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思是什么?

MSN的意思

意思是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出自《国风·邶风·击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典型的战争诗。这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乡之歌。

原文如下: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如下:

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

词句注释如下:

⑴镗(tāng):鼓声。其镗,即“镗镗”。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⑶土国城漕:土:挖土。城:修城。国:指都城。漕:卫国的城市。

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⑸平:平定两国纠纷。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⑹不我以归:是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

⑺有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扩展资料: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 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不管是哪种背景,可以肯定的是:此诗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的怨恨和思念。

这首诗在结构和手法上有不少独到之处。结构上,它基本按时间顺序,写出一个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征前、出征时和出征后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其中又插人回忆,形成往事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在结构上形成顿宕。

同时,在叙事之中又间以抒情,在情感上又形成波澜。尤其是最后一层,完全是直抒其情并皆以“兮”字结尾,仿佛一个涕流满面的征夫在异乡的土地上,对着苍天大声呼喊,对着远方的亲人诉说着内心的思恋和苦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邶风·击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30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意是指战士之间的约定,曾经在一起发过誓,一同生死不分离,一起握紧双手,在战场上共赴生死,无畏死亡挑战,现代运用执手偕老,形容爱情的永恒。

第2个回答  2020-09-19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诗,它的意思我觉得非常浅显,拉着你的手一直到死的那一天,现在一般用来形容那些生死不渝的爱情。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诗经》有很多的诗句,到现在依然流传甚广,并且深受人们的喜爱。这句话大家一般不会想到也是出自《诗经》,但是有人说这句诗,它最开始并不是用来形容爱情的,看过《中国诗词大会》的人都应该知道,有教授指出这句诗最开始是用来形容战友情的。中国诗词大会是近年来新兴的一档文化节目,其主要为了弘扬中国传统的诗词文化,受到很多青年人的喜爱。在这个节目过程中,蒙曼、康震这两位对中国诗词文化一直有着研究的诗词研究教授曾经给我们讲述,这首诗描述的是深厚的战友情。

这句诗的原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出自诗经里面的《击鼓》篇,从篇名我们就能看到,这并不是用来描写爱情的主题诗句。这首诗写的是战士们在上战场之前和战友一起立下的誓约,今天既然我们将要一起奔赴到战场,那么我们不管生死都要一直在一起同甘共苦、同生共死。

对这个问题呢,我保持怀疑态度,因为对于这句诗描写的是爱情还是战友情在几千多年前就有争论,而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争论出一个结果。所以我认为中国十大会上的两位叫我说我描述的也只是他们个人的观点,并不能说明是一个官方的结论。有人将这种两种看法综合在了一起,认为战友就是恋人,这种看法,嗯,就有点偏基情了……
至于你怎么看呢,那就要看你的内心是怎么认为的咯!

第3个回答  2010-05-08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读音 zhí zǐ zhī shǒu,yǔ zǐ xié lǎo)源于《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子:此处为“你”的意思。在《诗经》的注解里,契为合,阔为离,死生契阔就是生死离合的意思。“生死相依,我与你已经发过誓了;牵着你的手,就和你一起白头到老。”这是一个征战在外不能归的士兵,对妻子分别时誓言的怀念,两情缱绻,海誓山盟,痛彻心扉。从此,“执子之手”成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的代名词。千百年来,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多少语汇老去,这个词却依然焕发着让人怦然心动的生命力。
补充:“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一句按照“我与你已经发过誓”,“与子成说”不如作“与子成誓”。既作“说”,可以理解为通假字,“说”通“悦”更为恰当,“无论生死离合,我们两情相悦”。
[编辑本段]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编辑本段]注释
[1] 镗:tang,击鼓的声音,象声词。踊跃:跳跃刺杀的样子。 兵:兵器,刀剑。
[2] 土、城:名词作动词,垒土砌墙和修筑城池的意思。 国、漕:“国”的本义是城邑,后来既指城市也指国家,这里指国都或大城市,指国家也说得通;“漕”是当时卫国的一个地名,小城邑,在今河南北边的滑县境内。
[3] 从:跟随。 孙子仲:当时将军的名字。 平:调和。
[4] 不我以归:“不以我归”的倒装,不让我回家的意思;“以”通“与”(yǔ),动词,,给予,授以,予以。注意古代汉语语法中,“否定副词+动宾词组”,动词的宾语一律前置以示强调,如“时不待我”当作“时不我待”,以次类推。
[5] 爰:“于何”的合音,在哪里的意思。 居:停留。 处:住宿。丧:丢失。
[6] 于以:于何,在哪里的意思,表疑问。
[7] 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聚合;阔,离散。 成说:订立誓约。
[8] 于嗟:吁嗟,叹词。 不我活:不和我相聚。 活:通“佸”,相聚。
[9] 洵:远,遥远。 信:守约,指不能自己信守“与子偕老”的誓言。
[编辑本段]译文
战鼓擂得镗镗作响,战士踊跃操练刀枪;国都、漕邑筑城墙,独我从军奔(bèn)南方。‖跟随将军孙子仲,平定他国陈与宋(陈国、宋国);久久不能把家回,忧心忡忡心儿碎。‖哪里停军把营扎?慌了神儿丢了马;哪里寻它哪里找?荒野林下卧芳草。‖生死离别啊聚散悲欢,我们曾经许下山盟海誓:“今生拉着您的手永结美好,与您永不分离白头到老!”‖我声声叹息今离散,不能相见多悲叹;我声声叹息天涯远,不能信守誓言把家还(huán)……
[编辑本段]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爱情诗,其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至今为世人所传诵,几乎成为了成语或习语。该诗叙述了一位出征在外的男子对自己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他们花前月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如今生离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泪眼朦胧、肝肠寸断?!
[编辑本段]诗句评价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是一种古老而坚定的承诺,是浪漫而美丽的传说。执手千山万水骤然缩短,执手恩怨情仇悠然消散,执手泪眼不忍相看,执手相思,相思难眠。
执手之时,冷暖两心知;执手之时,悲喜两忘。无奈的是执手后的悲哀,无奈的是分手时的凄绝。
执手因为爱。
爱得越真,心越清纯;爱得越深,情越质朴。执手时,绝不疯狂,绝不偏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生死两忘!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该是一种并肩站立,共同凝望太阳的升起、太阳的落下的感觉;该是一种天变地变情不变的感觉,是见证岁月、见证感情的感觉。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你哭泣的时候,有人陪你伤心,倾听你诉说,为你抚平凌乱的发和憔悴的颜容,告诉你明天依旧阳光灿烂;当你笑容明媚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和你一起明媚,而他静静地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你和阳光一般地灿烂……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该是一幅两个人同撑起一方天空的风景。像两棵独立的大树,你们共同撑起一方天空,枝叶在蓝天下盛放,树根在地底下相互扶持。风也罢霜也罢,雨也罢雪也罢,执子之手,每一刻都是如此的美好,每一刻都是一首动人的情诗,每一刻都值得用所有的时光去回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直译是牵着你的手,伴你走向老。牵手的另一面是放手,放手是痛苦的。所以她从不谈恋爱或许是没有碰到那个可以使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人吧。她谈恋爱可能是想一次谈好,步入婚礼的殿堂,同时也是个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的女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