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的诞生与推广的过程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创造世界通用语言,是人类的一大宿愿。因为世界上的语言有数千种之多,消除语言隔阂一直是人们探索的重要课题。

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产生了创造人类通用语言的想法。公元2世纪罗马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医生益仑进行过编制共同语方案的尝试。后来,培根、笛卡尔等人又提出过有关倡议。1666年,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自然科学家莱布尼茨在一篇论文中建议创造通用语。此后,许多人着手这种理想语言的设计。先后有数百种方案提出。其中,传播最大、影响最大的,便是柴门霍夫创造的“世界语”。它久经考验,一直流传下来。

拉扎洛•鲁多维科•柴门霍夫是波兰籍犹太人、眼科医生。1859年出生于波兰的比亚里斯托克。他从小生活的这座城市,杂居着波兰人、俄罗斯人、日耳曼人和犹太人。而当时波兰正处于俄国统治之下,沙皇政府为了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加重民族压迫,并利用语言隔阂挑起民族纠纷。少年时期的柴门霍夫就立下远大志向:通过创造一种全人类的共同语言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他扎实学习了波兰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乌克兰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等多种语言,并积极思考通用语言问题。他觉得词汇不能任意编造,便决心从自然语言中找到“钥匙”。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小标牌上的“Svejearskaja”(传达处),接着又被一个招牌上的konditorskaja(粮食店)一词吸引。他发现“skaja”的作用不小,便赶忙回家研究多种语言的附加成分。他又发现这些附加成分具有惊人的构词能力,如果对它们加以有规律的利用,厚厚的词典顿时就可变薄。他心中终于有了底:创造新语言,要在附加成分上做文章。经过长期摸索,他终于创造出一种对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语言。在中学毕业之前,他就写出了初步方案,并把这种新型语言称为“万国语”。后又几经修改,终于在1887年以“希望者博士”(DoktoroEsperanto)的笔名,将包括语法、词根及部分译文的方案交付出版,随后出现了多种文字的译本。方案很快引起广泛注目,受到普遍好评。人们称这种人造语言为“希望者博士的国际语”,后来简称作:“Esperanto”。汉译名称最初有“爱世语”、“国际语”、“万国新语”等,后来改称“世界语”。

世界语广泛吸收多种自然语言的长处,而克服其不足,具有科学、规范、严密、易学等优点。采用拉丁字母,28个字母就是28个音素,读写一致。重音则固定于倒数第二个音节。语法总共16条,十分规则、简练。词根吸收了自然语言的国际化成分,经合成和派生后构成大量单词。词尾规范,如名词词尾都为o,形容词词尾都为a。而且,没有方言分歧。

正因为世界语具有如此多的明显优点,所以诞生后几年内就传遍了欧洲,并迅速向亚洲、美洲发展。到1954年,世界语得到了联合国的正式支持。至今,世界语已在近百个国家扎根,越来越多的爱好者怀着共同的美好愿望,聚集在语言共通的旗帜之下。世界语文学也应运而生,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被译成世界语,而直接用世界语创作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在国际贸易、通讯、旅游等方面,世界语也日益显示出优势。

20世纪初,世界语一传入中国,就得到了文化界、教育界有识之士的热情支持。鲁迅先生曾公开表示:“我是赞成世界语的”,因为“人类将来总当有一种共同的言语”。30年代成立的中国普罗(无产者)世界语联盟,提出了“为中国的解放而用世界语”的口号。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世界语者》杂志以世界语宣传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斗争,为赢得世界人民对中国正义事业的声援和支持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不久便应运而生,世界语版的《人民中国报道》也创刊发行。“文革”结束后,世界语在中国复兴。1981年,由楚图南、胡愈之、巴金、赵朴初、谢冰心等发起,成立了世界语之友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自学世界语的行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