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带我走?我想忘记过去

谁能带我走?我想忘记过 我不知道怎么搞的想忘记过去,想去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 生活,我是个高中二年级的男生,求求谁能帮帮我啊?带我去个没人认识我的地方。简单的活着,也好啊!很郁闷啊

逃避不是办法,下面是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对照一下你最有可能哪几种。
心理防御机制,一般来说是在人们遇到困难时,所采取的一种能够回避面临的困难,解除烦恼,保护心理安宁的方法。换句话说,由于运用了精神防御机制,才免除或减轻了心理痛苦。但运用过份,就是病态了。
心理防御机制本身越原始,其效果越差;离意识的逻辑方法越远,则越近似于变态心理。
然而这种对付心理上困难的作法,本人大多不能清楚地意识到,需要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来揭露它。
尽管每一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精神防御机制,但这种运用是继发的,是个人在其生活经因中学会的。因此人们所掌握的精神防御机制的方式又往往做为该人人格的一部分而表现出来。精神防御机制的种类很多,下面就较有定论的部分做一介绍。
1.压抑:就是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情感和行动在不知不觉中抑制到潜意识里去的作用。是精神防御机制最根本的方式。例如,一位中年妇女的独生女于十八岁时死于车祸,事情发生在十月份。当时她非常痛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把这不堪忍受的情绪抑制、存放到潜意识中去,“遗忘”了。这些潜意识中的情绪不知不觉地影响她的情绪,果然她每年十月份均会出现自发抑郁情绪,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药物治疗也无效。
2.否定:把引起精神痛苦的事实予以否定,以减少心灵上的痛苦。例如,小孩打破东西闯了祸,往往用手把眼睛蒙起来;癌症病人否认自己患了癌症;妻子不相信丈夫突然意外死亡;......
3.退化:当人们感到严重挫折时,放弃的成人方式不用,而退到困难较少、阻力弱弱、较安全的境地-儿童时期,无意中恢复儿童期对别人的依赖,而不积极求治自己的疾病,害怕再负成人的责任。
4.幻想:指一个人遇到现实困难时,因为无力实际处理这些问题,就利用幻想的方法,任意想象应如何处理心理上的困难,以达到内心的满足。例如,“灰姑娘”型幻想,即一位在现实社会里倍受欺凌的少女,坚信她有一天可以遇到诸如英俊王子式的人物,帮助她脱离困境。
5.转移:指对某一对象之情感,因某种原因(发生危险或不合社会习惯)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时,而转移到其它较安全或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例如,一个售货员或一个服务员因家中一大堆烦恼问题既无法解决又不能向孩子或老人发泄,只好迁怒于顾客,服务态度极差。
6.合理化: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给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虽然这理由常常是不正确的,在第三者看来是不客观或不合逻辑的,但本人却强调这些理由去说服自己,即用一种能为自己所接受的理由来替代真实的理由,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例如,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
7.投射:一般是指将自己所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投射”到别人身上或外部世界去,而断言别人是这样的现象。例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属于这种作用。
8.摄入:或称内向投射,与投射作用相反。指广泛地、毫无选择地吸收外界的事物,而将它们变为自己内在的东西。如常言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于摄入作用,有时候人们爱和恨的对象被象征地变成了自我的组成部分。如当人们失去他们所喜爱的人时,常会 模仿他们所失去人的特点,使这些人的举动或喜好在自己身上出现,以慰藉内心因丧失所爱而产生的痛苦。相反,对外界社会和他人的不满,在极端情况下变成恨自己因而自杀。
9.反向:又称 “矫枉过正”现象,为处理一些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及冲动所采用的方法。这是由于人的许多原始的行动欲望,是自己和社会规范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常被压抑而潜伏到潜意识中去,不为自己所察。但它们仍有极大的的动力,随时在伺机蠢动。人们为了害怕它们可能会突然冒出来,不得不加以特别防范。例如,有很强烈的吃手动机的小孩,见到妈妈马上把双手背在身后,声明“妈妈我没有吃手”。有的人对伺机报复的对象内心憎恨,而表面却非常温和,过分热情。可见如果人的某些行为过份的话,表明他潜意识中可能有刚好相反的欲望。
10.补偿:即一个人因生理上或心理上有缺陷,而感到不适时,企图用种种方法来弥补这些缺陷,以减轻不适感。例如,盲人的触觉、听觉敏锐。又如,一个一向淘气的十岁男孩,由于突然同时失去了母亲和妹妹,他的父亲就把全部爱和希望给予了他,使他感到自己应该懂事了,不能再淘气了,于是一下变为好学生。但是过份的补偿则可导致心理变态。
11.仿同:把一个他所钦佩或崇拜的人的特点当作是自己的特点,用以掩护自己的短处。仿同有两种,一种近似模仿。例如,在不知不觉中,男孩模仿父亲,女孩模仿母亲。另一种是利用别人的长处,满足自己的愿望、欲望。例如,一个不漂亮的女孩子喜欢和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作朋友,她可以国为别人夸奖她的女友而感到自豪。
12.隔离:把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的不愉快。最常被隔离的,乃是整个事情中与事实相关的感觉部分。如老人常不说死而说“归天” “长眠”等。在心理治疗中,医生注意发现病人使用隔离作用的现象,可帮助找到病人的重大心理问题。因为病人在潜意识中所要掩饰的,正是心理治疗可能针对的问题。
13.抵消:是指以象征的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事情,以补救心理上的不适与不安。例如,按我国习惯,过阴历年时不要打破东西。万一小孩打破了碗,老人则赶快说“岁岁平安”。
14.升华:人原有的行动或欲望,如果直接表现出来,可能会受到处罚或产生不良后果,从而不能直接表现出来。如果能将这些行动或欲望导向比较崇高的方向,使其具有建设性,有利于社会和本人,这便是升华作用。例如,一位具有强烈嫉妒心的人,理智又不允许他表现出嫉妒别人的成就,于是他发奋学习,成绩超过别人。这对于社会和他本人均有积极意义。
15.幽默:也是一种积极的精神防御机制的形式,是较高级的适应方法之一。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时,常可以幽默来化解困境,维持自己的心理平稳。例如,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不幸有位脾气暴躁的夫人。有一次,当他在跟一群学生谈论学术问题时,听到叫骂声,随着他夫人担一桶水来,往他身上一泼,弄得人全身都湿透了,在场的人都很尴尬。可是苏格拉底只是一笑,说:“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下雨。”本来很难为情的场合,经此幽默,也就事情化解了。
在了解了这些精神防御机制以后,每一个人都可以试着侦察一下自己时时无意中运用的精神防御机制是哪几种,如果它们本身比较原始,或过份地被适用了,就有意地改变一下,以求身心健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02
你有什么解不开的压力导致你这样呢?

我想告诉你,不管你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都要勇敢面对。再说了,只要你没有犯法,那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一定是有特别不开心的事情缠绕着你。但是我想说,我们的生活就是这么坎坎坷坷的,谁都会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情,甚至是痛苦,或是无法承受的痛苦。

既然我们生活在矛盾之中,所以不管我们发生了什么,都要笑对人生。虽然说着轻松,但是做起来却是很难。

我想,不管你走到什么地方,记忆是抹不去的。何不正确面对一切。让自己真正快乐起来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5-02
高二时我和你一样,找到了知己,而后因为喜欢同一个女子而不欢而散。于是我开始读《瓦尔登湖》,如饥似渴,沉溺在19世纪温煦的阳光中,也就渐渐忘了痛感。很多时候我想简单的活着,然而,真正的简单并非强求生命的给予,高二,面对高考的压力,其实,高考很现实。但我不希望你这么早就现实。如果烦恼挥之不去,何不试着把玩这份烦恼,这份孤独。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会很幸福的去回忆,人生中的波澜。希望对你有用。
第3个回答  2010-05-02
虽然不知道你有什么让你烦恼的原因。
又或者只是简单的向往远方。
如果你不能重心里面战胜让你烦恼的事,即便跑到天涯海角,你依旧是你-
那又何必要去远方呢?
年轻,谁都想去远方- 年轻,应该去远方。
高中,看样子你既不算是好学生,也没堕落到可以忽略身边的人。
我高中的时候,可以说已经可以忽略任何人对我的看法了.
烦心的事谁都会有,为什么不试着解决,而是在这还不是你该离开的战场“逃向”远方呢?
你终究会长大,终究有飞向远方的一天。
而不是在迷茫的时候,简单的选择逃离-
当然,要是这么说几句你就能明白的话,那也太假了。
没事的时候,带上你的MP4,听听歌,散散步,看看书-当然也不反对谈谈情,恋恋爱。 既然生活可以更好,为什么不呢?
第4个回答  2010-05-02
中学时代其实就是人生的一个转折期,易冲动,易莽撞,易意气用事,这是个正常的现象,不但是生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转变,就像楼上所言,无论你从哪个年龄去看待10年前的你,你都会觉得幽默,高兴,因为人生本就由许多喜怒哀乐组成,困难只是人生生涯中的一幕,望楼主以乐观对待生活,不论忧愁或怀念;以自信自强为动力,你的人生将会五彩缤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