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湿与体寒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1
从中医角度来说,好多脾虚的人群,会致使身体肥胖,湿气过重,与脾虚有直接的联系,那脾虚的症状有哪些?相应体湿人群与寒体的区别在哪?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带着众多问题,一起来学习吧。

脾虚的症状

以前,我们很少关注脾虚,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脾虚之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所谓脾虚,为中医名词术语。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脏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脾虚的临床表现

脾虚证是指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比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临床表现。

1

脾气虚

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

脾阳虚

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

中气下陷

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气陷临床表现,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

脾不统血

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慢性出血临床表现,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脾虚的病因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

体湿的症状

体湿即为体内湿气,其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

中医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滑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胸中郁闷、脘腹胀满、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寒、热都好办,寒则温之,热则寒之;有风咱就驱风,有燥咱就润燥,有暑咱就清暑。用燥湿的方法,十有八九会伤了津液,湿邪还是除不去,所以中医里除了燥湿,还有利湿、化湿、渗湿等对付湿邪的方法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搜公众号脉脉养生关注。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

最便捷的方式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如果你实在不愿意观察大便,吐出舌头观察一下黄中带腻,那是体内有湿的表现。黄得越厉害,或者腻得越厉害,说明湿邪越厉害。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再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让人懒得动弹,也能判断他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体寒的症状

“体寒”,以中医看,大部分叫做“虚寒”,就是体质虚且寒。中医对于病情,可以用“八纲辨证”法说明,分成“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这个八纲辨证,虚跟寒都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所以我们就说这个人虚寒。寒体质的人就怕冷,再加上虚就更怕冷了。长期处于寒性体质,女性会影响到生育、月经等,男性就会引发性功能障碍。

体寒是由于体质和生活习惯的交错而引起的症状,要想彻底治疗体寒,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但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留意,并且长久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地防治体寒。身体中的热量大部分是由“肌肉”产生的,特别是通过下半身肌肉的“使用”,能够有效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体热的效果。平日里,可尽量用脚尖站立,拉伸拉伸手指,血液循环流畅了,体寒也就得到了有效预防。

典型症状

轻度体寒症状

1、怕冷,手脚冰凉

2、容易感冒且感冒恢复期长

3、生理期经痛严重,腹部有垂坠感

4、面色暗淡,无血色

5、易疲劳,关节部位易酸痛

6、睡眠质量差,睡眠浅

符合以上3项即可视为轻度体寒。

中度体寒症状

1、口腔内易发炎,易长口疮

2、容易便秘,经常觉得肚子涨

3、生理期紊乱,天冷后易延期或量少

4、皮肤干燥易干裂

5、脚后跟易干裂,脚部血液循环差

6、爱吃水果、冰激凌等冷食

符合以上3项以及以上,为中度体寒症状。

重度体寒症状

1、尿频尿液不易排出

2、下半身水肿严重

3、睡一夜手脚都仍冰冷

4、起床时手脚发麻

5、经常感到疲倦,四肢发酸,没有精神

6、经常感到胃胀气

符合以上3项以及以上,为重度体寒患者。

总结:无论体质如何,认清事实,调理身体是首要的,如果你是肥胖人群,先把脾虚调理好,身体也会慢慢瘦下来。

说到体质,多数人都会联想到中医9种体质。不过,中医还有一种一种体质划分法——根据人体阳气的由强到弱,分为:太阳体质、阳明体质、少阳体质、太阴体质、少阴体质、厥阴体质。今天介绍一下。

这种划分法可以更明确地理解:不同类型的人群可能发生的疾病,以及病理的发展过程——三阳体质的人阳气(正气)比较充实,抗病能力较强,病位多在表层,病证多为实证、热证;三阴体质的人阳气(正气)比较衰弱,抗病能力较弱,病位多在里层,病证多为虚证、寒证。

读懂此文,很多你原先不明白的问题都会豁然开朗。

一、太阳体质

太阳体质就是:元气十分充足,抵抗力十分强。

太阳体质的人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元气满满,就是说,他们有激情有活力,充满正能量,而且他们的能量场十分强大,能够吸引到很多人。

一般情况下,邪气侵犯到太阳经时,就会遇到正气的强烈抵抗,邪气就很难继续深入。所以,太阳体质的人感受邪气,多患太阳病。

太阳病的症状主要包括:感冒、发烧,而且是高烧,恶寒、头痛、身痛、有汗或者无汗、咳嗽、喘、干呕等。脉一般是浮缓或者浮紧的,舌苔是正常的薄白苔。

太阳病的治疗方式是解表法,包括发汗解表、调和营卫、解肌发表等。太阳体质的病人非常容易康复,而且很少衍生其他病症。

不过,现在太阳体质的人非常少,多见于一些先天阳气就很足的孩子和成年人。

二、阳明体质

阳明体质可以用3个词概括:体实、气盛、血旺。这部分人往往声高气粗面红,肌肉健壮结实,气血旺盛,运动员或重体力劳动者常见这种体质。

在我们都熟悉的人物里,武松就是典型的阳明体质。

他的形象:身躯凛凛、胸脯横阔、语话轩昂、心雄胆大、骨健筋强;

他的食量:一口气吃3斤肉,喝18碗酒(这得多少脾阳才能运化);

他的力气:赤手空拳打死老虎。

那么,阳明体质的人容易出什么问题呢?

阳明体质的人如果感受外邪,往往会正气反应过猛,产生抵抗过度,造成邪机益亢,就会生阳明病。

阳明病的症状主要包括:高热、口渴、出大汗、精神亢奋、谵语、妄言、胃肠积滞等。

阳明体质的人调理常用两味中药:

一是大黄,这是通下的药,可以把瘀滞的浊气泻下来;

二是生石膏,这是清解的药,可以把郁住的热邪清解掉。

不过,这两味药极为寒凉,不可滥用,否则会伤害元气,导致疾病加重。

三、少阳体质

少阳体质就是:元气略显不足,抵抗力不如太阳体质。不过,相对来说,少阳体质还是不错的。

少阳体质的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心态比较乐观,看得开放得下,不大会钻牛角尖,心里也算敞亮,没啥阴郁的想法;

2、精力比较旺盛,可以应付日常工作外加熊孩子;

3、偶尔也会吃不好睡不好,但不会面色萎黄;

4、不太容易痛经,但如果经期沾了冷的寒的,也会引起不适。

不过,少阳体质的人,邪气入侵后,由于太阳经的抵抗不能完全把邪气驱除出去,外邪就会进一步深入到少阳经的层次上,就会患少阳病。

少阳病的症状主要包括:口苦、咽干、眼睛发花、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减退、心烦、呕吐、恶心等。

少阳病的治疗方式是和解法。一般用柴胡类的方子,因为柴胡宣畅气血、散结调经,是少阳经祛除阻滞、和解正气的专药。

综上所述,太阳体质、阳明体质、少阳体质,统称为三阳体质。这部分人身体素质普遍不错,抵抗力比较强,不容易得一些恶性疾病,比如癌症,三阳体质的人很少得。

所以,如果你先天就是三阳体质,那么恭喜你,这才是真正赢在了起跑线上。

接下来,再看三阴体质↓↓↓

四、太阴体质

太阴体质的人元气已经明显不如三阳体质的人了,其在全体或局部的抵抗也已明显不足。

太阴体质的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特别容易腹泻,或者长期慢性腹泻;

2、如果皮肤白,就会苍白无华,如果皮肤黑,就会萎黄暗沉;

3、身体容易浮肿,站立时间长了,小腿就会明显变粗;

4、气力也不足,干一会儿活就容易累。

一般科技工作者多是太阴体质。

太阴体质的人生病,本质在于正气不足,其治疗之法应该宜温宜养,比如灸法,千万不可滥用寒凉之物,否则会加剧阳气的损耗,适得其反。

五、少阴体质

少阴体质,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阳虚。

少阴不足,重在扶阳——这是治疗少阴病的总纲,也是改变少阴体质的总纲。

临床上,少阴体质的人最容易出现感冒后猝死。古人有句话说“伤寒偏死下虚人”,“下虚人”就是少阴体质的人。医院里经常会见到有人感冒后输液,随后出现急性心肌炎、急性肾炎,继而猝死的案例——这些都是少阴体质特有的,因为手少阴是心经,足少阴是肾经,邪气内陷于少阴,要么心病,要么肾病。

还有,常见的中风、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肾病、肿瘤等多属于少阴病,这些病人也多为少阴体质。说白了:只有少阴体质的人才会得大量的慢性病、难治病。而且,大凡西医久治不愈的病人,或者久服寒凉中药后,多数都成了少阴体质,其所患的疾病也多是少阴病。

对付少阴病,从中药角度来说,附子是主药;从外治疗法来说,艾灸排第一。不过,尽管二者都可以回阳救逆,但一般情况下中医多推荐艾灸,因为附子毒性很大,且药量不易掌控。

六、厥阴体质

厥阴体质的人,元气不足至极。

外邪侵入时,正邪相搏,人体就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这是人体正气的最后反抗。所以,这会带来两个结果:一是正复邪退,病情及转;二是正虚邪盛,病重而亡。

厥阴体质的人,平时往往多易生肝病,而且其面色略青、面颊不华、鼻梁高耸、身体细瘦而高长。对付厥阴体质,乌梅是主药,因为乌梅味极酸,酸属木,木入肝,而厥阴正是肝与心包的层次。

从外治疗法的角度来说,艾灸是必选之法,因为阴邪已经到了极致了,必须赶紧补阳,才能救命。

抚阳 为第一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