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的历史文化

如题所述

张姓

基本来源

张姓的来源,可以推溯到远古传说时代。

根据中国科学院提供的资料,汇编的《河南·大姓的故乡》地图显示:当前使用频率最高的100个大姓中,有73个源于河南。

其中张姓、姚姓源于濮阳。

根据1、 史实依据。

2、文物遗址。

3、族谱记载。

4 依据当代研究成果.。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又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由上这两条史料的记载可看出,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

这一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张姓,因挥住在尹城国的青阳,亦即清阳,清阳在清河以南而得名(今河北清河县东),是为河北张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

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

其中,以迁居韩国的张氏影响较大,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

韩国始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后南迁宜阳(今河南宜阳县韩城),又迁阳翟(今河南禹州),最后迁至郑 (今河南新郑)。

赵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迁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最 后又迁邯郸(今属河北)。

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市)。

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世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后成为 大姓。

另有韩、姬等姓人士和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奴、契丹等一些少数民族分支改姓张姓。

据公安部统计人口“张”这个姓氏排在全国第三位,有875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

张氏祖庭

华夏张氏祖庭,坐落在张氏发源地的河北清河县,此处每年召开世界张氏肯亲大会,来自海内外的30多个国家的张氏子孙参加了2009年第四届世界张氏肯亲大会。

清河县张氏园区建设了一殿两园。

“一殿”,即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大殿(华夏张氏祖庭),总体规划构思源于原始的“明堂”意象,演绎上古祭祖建筑的“品”字形古风,规划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约90亩,加上外围紧密区绿化、广场、甬道等共计300

华夏张氏祖庭亩。

“两园”,即张氏文化生态园和世界张氏工业园。

张氏文化生态园,环绕挥公大殿周围,以现有1000多亩森林公园为基础,以“弓形”湖水和“生态”之林为总体框架,辐射周边近5000亩区域建设集生态、旅游、文化、休闲为一体的高品位文化生态园林。

世界张氏工业园,包括如今省级开发区羊绒园区西扩部分和张氏生态园在内,概念规划约30平方公里,计划整体招商,成片开发,最终打造成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张氏志士能人集聚创业的国际国内知名园区。

郡望堂号

郡望

魏晋以后区别居于不同地域之同姓者为“郡望”。

清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省清河县东南)。

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省)。

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

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敦煌郡:汉武帝从酒泉郡分置,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治河西走廊西端。

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 *** 自治区固原)。

东晋移至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北)。

这支张氏为西汉赵王张耳之后。

襄阳郡:汉始置襄阳县,东汉末始置襄阳郡。

治所在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

其后襄阳历为郡、州、道、府之治所。

此支张氏始祖为张安之。

洛阳郡:秦始终置县,东魏置郡。

汉、魏时治所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隋、唐代移治汉城西十八里。

河东郡:秦时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治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 、夏县一带。

始兴郡:三国吴由桂阳郡分置,治所在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南)。

治辖相当于今广东省连江、曲江、韶关一带。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为冯翊郡。

治所在临晋(今陕西省大荔)。

吴 郡:东汉末年分会稽郡置。

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治辖今江苏省长江以南一带。

平原郡:西汉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县西南)。

治辖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河间郡:原为战国时赵地。

汉高帝置郡。

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东南)。

治辖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间县一带。

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汉高帝置郡。

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

治辖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区。

魏 郡:汉高帝初置。

相当于今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

治所在邺县(今河北省临漳西南)。

蜀 郡:战国时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省)。

治辖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

武威郡:西汉置。

相当于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地区。

治所在武威(今甘肃省民勤县东北)。

犍为郡:西汉建元六年置。

属益州,在今四川省宜宾县西南。

治所在敝邑县(今贵州省遵义市西)。

沛 郡:汉高帝将泗水郡改为沛郡,东汉时改为沛国。

治所在相县(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

梁 郡:汉高帝置梁国,南朝宋改为梁郡。

相当于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

治所在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南)。

汲 郡:西晋泰始二年置,不久即废。

治所在汲县(今河南省汲县西南)。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

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北岸武陟县一带。

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

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

治所在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上谷郡:战国燕设置,秦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省怀来东南)。

堂号

1、清河堂:张姓得姓始祖张挥,字玉爵,号天禄,为黄帝之子或孙,“观弧制矢,赐姓张氏”,或“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或“性长弓矢,善张纲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

挥居于尹城国之清阳,清阳者,清河之南也,汉属清河郡、清河国。

后世张氏谱书有以尹城为郡望者,然多以清河为郡望,谱书常标以“清河堂”字样,以示永记先祖之地。

清河为极古老之河,战国时为齐、赵两国之界。

《水经注》载其源在河南北部,流至今河北威县以下始称清河。

东北流经清河县故城北、景县南,至东光西,略循今卫河、海河入海。

隋以后东光以下被导浚为永济渠(京杭大运河之一部),东北以上则渐废。

今清河县已无清河。

2、报本堂:广东省普宁市泥沟乡,是粤东地区一古老村落,置寨至今七百余春秋。

乡中有多姓集聚,现以张姓人口最为繁茂。

泥沟乡张氏先祖,张翠峰公,原居于福建道兴化府(莆田县)大菜园村,因避战乱,于元世祖至元22年(1285年),同携兄弟七人及妹翠娥来到潮州府,另创基业。

以张翠峰公为第一世,自以第四世为开始,辈序诗为:

继子乙大衍天清,腾光上国鸣珂声。

伯仲怡和咸济美,夔龙勋业动虞延。

张氏宗祠 张氏宗祠俗称老祠,位于老寨南门侧,建于明嘉靖庚辰年(1520年),距年近五百年,坐北朝南,格局严紧,材料简朴,讲求坚固。

雍正三年(1725年)张祖之玄孙御前特等侍卫张灿恭立匾额“报本堂”。

张氏宗祠设置龛几,奉祀翠峰公祖考妣及二世祖凤梧、凤雏、凤居之公考妣神位。

3、百忍堂:系唐高宗泰山封禅(665年)经濮阳过寿张(今濮阳市台前县)时,登门拜访张公艺(张良26代孙,生于577至676年,时八十八岁,前李世民在公艺门前小河马失前蹄遇难,公艺救至家中疗伤,世民未告真情。

贞观九年(635)世民亲书“义和广堂”金匾,差人送给公艺。

)。

据《资治通鉴》载:“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齐、隋、唐皆旌表其门,上过寿张,幸其宅,部所以能 共居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

(其内容为: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上善之,赐以缣帛。

”唐高宗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旌表。

封公艺为醉乡侯,长子希达为司仪大夫,(寿张县志载)。

故张旭题诗曰:“张公书百忍,唐朝著勋名。

天 子躬亲问,旌表悬门庭。

洪都是故郡,清河脉长存。

儿孙须当记,族远诗为凭。

”尔后族人便以“百忍”为族徽。

此外,张姓的主要堂号还有:“金鉴堂”、”、“正始堂”、“孝友堂”、“亲睦堂”、“冠英堂”、“燕贻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谊堂”、“源流堂”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10-07
泥沟张氏肇基年代考略
盛世修志,族旺续谱。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进入廿一世纪以来,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潮汕地区,增续族谱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弘扬,既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时代新农村建设所取得辉煌成果的坚强信心,也体现了家族繁衍,振兴家国的美好愿望。
张氏翠峰祖作为普邑之望族,历代以来均重视族谱资料的修缮,只可惜在时代更替和社会动荡中,大部分的原始资料散佚无踪,以致关键的时间和人物关键节点缺乏详实的一手资料,在重修乡志族谱之时,考证相当困难,错漏之处在所难免。
现就翠峰公肇基泥沟的年代范围提出几点意见,抛砖引玉,谨供族内各裔孙贤达参考,争表高见,正本清源,以慰祖怀。
一、“元朝至元”说之来由
近年出版的《弥高乡志》考证出翠峰公肇基泥沟的时间为元朝至元22年(1285年),至今有700余年的历史。“元至正”之说的直接证据来自于钱阳老表亲的族谱记载,因一直有传翠峰公之妹(我们称之为老祖姑)嫁与钱坑南山公,且南山公生卒年明确可考(生于1269年)。当时之编者在毫无依据的情况下认为老祖姑于十八岁出阁,又再次毫无依据的认为翠峰公年长老祖姑7岁,最后又毫无依据的认定翠峰公于25岁至泥沟创祖,数次折算之下,则推断出翠峰公来到泥沟创祖开基的“准确”时间为元朝至元22年(1285)。以上就是翠峰公肇基泥沟“元朝至元”说的准确来源,此未曾出现于泥沟张氏历来族谱资料的只言片语之中。
二、“元朝至元”之说是否确切
这明显是不确切的。首先,我们缺乏一级证据,也就来自于老族谱或者旧时方志所明确记载的时间,在此之外,其他都只能视为二级或以下的证据,在参考之时,需审慎取舍;其次,“元至正”理论的基本立足点为传说中翠峰公姻亲的创祖时间,这勉强可以视之为二级证据,但该证据必须立足于翠峰公胞妹,亦即老祖姑的真实存在性,对于此,我们后辈切不可擅加质疑,但亦不可足信,留待众裔孙们深入探讨,笔者窃认为此二级证据尚不足以单独支撑翠峰祖公的肇基年份矣;最后,让我们回归到自己的一级证据,我们的老族谱明确记载翠峰公娶溪南进上周氏,亦即我们的翠峰祖嫲,而溪南周氏老表亲的肇基年份至今均有明确记载,此为更有力的二级证据,因为这基于我们明确存在的一世祖嫲,在我们缺乏一级证据的局限条件下,从翠峰公本人配偶的信息来追寻历史的真相,这无疑是更加直接和准确的。
三、翠峰祖嫲年代略考
广东普宁溪南周氏始祖南益公,原籍福建漳州漳浦牛母村鹅公山娘仔寨,元至顺元年(1330)出生于长乐县,即今五华水寨,配东源陈氏。元末明初,始祖陈氏妈偕三子凤、麒、麟迁来潮州府潮阳县黄坑都一带定居,即今普宁溪南。自周氏定居溪南距今近七百年,传下有27世。溪南周氏二世三房麟祖,初创进上寨,后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继创崩溪即今溪南大寨。从以上族谱资料可以看出,进上寨的创始时间大约为明朝初期,换句话说,我们出生于溪南进上寨的一世祖嫲最早出生于明朝初期。明朝洪武元年,即1368年,而“元朝至元”说称翠峰公于1285年肇基泥沟,这中间的时间跨度达到了惊人的73年!如果说翠峰公与一世祖嫲的年龄差至少达到73年,这明显是不符合历史和自然规律的。众裔孙需怀有诚以待实、慎终追远的态度来看待“元朝至元”说所留给我们这个难以解释的时间差问题。
四、代数繁衍的大数据
我们再来将眼光投到周边的族群,特别那些明确记了载肇基年份的大型宗族,他们的代数繁衍资料无不严格遵循着自然的规律。跟泥沟张氏一样,这些大型宗族具有庞大的人口基数,现今人口均以数以万计,首先在地理位置上相近,其次是具有几近相同的文化和经济背景,在大数据方面具有比较大的借鉴价值。泥沟张氏至今繁衍24代,钱阳林氏至今为32代,溪南周氏至今为27代。而据考证以及溪南老表亲提供的资料,我们的一世祖嫲周氏为周氏二世三房麟公之女或孙,即溪南周氏的第三或第四世对应我们的一世,简单折算可知,泥沟张氏与溪南周氏的代数繁衍大数据高度重合,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溪南周氏所提供的二级数据更加具有可采信度。溪南周氏一世祖生于1330年,传今691年而有27世,则2021-1330=691年,691/(27-1)=26.57年传一代人。这种换算关系并不是孤例,我们把这个数据放到其他宗族身上也高度吻合,显然,这并不是一种无端的猜测。
泥沟许氏二世祖妈偕子许顺德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从潮阳迁来泥沟定居,按《许氏族谱》所记,许氏三世顺德公生于1415年,传到今天,则许氏有25世。按顺德公生于1415年,为泥沟一世推算,则其传今有600余年而23代人。泥沟许氏三世祖生于1415年传下25世,除去一世二世,2021-1415=606年,606/(23-1)=27.54传一代人。
天顺元年(1457),郑氏一世德轩公与父兄自福建永定迁长乐再移泥沟创潭墘寨,传至五世养淳公,生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及长,娶系张氏六世毓章公之女,即张氏七世祖姑。做比对,则郑氏五世与张氏七世为同一代,即张郑相差两代人。郑氏德轩公同来泥沟创居及后又迁去高埔另创村的兄弟郑氏德兴公,按《郑氏德兴公族谱》所记,郑氏传今有21世,则与泥沟张氏传代数据又吻合相符。大长陇陈氏一世祖生于1336年,传今685年而有26世,则2021-1336=685年,685/(26-1)=27.4年传一代人。
如果该大数据成立,让我们来反推我们泥沟张氏翠峰公的出生年份。24代×27岁/代=648年,那么翠峰公的出生年份为2021-648=1373年,即洪武六年,而之前曾有旧资料显示翠峰公于明朝永乐元年(1403)肇基泥沟,相互印证之下,此推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笔者从唯物历史观的角度,基于不同信度的二级数据,再从代数繁衍的大数据等方面进行推断,翠峰祖公肇基泥沟的年份大约为明朝洪武到永乐年间。吾泱泱望族,在此问题上切不可人云亦云,当立足本身,细心求证,方不负吾先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丰功伟业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