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利:是什么导致了德国在中世纪的群侯割据的情况

如题所述

众所周知,德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诸侯混战、割据林立的状态,尽管有一个庞大的神圣罗马帝国,但也是徒有虚名,在多数时候根本无力管控地方各个势力。伏尔泰曾说过:“神圣罗马帝国既不是神圣的,也不是罗马人的,更不是帝国,甚至可以说根本就不是一个国家”。当英法等欧洲国家在15世纪完成中央集权化,形成统一民族国家时,德国不仅没有向中央集权化靠拢,反而诸侯割据愈演愈烈。那么,德国历史上为何长期不统一呢?

大搞分封制度

中世纪全欧洲流行分封采邑制度,德国也不例外。在采邑制度下,封君将土地分封与封臣,封臣再将土地封于更小的封臣,以此类推形成层层分封关系。封臣的土地可以世袭继承,封臣在自己的领地上拥有独立的经济、行政与军事权力,逐渐形成大大小小和君主相抗衡的割据势力。这和西周大行分封制,造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礼崩乐坏的局面是一样的。

民族形成复杂

德国虽然主体民族是德意志-日耳曼人,通行语言是德语。但我们都知道,日耳曼人在历史上并非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民族,而是对众多语言相近、习俗相似的民族的统称,这个概念曾经和“印第安人”、“百越人”这类民族部族大集合概念类似。自欧洲民族大迁徙后的中世纪早期,在如今德国版图内分布着萨克森人、法兰克人、阿勒曼尼亚人、图林根人等日耳曼部族,外加大量的斯拉夫人部落(易北河以东),各部族互不统属,缺乏统一的认同感。直到1871年俾斯麦统一之前,德意志民族实际上也是不完全统一的,民族之中的各种族都有自己的邦国,种族邦国之间也仅仅是邦联关系,松散,各邦国与欧洲其他国家有着不同的关系,国际地位也不尽相同。民族成分的复杂,是德意志统一的一个重要阻碍。

地理环境制约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河流是联结不同地区交往、维系不同地区团结的最佳通道之一。德国境内虽然遍布河流,但德国的河流都是从内向外流动,虽然促进了德国人向外开拓,但是也制约了德国各诸侯国的内部交流。此外德国版图位于波德平原上,其东西南边都没有明显的地理分界线,这样的局面在中世纪的时候亦不利于固定国家疆域的形成。

四战之地,外敌干涉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严格上讲属于周边国家势力交汇的地区。在16世纪以后,法国、瑞典以及俄国先后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开始扩大势力,而德国处于中央地带,所以就成为了大国争锋的缓冲地带,周边的各个国家甚至是罗马的天主教教皇都不希望出现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德国。所以当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强大并企图控制全德时,欧洲各国都极力反对,继而积极插手德意志诸侯内部的事务,从而加剧了各个诸侯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了统一进程。德意志版图四周又多是没有明显地理界线的地方,因此外国侵略军很容易就能德意志地区,对德国统一的进程造成严重破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