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如题所述

水蛭的养殖方法和技术如下:

一、建设饲养池

1、对池塘、沟渠进行改造,以便当作养殖水蛭的饲养池,若要人工建造,则饲养池的高度应为2米左右,宽度为3米左右,水深为1米左右,长度不限。

2、饲养池的排水口、进水口要用网布做成护栏,避免水蛭逃跑。

二、养殖要求

1、养殖期间,每亩饲养池可投放幼水蛭8万条左右,种水蛭可投放20公斤左右。

2、池塘底部要放置一些树枝、石块,同时还要种植适量的水上植被,比如水草、蒲草、莲藕、茭白等,以便为水蛭提供栖息、产卵、遮阳场所,为水蛭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饲养池中可以泼洒一些粪水,这样既能调节水质、培养浮游生物,又能增加池塘底部的腐殖质含量,利于水蛭生长。

三、日常管理

1、养殖期间应控制好水质,禁止在池塘的进水口处使用农药、化工品,避免水源受到污染。

2、水温应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温度过低的井水不宜用来养殖水蛭。若使用泉水,则要等水温上升后才能放入池塘(碱性过重的泉水也不能用来养殖水蛭)。

3、进入夏季后需密切关注水温的变化,若水温过高,则水蛭的生长会受到影响。太阳直射水面时会导致水温上升,建议在池塘旁边种植一些遮阴植物,并增加换水次数,使水温保持在15-30℃。

四、饲料管理

1、养殖期间,可投喂贝类、草虾、螺类、动物血液等,投喂量不宜过多。

2、每100平方米水面可投放5公斤左右的田螺,每周可向池塘内投放带有禽畜血块(不用添加食盐)的木块,血块的放置时间不能超过2天。

五、繁殖管理

1、水蛭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和繁殖能力,5月份初至9月份是它们的产卵期,卵经过20天左右便可孵化。幼水蛭在饲养得当、营养充足、水质较好的条件下每个月可增长2厘米左右,到了秋季便可变为成蛭。

2、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水蛭通常会在5月份初开始产卵茧(5月份中旬为繁殖高峰期),一直持续到6月份中旬,产卵茧期间要保持安静,不可在岸边走动或发出震动声,否则正在产卵茧的水蛭会受惊逃离,导致繁殖失败。

3、水蛭产下卵茧后可收取至其他池内进行养殖(或加工),繁殖池兼作孵化池,让卵茧在穴道内自然孵化。卵茧产出后大概经过11-15天便可孵出幼蛭,刚孵化的幼蛭与成体较相似,颜色多为软木黄色,体背部的两侧各排列7条细纵纹,颜色多为紫灰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