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人间七难八苦指什么

如题所述

背景来历:喜欢日本战国的人大多知道一个人物叫山中鹿之介。关于山中鹿之介的故事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他为了使主家尼子再兴,他对着新月祈祷,说愿意经受七难八苦。然而在中文网络之上,我搜索后惊奇地发现,绝大部分介绍山中鹿之介的文章中,都把这个词误作七苦八难。所以我感到有必要写篇文章来纠正一下。七难八苦来自佛教的概念,虽然佛教里面各种数字非常多,以至于比较难记忆,七难八苦的概念不小心被记成七苦八难也是有可能的。但如果深入理解一下,其实也并不太难记。八苦,其实原来只有四苦:生老病死。这个我们都非常熟悉了。后来佛教觉得这四苦不够归纳世上所有的痛苦,就又给加了四个: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于是成为八苦。《中阿含经》中把人生间的苦谛归纳为四苦八苦,这个词(四苦八苦)目前还是日语中的常用词。了解了这个,我们就可以知道,只有八苦,没有七苦。佛祖说:人生有八种苦难“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佛眼看人生,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这些苦难呀】!~ 第一苦:生 作为七苦之首的“生”,就是活着。“生”乃是所有后续苦难的基础,活着就是受苦。正如几何学中的公理一般无需证明。 第二苦:老 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的精力、健康、记忆一一随风而去,老去的恐惧日渐清晰。对“老”的恐惧,本质上是一种“得到后再眼睁睁看着失去” 的恐惧。经历单纯的人,对老的态度比较平静,因为生活没什么大的变化,本来得到的不多,也无所谓失去。越是年轻时意气风发的人物,对老的抗拒越强——依靠精力吃饭的人,一旦没有了精力,又不甘心静静品尝记忆的甜美,失落自然要时刻啮咬心灵。若是在老去的同时,亲人、爱人、朋友一一离你而去,最后只剩一个老不死的茕茕孑立,那滋味才真正的苦之极矣。希腊神话中曾有一女子,自负织造手艺出众,放言“智慧女神雅典娜也织不出如此美丽的布匹”。雅典娜化身凡间女子与之比试,大胜之。女神遂惩罚该女子“永远不死”。千年之后,那女子的亲人朋友爱人都故去,自己也老得不成样子,只能终日织造,再无力气可干别的,遂化为蜘蛛。类似的传说在印第安神话中也有,不过是某人向神祈求不死,却忘了祈求不老。最后下场差不多。可见对老的恐惧,原是各民族自古皆然的。摘自 网络 第三苦:病 病来如山倒,虽然打过拳击的人不多,但骤然被击倒的感觉所有大病过的人都有体会。昨天还力拔山兮气盖世,今天就手难缚鸡气游丝了。若是那病不致命,则又有病去如抽丝的过程来折磨人。病中精力不继,什么都干不了,唯有睡觉;但那觉也不是无限可睡的,睡到一定程度,便只好睁着眼睛呆呆地享受病痛了。除了对身体的折磨外,病痛对心灵的考验也颇值玩味。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百善之首的孝,在病之前都有可能退却,遑论其他感情了。大抵上病人的情绪都不会太好,有时给人不近人情的感觉;若是久病,则大多数人已慢慢习惯,由习惯而淡漠,最后便忽略了病人与常人不同之处,所以久病之后床前的冷清,也是别有一苦。急病考验肉体,久病考验心灵,小病考验耐性——问问周围的鼻炎、偏头疼朋友,大体会得到一堆应付这些小绝症的无奈之谈。有些人喜欢自讨苦吃,所以总想弄些病来得得,可是就算是苦难,也不是召之即来的,堪称最任性的苦难。 第四苦:死 死的可怕,不在过程——那短暂得可以忽略不计——而在它的不可抗拒性。人对自己命运的认知,唯一明确的便是一定会死,大多数人不会喜欢死,对它无可逃避的终极性自然也恐惧有加;死之苦难,便在明知山有虎,只能虎山行——武松也是打不过这只老虎的。当人不再恐惧死亡,它作为苦难的特质也便消失,甚至可以作为一种享受——曾经有一对老夫妇出门,老头觉得冷,回家戴了副手套,然后他们走到一片树林里,上吊。对这种如此精致而从容的死法来说,苦难毋宁说是艺术。在七苦之中,死是比较老实的,若有动力,通常这个苦难一求便来,这点比“病”要厚道些。 第五苦:怨憎会 便是跟你无比讨厌的人处在同一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想不理他还不行,委实烦人;烦得久了,也便是苦难了。现代社会,朝夕相处的,无外父母、亲人、爱人、同事。对父母,任性可以,怨憎是过分了些的;若是如林黛玉那般寄于亲人篱下,恰好碰到个不厚道的,便大可候选第五苦难;与爱人相处,不怕怨憎——那样分手就完了——就怕淡漠。午夜梦回,枕边人看上去陌生而苍老,一点也不可亲,生活了无意义的疑问从心底油然而生,怨憎会的苦难便埋下了种子。至于同事之间的龃龉,那是现代病,佛那会不会在意。怨憎会是人际关系上长出的毒瘤,所以在七苦之中,有两苦是可以主动放弃的,只要横下一条心,放弃一些人际关系,怨憎会也便无存;另一个可以放弃的苦难,便是“生”。若说主动去求这苦难,倒也有先例,越王勾践便是。所以成大事之人,必吃大苦。 第六苦:爱别离 爱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人生本来聚少离多,若能看透这点,爱别离的苦也便不存在了;但真要做到如此“空”,非有大智慧者不能为。所以佛还说,七苦之上的苦,便是不知佛法苦,谓之“苦苦”。佛主张超脱苦乐,凡人偏偏不想如此无味,明知最终是苦,也要先乐了再说;家人爱之温暖,恋人爱之炽烈,朋友爱之淳厚,在在令人不舍,就算最终一个别离,又有几人能抵御沉浸其中的欢愉?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第七苦:求不得 天下熙熙,皆有所求;天下攘攘,皆有不得。如此便有苦恼。其实若是鸡毛蒜皮,一针一线,不得也就算了,顶多恼一阵子,算不得苦。世间最怕两种求不得,一种是“得到再失去”,一种是“可望不可及”。又要说希腊神话:话说坦塔罗斯杀子为羹,款待众神,企图证明众神并非无所不知。众神为了惩罚他,将他囚禁于水潭中,水及下唇;潭边有果树,果平于眉。他若是渴了喝水,水位便下降,恒及于唇;他若是饿了去吃果子,果枝便上扬,恒平于眉。天长地久有尽时,此苦绵绵无绝期。这便是著名的“坦塔罗斯的苦难”了,同时符合两种最要不得的“求不得”,简直是苦难王冠上的一颗明珠。作为人生苦难的压轴戏,“求不得”的终极残酷性在于,它甚至剥夺了获得其他苦难的权利,那情形就可概括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第八苦:五阴炽盛苦 五阴炽盛苦:五阴即是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转本加极:想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造诸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识阴炽盛,起惑造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 佛祖说:人世间有七难 然后来说七难。佛教中七难有多种说法,泛指各种灾难。具体来说,有说是:日月失度难、星宿失度难、灾火难、雨水难、恶风难、亢阳难、恶贼难;也有说是:火难、水难、罗刹难、刀仗难、鬼难、枷锁难、怨贼难;还有说:人众疫疾难、他国侵逼难、自界叛逆难、星宿变怪难、日月薄蚀难、非时风雨难、过时不雨难;第四种说法是:王难、贼难、火难、水难、罗刹难、荼枳儞鬼难、毒药难。七福神分别对应七种福,日本人也相应地定义了七福:律义(即清廉)、有福、威光、爱娇、大量、人望、寿命。 我们只要记得,七难为七福的对立面,自然就不会搞错成八难。不过呢,虽然不存在七苦,但是八难倒也是有这种说法的。佛教中还有一句话,叫做三途八难。三途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三道轮回:畜生、饿鬼、地狱。而八难,则是阻碍佛道修行的八个障碍,内容是三途再加上长寿天、北俱卢洲、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于是,也有人用八难这个词来形容世间的灾难,还有人把八难引申为“饥渴寒暑水火刀兵”,只是这些用法都比较少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1-22

《中阿含经》中把人生间的苦归纳为四苦八苦,原来只有四苦,生老病死。后来佛教觉得这四苦不能够把人世间的苦归纳完全,于是出现了现在的八苦七难。

八苦指的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放不下苦

生苦,佛讲人出生来到这个世界是痛苦的。是痛苦的开始。

老苦,人老了,身体各个器官也老化了,味觉嗅觉退化,行动不便,是苦。

病苦,身体生病造成的痛苦。生病造成的痛苦不仅仅自己的,也会给他人造成痛苦。

死苦,有生必有死,每个人都有死去的那天,死亡带给人的恐惧,也是苦。

怨憎会苦,人生在世十有八九是不顺心的,憎恨,怨恨的人和事情,造成的心里苦。

爱别离苦,爱别离是人生中常见的悲哀,与爱的人分别,造成的精神痛苦。

求不得苦,求而不得的苦。每个人都有欲望都有追求,可是哪能所有的事情都随心所愿呢。

放不下苦,对过去的人和事,不能释怀,心里放不下,也是苦。

七难泛指各种难,具体的是火难、水难、罗刹难、刀杖难、鬼难、枷锁难、怨贼难。

火难,火灾能使人有性命之忧。是难。

水难,水能覆舟让人不能控制,是难。

罗刹难,罗刹指的是恶鬼,有凶残暴虐之忧。是难。

刀杖难,刀杖若是被人拿着,则有性命危险。

鬼难,佛讲心中有鬼最是可怕。

枷锁难,佛讲,若是被枷锁锁住,则有难。

怨贼难,讲的是被贼盯住,要比被贼偷了更难。

第2个回答  2019-12-20
“佛说我们人间有“八苦”,但不说“七难”,而是“八难”,其有另外的含义。 一、先说“八苦”:佛说我们人有很多苦,归纳起来有八种: 1、生苦:人在母亲肚子里很苦,出生时也要经历痛苦; 2、老苦:人老的时候,有气力衰退、身体老化之苦;
第3个回答  2020-12-25
第4个回答  2020-12-2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