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

如题所述

本文通过对制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与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儿童心态的喜悦与满足,同时通过老师也自己偷偷斗竹节人的叙述,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对于“我们”的竹节人能够得到老师的青睐而深感自豪!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简易的物质能带来心灵快乐满足的价值观的相信!

一、内容梳理

文章的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概述“我们”当时全迷上竹节人。作者运用成人视角交代了“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一件新鲜玩意儿,”是因为“大家看了有趣”,才会“风靡全班,以至全校”。那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这两段统领全篇,奠定了愉快的感情基调,“有趣”至“迷上”是这两段也是全文的关键词,“有趣”是“迷上”的基础,“迷上”是“有趣”的升华,全文围绕“有趣”这个词进一步展开。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第3-19段,又可进一步分成3-7为第一层,8-19为第二层。这一部分主要叙述和描写我们制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乐趣,表现我们投入童年游戏的喜悦与欢乐,儿童心态的满足与自豪。

第一层(3-7)主要写制竹节人的过程与条件,与随之所带来的乐趣。

其中第3段具体叙述制作过程,如果把这段话等同于一般的说明文的过程介绍,那就太可惜了,其实作者在主观情感上有明显倾向。比如,“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从这个“把……这就是……”以及接下来的“就成了”,可以看出,作者主观色彩明显地想要强调这个制作过程极其简单,所需物资是极其简便的,暗示出“我们”的竹节人制作虽然简易,但好玩有趣一点不减少,更突出这个游戏的优点、吸引力与乐趣,这既能表现童年时期儿童心态的喜爱与热情,也能体现对简易物质的自得与满意,此处下文还会论及。第4-7段主要写制作竹节人的外在条件,表现儿童心态的快乐与满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