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胭脂路

我想知道为什么那条街叫胭脂路呢?有什么典故

  追溯胭脂路

  有关胭脂路的来历,不得不提及胭脂山。据当地年长者讲:从前,这里曾横卧一东西走向的小山,山不大,却颇有来头,话说是当年南海观音赶赴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途中停下来休息时,不慎打翻了胭脂盒,胭脂盒掉到人间,化作了这座名曰胭脂山的小山。

  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从胭脂山的山南到山北,只有惟一一条名为履坦巷(即现工人俱乐部旁巷子)的狭窄小巷通行,行走极为不便。1936年,人们从胭脂山正中炸开一条路,两边的山石顿现,色如胭脂红,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夺目。于是,该路得名胭脂路。

  名震三镇的胭脂坪

  从民主路路口往胭脂路走,行约二分钟见右有一窄巷,进到巷里,就是曾名震三镇的胭脂坪。

  在树木的掩映下,巷内几栋二层别墅虽残破不堪,但从屋檐、窗子和铁栏杆等细部,依稀散发着当年的富贵和华美。三四十年代,这里是有名的高尚住宅区,武昌城有名望的达官贵人几乎都在此建有花园别墅,有中式的,也有很多西式的。据说,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视察湖北,就住在此。

  抗战期间,胭脂坪遭日本飞机空袭,绝大多数房屋被夷为平地。

  基督教感恩堂

  在胭脂坪巷口的斜对面,即现写有“胭脂山”几个字的假山景点处,请你驻足,抬头观望,一个教堂近在眼前。这便是基督教感恩堂。

  接着沿胭脂路往前走,西式教堂还有好几处,他们分别是:花园山的天主教堂(建于1891年)、省中医学院的圣诞堂(建于1870年)、仁济医院旧址对面的嘉诺撒善功修女会礼拜堂(建于1888年),戈甲营的基督教崇真堂(建于1864年)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省中医学院校园内的圣诞堂,白色西式建筑,镶以红色裙围,其廊柱造型为仿古希腊廊柱风格,这在全省独一无二。圣诞堂目前是中医学院俱乐部礼堂。

  水陆奇珍伍忆丰

  顺胭脂路行至与粮道街交会的十字路口往左,即可看到一个高于其他建筑的二层红房子(即现名为“人民公社大食堂”的餐馆),这就是比曹祥泰副食店还早开一年的伍忆丰副食店。

  从旧楼中间的石柱上,依稀可以辨别一副老对联:“天地精华”、“水陆奇珍”。

  伍忆丰副食店开业于1883年,以酱制品和蜡烛最受人们欢迎,开店之初,伍忆丰就有独立的酱园和烛房,酱缸多达400余口。当时,伍忆丰的店铺在三镇共有9家,家家生意兴隆,以至于现在上年纪的人,都可以随口说出那句“伍忆丰挤不通”的老话。屈指算来,伍忆丰可谓武汉市最早的连锁副食店。

  完好的仁济医院

  沿省中医院大门往前走,就是古老的仁济医院。昨日,记者看到,仁济医院的外墙已被绿色建筑网围住,里面,施工人员正进行修缮。

  右拐进昙华林,从仁济医院的门进去,左边的附楼立面已修葺完毕,石拱门上的浮雕图案造型别致,工艺精细,与下面的铁花图案走廊相互应衬,浑然一体。

  仁济医院建于1895年,是近代西方医院传入武汉后保存完好的医院之一,现存主楼和4栋附楼为中西合壁砖木结构建筑。整座建筑为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慈善机构杨格非和中华基督教会创建。

  据了解,省中医院曾将主楼当图书馆,4栋附楼为职工宿舍。为了较好地保护这座整体建筑,省中医院将所有的住户迁移,并拨巨款进行修缮。

  辛亥名人三故居

  距仁济医院东行200米,进一大院,即可见一中一西两座建筑,左边的为法国别墅风格双层建筑,门柱是典型的罗马立柱,柱头的石雕牢牢支撑着上面的露台,颇具浪漫色彩。

  与之紧邻的是一栋中式风格的单层建筑,宽敞的庭院里,两棵古老的广玉兰,无声地陪伴着这两座有着七十余年历史的建筑,它们便是辛亥首义学生军队长、抗战时参加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的名人徐源泉的公馆。

  就在此旁边,还有一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平房的老屋,这是辛亥首义新军副大队长、曾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的夏斗寅公馆。

  而就在昙华林的另一端,还有曾任孙中山军事秘书、湖北近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名人石瑛故居。

  架着竹床卖零头布

  “到胭脂路做衣服穿”,成为当今武昌人的一句口头禅。现在的胭脂路衣坊,即原胭脂路布匹服饰市场,位于胭脂路上端,南临民主路,北止粮道街,长280米,宽10米。这是一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自然形成的专业市场。

  上个世纪70年代,胭脂路出现了将零头布堆放在竹床上,用秤称并论斤卖给顾客的经营现象。这些零碎布头,不少是从日本、韩国和港澳台地区进来的边角布料,且价格便宜。在那个买件新衣服都算“奢侈”的年代,胭脂路的零头布一下子声名远播。

  在胭脂坪,你还能看到架着竹床的卖零头布的,不时有顾客光顾。记者上前一问,原来,这里的布头还是沿袭着过去以斤论价的老传统,每斤仅5元钱。

  全新胭脂山衣坊

  八十年代初,一些有头脑的布匹经营户与裁缝合作,形成了买料量身定做的捆绑经营方式,胭脂路布匹服饰专业市场越来越红火。据经营户们透露,每天的营业额达一两万元。

  由于武汉三镇其他几家大的服装市场,均是依托周围的大型布店,如汉口的铜人像服装市场就在东风布店旁边,车站路服装市场依托车站路商场,而汉阳的钟家村服装市场与当时的汉阳商场仅一墙之隔,武昌大成路服装市场也紧邻楚天绸布商店。九十年代中期,随着这几家大型商店中的布匹经营滑坡,这几家服装市场渐渐关闭。

  然而,从这几家大型服装市场走出的专业布匹销售和服装加工人员,一一落户胭脂路。1995年至1998年,经营户数猛增至200余家。

  今年5月,在武昌区政府拨款整修后,胭脂山衣坊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整条街按照清末明初欧式建筑风格进行装饰。引进色彩理念,为顾客选料制衣当参谋。

  而今,衣坊出现不少特色及个性化服务的小店,如做工讲究、定位女性白领的金鸣衣店;以做唐装、旗袍为主的美丽来服饰;布质精良的天昌布店等。

  武昌城的城墙根

  行至此,还有一处必看之地:昙华林97号,即原瑞典教区老建筑的半山间,有一段青砖垒起的城墙,这就是老武昌城的城墙根。

  细看上去,一块块泛着青色光泽的砖被风雨打磨得残缺不平,历尽沧桑,砖面上凸起的字仍清晰可见,上面写着制作单位是“通城府”,用途是建武昌城墙。据了解,这些砖有明代的,也有清朝的。

  来源:汉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