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子穿裙子去上学,你敢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7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

想要去夏令营,去游乐园,还有的孩子想穿裙子上学,

面对这种请求,换做是你,会如何抉择呢?

——2021.7.14随笔


这几天,朋友圈被一则故事疯狂刷屏了,甚至昨天在坐公交车时,都有人在讨论这件事。

故事并不复杂,是一位爸爸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儿子穿裙子上学的经历。

—1—

儿子说:我想穿裙子上学


某一天,上幼儿园的儿子突然告诉爸爸妈妈,自己想穿裙子去上学。理由很简单,觉得裙子很好看,而且凉快。

面对孩子的请求,爸爸妈妈商量了一会儿,他们觉得只要孩子喜欢,就没什么不妥,便答应了孩子的请求。

不仅如此,他们还带着儿子去逛商场,给他买了一条漂亮的裙子。

当然,爸爸妈妈也告诉了儿子,穿裙子去幼儿园可能会有很多人用奇怪的眼光看他,甚至还会有人嘲笑他,但是儿子表示,无所谓呀~

做好一切准备之后,他就勇敢去上学了。

爸爸妈妈虽然有想到孩子穿裙子上学,在学校内可能会引起一定的非议与争论,却没想到来得如此之快。

这才刚送进学校不到10分钟,班主任就给男孩爸爸发了微信,表达了诧异。而爸爸却依旧选择让儿子穿着裙子在学校里度过这一天。

结果放学回到家后,儿子不出意外地哭了一场,说起了今天的感受:

“三秒难受,一秒高兴,再三秒难受,一秒高兴。”


这一天,儿子过得很不开心。

先是被同学嘲笑,又有几个很过分的男生过来掀他的裙子,和他们打了架,还先后遭遇了 体育 老师、班主任老师、道德与法制课老师的轮番批评,理由都是同一个:


“男孩就要有个男孩的样子,怎么能穿裙子?”


虽然爸爸妈妈不断地安慰儿子,他并没有错,但毫无疑问,穿裙子上学这件事给孩子心理上造成的影响,一时半会是难以抹去了。


—2—

男孩穿裙子到底对不对?


关于这件事,我先不发表我的看法,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看完后,大家或许会有一定的启发。


英国的乔治小王子曾经因为学芭蕾,遭到了美国节目主持人的嘲笑。她认为芭蕾是女孩子才能跳的,一个小男孩学这个,太惹人发笑了。

该视频播出后,遭到了大量网友的批评,认为这位主持人存在偏见。

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讨论,甚至发起了一个“Boys dance too(男孩也能跳舞)”的热门话题,无数的男性舞蹈家、喜欢舞蹈的普通男孩都站出来声援。

他们用行动告诉人们:“男孩也可以喜欢跳舞,跳芭蕾, 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并且不被嘲笑的权利!这并没有错。”

第二个是一个小女孩的故事。

她得到了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旱冰鞋,喜欢到穿着它来上课了。

但是恰巧,她的第一节课是感统课,感统课是一定要脱鞋进教室的,这是制度。

可她不但不想脱鞋,还一定要穿着旱冰鞋进教室。其实她的小心思很好猜,无非就是想和一起上课的小朋友们显摆一下。

但是制度就是制度,她的老师拒绝她进教室,并且告诉她,如果想上课,就自己把鞋子脱掉进来,小女孩也是倔,就穿着旱冰鞋,站在门外看着里面上课的小朋友。

最后爸爸看到了,她知道自己女儿的倔脾气,也知道老师不可能妥协,他花了半个小时给女儿做工作,小女孩才乖乖把自己的旱冰鞋脱下来,进教室上课。


— 3 —

尊重孩子的想法并不是理由


大家看完上面两个小故事,大家是否有所收获了呢?

乔治小王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便自己的爱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可能不太符合常理,但这没有错,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

而小女孩的故事则告诉我们,想要展示自己的爱好没有错,但前提是必须要遵守学校所制定的规则,这与年龄、性别无关,没人会给你让步。

小孩子每天有各种奇思妙想很正常,小男孩觉得穿裙子又漂亮又凉快,想穿一穿,我觉得这爱好没什么问题,马云还穿过女装呢。

看到有网友将这件事上升到性别刻板印象、教育歧视之类,真的大可不必,男孩穿裙子没错,女孩剃平头也没错,都是很正常的事。

那么问题出在哪呢?因为他穿着裙子去的第一个地方,是学校。

在家里,父母可以包容孩子的一切想法与做法,但在学校里,却没人会这么做。虽然学校没有明文规定,说男孩不能穿裙子上学,但当小男孩穿着裙子去到学校后,对于老师、同学们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

同学们看到小男孩穿裙子上学,自然会感到奇怪,一些调皮的学生还会对小男孩进行嘲笑、挑衅,甚至是羞辱。而老师面对的是全班几十个孩子,又要拿出精力去备课、教学,很难对孩子关怀到无微不至。

这位爸爸也说了,已经预料到孩子会在学校中遭受非议,但没有去阻止。是因为孩子嘴上说不在意吗?但孩子回家后还是哭了。给孩子自由、尊重孩子的想法并不能成为理由,因为这件事明明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所以我觉得,问题还是出在家长身上。我们当然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但有个前提,一定要在我们能够控制的场景中。

比如,晚上买了裙子,然后周末带孩子去公园玩的时候,再让孩子穿裙子,到时候孩子无论遭遇什么,完全理解孩子的我们是可以随时提供帮助的。而不是让孩子在学校中孤立无援,一个人去承担铺天盖地的嘲笑、指责。

当孩子想要做一件可能会遭受非议、面对很大困难的尝试时,第一次实施的场所,一定要是我们能够顾及到的地方。

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监护人,更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保护伞,要在孩子“挑战” 社会 的时候,帮孩子把握好尺度。

就算这份爱好、挑战不被其他人所支持,咱们也是孩子的底气。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