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关于南唐后主李煜的大事年表以及他著名诗作的创作年份和背景

如题所述

  大事年表
  后晋天福二年 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 1岁 七月七日,李煜生. 后周显德元年 南唐保大十二年(公元954年) 18岁 娶娥皇 后周显德五年 南唐中兴元年(公元958年) 22岁 长子仲寓生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 23岁 九月太子弘翼卒,李煜自郑王徙封吴王 北宋建隆二年 (公元961年) 25岁 二月,立为太子. 七月,继位于金陵.尊母钟氏为圣尊后,立娥皇为皇后.遣使如宋表陈袭位. 次子仲宣生于此年. 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 26岁 三月,遣使赴宋朝贡. 六月,遣使赴宋朝贡. 十一月,遣使赴宋朝贡. 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 27岁 三月,宋平荆南,遣使犒师. 十一月,宋改元. 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 28岁 三月,始行铁钱. 十一,次子仲宣卒. 十一月,皇后娥皇卒,亲撰<昭慧周后诔> 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 29岁 正月,葬昭慧后于懿陵. 四月,宋灭蜀.贡银绢万计. 九月,母圣尊后钟氏卒. 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 30岁 奉诏匡胤命,约南汉俱宋事,未成.宋始决议伐南汉. 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 32岁 南唐大饥. 六月,遣弟从谦赴宋朝贡. 十一月,娶小周后并立为皇后. 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 33岁 校猎青龙山,录囚大理寺,诸郡普渡僧尼 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 35岁 遣弟从谦入宋,贡珍宝数倍于前. 十月,遣弟从善入宋朝贡.上表请去南唐国号,印文改为江南国,自称江南 国主. 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 36岁 正月,贬损仪制,改诏为教,衣紫袍见宋. 闰二月,宋留从善为泰宁军节度使.于汴梁建礼贤馆,待李煜降. 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3年) 37岁 上表愿受宋爵命,宋不许.杀名将林仁肇. 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 38岁 上表宋,求从善归国,宋不许.遣使诏李煜入朝,不行,遂伐南唐. 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 39岁 六月,宋军与吴越兵围金陵.赵匡胤谕降. 十一月二十七日,城破.李煜率子弟及官属4人出降.北上汴梁,南唐亡.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 40岁 正月,受封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十一月,进封陇西公.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 42岁 七月七日,被赵光义毒杀.追封吴王. 十月,以王礼葬于北邙山.小周后亦卒于此年,于李煜同葬. 前主,李知诰,登基后改名李昪 中主,李景通,即位后改名李璟 后主,李从嘉,即位后改名李煜
  艺术成就李煜在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最有名的词是虞美人和浪淘沙令。 书画: 他能书善画,对其书法,陶谷《清异录》曾云:“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作大字不事笔,卷帛书之,皆能如意,世谓‘撮襟书’”。 对其的画,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曰:“江南后主李煜,才识清赡,书画兼精。尝观所画林石、飞鸟,远过常流,高出意外”。惜无书画传世于后。 词: 李煜的词的风格可以以975年被俘分为两个时期。他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 根据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如《菩萨蛮》,《相见欢》 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如《虞美人》,《浪淘沙令》 …… 王国维认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而且还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此最后一句乃是针对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所道:“王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 王氏认为此评乃扬温、韦,抑后主。而学术界亦有观点认为,周济的本意是指李煜在词句的工整对仗等修饰方面不如温庭筠、韦庄,然而在词作的生动和流畅度方面,则前者显然更为生机勃发,浑然天成,“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李煜词摆脱了《花间集》的浮靡,他的词不假雕饰,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用情真挚,亡国后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超过晚唐五代的词,成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后世尊称他为“词帝”。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其主要成就表现在: ①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等名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当然,还有“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菩萨蛮》)这样偷情诗,也是十分著名的。 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④在风格上有独创性。《花间集》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如《玉楼春》的“豪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见谭献《复堂词话》)《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马驹不受控捉”(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兼有刚柔之美,确是不同于一般婉约之作,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正如纳兰性德所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 (《渌水亭杂说》) 李煜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四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他的旧臣说他有《文集》30卷及“杂说”百篇。《郡斋读书志》载《李煜集》10卷,《宋史·艺文志》也载《南唐李后主集》10卷,均佚。《直斋书录解题》中载《南唐二主词》1卷,现能见到的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墨华斋本,录李煜词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为二首。后清代邵长光又录得 1首,近代王国维为《南唐二主词》补遗,增加了9首,不过其中有问题的似不少。据近代多数学者的意见,能确定为李煜词的不过32首。其词集注本有清刘继增的《南唐二主词笺》、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词汇笺》、王仲闻的《南唐二主词校订》等。詹安泰的《 李璟李煜词》,注释颇详。事迹见《新五代史》、《宋史》及马令、陆游二家《南唐书》,今人夏承焘《南唐二主年谱》。 与大周后一同修补《霓裳羽衣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15
南唐后主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在位时间(961-975),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锺隐。莲蓬居士。徐州(今属江苏)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亦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由是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及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李煜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的李煜能登上王位完全是个意外,无奈命运弄人,也是刻于历史卷宗上的亡国之君。功过事非,已成历史之轨迹……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多次入宋朝进贡,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荒废的生活,风格柔靡,但是这并不是他向往的生活,多为空虚无奈;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后主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