沉和遭谗被贬之不平;对山水田园和自然景物的描写;对安史之乱后的社会黑暗及民生疾苦的抨击。
第3个回答  2010-05-05
刘长卿是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
姓名:刘长卿
字:文房
性别:男
生年:公元709年
卒年:约780年
朝代:唐代
籍贯:宣城(今属安徽)

郡望:河间(今属河北)
第4个回答  2010-05-05
唐代诗人刘长卿。他曾任 随州 剌史,因称 刘随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