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景区的象鼻山名称由来及传说

如题所述

传说,七位仙女相伴下凡赏世间美景,最小的那位仙女看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常常遇到水患的困扰,民不聊生,心生怜悯,便私自与玉帝的坐骑天象一起到凡间帮助人们疏通河道,不久后被玉帝知道,便命天将把仙女带回天庭。

而把天象化为石山,并用宝剑将其镇住,令天象永不得返回天界。一日,普贤菩萨云游此地,见一头天象被宝剑镇于此处,普贤菩萨被天象的行为所感动,心生慈悲,便用法力拔去了象身上的宝剑。

但天象毕竟触犯天规私下凡间,菩萨只好用自己的宝瓶置于象背将其镇在原地;后来,宝瓶变成了象鼻山上的普贤宝塔。不知过了过久,普贤菩萨骑白象重地,再次见到天象,便想度化天象,但见天象已经化身上为山,即使度化也已不能飞天;

正在菩萨欲返天界之时,却发现江边不见一人一畜,得知是因天象疏通了河道扰动了江水,使得江水污浊人畜无法饮用;菩萨仔细查看后,发现原来江底无石,致使江水中的泥土不能沉淀下来,菩萨便将自己的坐骑白象化身为一枚金光闪闪的“石足”落入漓江之中。

江底顿时幻化出无数的闪闪江石,漓江的水也瞬时变得清澈见底,从此人们便沿江安居繁衍下来;后又传说,此石为普贤菩萨的右足,脚踩金莲来造福人间。人们后来感动天象为人间所做得一切,便将其命名为“象山”,即象鼻山;人们也时时感恩菩萨的慈悲,为纪念白象

 的自我牺牲精神故称漓江中的石头为“清水石”;桂林人对象鼻山和漓江石都有着天生的热爱,及真挚的情感寄托,赏石藏石文化、山水文化都早已经融入了桂林人的日常文化生活中,不管是在家中、庭院、案堂、以及身上,你都能见到人们收藏的各式宝石;

人们之间盛传着一句话:“山中有石则奇,水中有石则清,家中有石则安,园中有石则幽,堂中有石则雅,身上有石则贵”;人们都相信“清水石”的灵性能辟邪、镇宅、助财、转运。


扩展资料:

截至2019年10月8日,象鼻山上现存石刻六十余件,其中宋代的有23件,元代的有1件,明代的有12件,清代的有14件,民国的有2件。此外还有12件是难以辩别年代及姓氏署款,这些石刻中既有题诗、填词、题榜、铭文,又有传记、营缮纪事、跋刻名人作品,种类丰富。

六十余件不同年代的石刻,每一件石刻的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记录着象鼻山及桂林的历史,这远比导游讲的那些神话传说有意义得多。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每天来到象鼻山旅游的游客,却少有人关注这些石刻,更不会去了解石刻背后的文化,那怕就坐在边上,一幅扑克也比悬崖上的石刻有吸引力。

这些石刻中很多都有不同程度的风化,有的甚至都已经无法辩别,其中比较著名的石刻有宋乾道二年张孝祥的《朝阳亭记》和《朝阳亭诗》,以及乾道九年,时任广西经略安抚使的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

在象鼻山的象鼻(也就是水月洞)之中也有不少石刻,包括宋代张维、张自明、曾宏正等人的诗词都属佳作。

宋庆元三年杜思恭刻有《陆游诗札》, 绍定四年张茂良刻有《赵公德政碑》, 而张釜的《范藻等五人水月洞题名》、陈畴的《水月洞题记》、卓樗的《赵繇夫等二十一人水月洞题名》皆属于非常有价值的书法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象鼻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30

“象鼻山”因其山形酷似一只站在漓江边伸长鼻子饱饮江水的大象而得名,而且在半山处正好有一个对穿的岩洞,叫“象眼岩”。

一、关于“象鼻山”的传说:

    传说玉皇大帝有一头坐骑大象,有一天玉帝带它下人间,待到要回去的时候 ,大象留恋桂林的美景,不愿回去,便到漓江喝水,玉帝很生气,拔出腰间的宝剑向大象刺去,大象化为石山,即象鼻山,宝剑的剑柄便成了象山上的普贤塔;

    传说很久以前桂林有一只大象,在 地上横行霸道,毁坏田地,使得民不聊生,玉帝知后,派人趁大象在漓江边喝水之时,用剑将大象杀死,后化为石山,剑变成了宝塔。

二、”象鼻山“简介:

象鼻山位于桂林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是桂林名山之一,主要景点有水月洞、象眼岩、普贤塔、宏峰寺及寺内的太平天国革命遗址陈列馆等,附近还有隋唐开元寺仅存的舍利塔,水月洞紧靠江边,漓水流贯其间,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饮水漓江,景致极佳,唐宋以来即为游览胜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5-30

象鼻山,简称“象山”,位于漓江与桃花江(旧称阳江)汇流处,因其山形酷似一只站在漓江边伸长鼻子饱饮江水的大象而得名,而且在半山处正好有一个对穿的岩洞,叫“象眼岩”。山呈东北走向,长约180米,宽约100米,相对高度50米,海拔约200米。
象鼻山因在漓江之滨,原名“漓山”。唐会昌年间(841—846年),唐代诗人、桂管观察使元晦以“漓山”之名与陕西临潼的“骊山”音同,为避其误会,又取风景宜人之意,更名“宜山”。后又将“宜山”写作“仪山”,因古文“宜”与“仪”通,音也一样。唐代莫休符在《桂林风土记》中说,漓山“一名沉水山,以其在水中,遂名之。”沉水山之名在历史上文人士大夫之中很少见,估计是民间的俗称。 明朝孔镛也曾在广东、山西、贵州等地任职。他有一首著名的《象鼻山》诗,对象鼻山作了生动的描绘:
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
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
人们常常把象鼻山作为桂林山水的代表,象鼻山已成为桂林城的象征与城徽。象鼻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在国内外盛名远扬,是游人到桂的必游之地。 关于这座象鼻山,在当地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相传,这象鼻山是天上的神象变化而成。它原是为天帝驮宝瓶的神象,给天帝当坐骑。有一年,神象随天帝外出征战,战况异常激烈,很多天兵天将都受了伤,神象也为了保护天帝而负伤累累。到最后,天帝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伤痕累累的神象在战斗中与天帝失散了,由于过度疲劳,病倒在了桂林。正当大象生命垂危的时候,一对名叫向公、向婆的桂林老人搭救了它。向公、向婆及附近善良的村民从漓江里的鲤鱼精那求来了它的胡须,制成充满精气的米粉,伴以清澈的漓江水来喂养宝象。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宝象慢慢恢复了健康。当时的桂林漓江,水中妖精经常兴风作浪,时有洪水暴发,弄得村民们的房子、农田被淹,苦不堪言。为了报答老人的救命之恩,神象多次下漓江,最终降服了一众水妖,平定了河面,又帮助农民们耕田劳作,疏通水道。在宝象的帮助下,桂林的老百姓都过上了幸福安定、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而神象也很喜欢跟桂林百姓在一起的日子,而决定不再返回天庭。
天帝感恩于神象的保护,一直在派遣各路仙人四处寻找神象的踪迹。一支天兵天将来到桂林发现了正在为农民们耕田劳作的神象,欣喜的同时也感到非常的惊讶。一个天将首领问:“神象,你常侍天帝左右,又保护天帝劳苦功高,为何还要在此帮当地百姓耕田治水,而不返回天庭接受封赏,过些轻松的日子呢?”神象回道:“我虽然是天庭的神象,但是同样也受恩于桂林的老百姓,是他们救了我,为我求来了恢复精气的食物,为我疗伤,让我得以康复。他们需要我,有我的守护,水妖们才不敢作乱,他们才能生活得更好。我对天帝已鞠躬尽瘁,现在天庭的战斗已经胜利结束了,天帝也已不再需要我来守护他了。你们回去吧。就说我神象此生决定待在桂林守护桂林的山水,跟百姓们在一起。”天兵天将见神象留意已决,也就都回去天庭向天帝报信去了。 天帝听说神象要留在桂林,感叹不舍之余,也感恩于神象对他的保护之功。于是天帝命普贤菩萨去往桂林,将天帝手中其中一个最厉害的法器九转镇妖塔赐予了神象,可镇一切邪魔妖道。而神象自此以后,也再也没有离开桂林,一直跟向公、向婆及桂林百姓生活在一起,为他们耕田治水,快活的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久而久之,神象化成了一座雄伟的象鼻山。远远望去,象鼻、象身处处分明。山上那座瓶形小塔,据说就是天帝赐予的九转镇妖塔。其实,这座古塔是明代建造的喇嘛型实心砖塔,因塔身正北面嵌有一幅青石线刻的南无普贤菩萨像,所以叫“普贤塔”,也叫“宝瓶塔”,有镇水,保平安的意思。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象山景区成立于1986年,是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2003年被列为“世界旅游组织推荐游览景区”, 2007年与法国艾特大市象鼻山景区结为友好景区,是一个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于一体的多元化国际精品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象鼻山、水月洞、象眼岩、普贤塔、三花酒窑、爱情岛、云峰寺太平天国革命遗址陈列馆等。
  象鼻山,简称“象山”,位于漓江与桃花江(旧称阳江)汇流处,因其山形酷似一只站在漓江边伸长鼻子饱饮江水的大象而得名,而且在半山处正好有一个对穿的岩洞,叫“象眼岩”。山呈东北走向,长约180米,宽约100米,相对高度50米,海拔约200米。
  象鼻山因在漓江之滨,原名“漓山”。唐会昌年间(841—846年),唐代诗人、桂管观察使元晦以“漓山”之名与陕西临潼的“骊山”音同,为避其误会,又取风景宜人之意,更名“宜山”。后又将“宜山”写作“仪山”,因古文“宜”与“仪”通,音也一样。唐代莫休符在《桂林风土记》中说,漓山“一名沉水山,以其在水中,遂名之。”沉水山之名在历史上文人士大夫之中很少见,估计是民间的俗称。 明朝孔镛也曾在广东、山西、贵州等地任职。他有一首著名的《象鼻山》诗,对象鼻山作了生动的描绘:
  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
  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
  人们常常把象鼻山作为桂林山水的代表,象鼻山已成为桂林城的象征与城徽。象鼻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在国内外盛名远扬,是游人到桂的必游之地。 关于这座象鼻山,在当地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相传,这象鼻山是天上的神象变化而成。它原是为天帝驮宝瓶的神象,给天帝当坐骑。有一年,神象随天帝外出征战,战况异常激烈,很多天兵天将都受了伤,神象也为了保护天帝而负伤累累。到最后,天帝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伤痕累累的神象在战斗中与天帝失散了,由于过度疲劳,病倒在了桂林。正当大象生命垂危的时候,一对名叫向公、向婆的桂林老人搭救了它。向公、向婆及附近善良的村民从漓江里的鲤鱼精那求来了它的胡须,制成充满精气的米粉,伴以清澈的漓江水来喂养宝象。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宝象慢慢恢复了健康。当时的桂林漓江,水中妖精经常兴风作浪,时有洪水暴发,弄得村民们的房子、农田被淹,苦不堪言。为了报答老人的救命之恩,神象多次下漓江,最终降服了一众水妖,平定了河面,又帮助农民们耕田劳作,疏通水道。在宝象的帮助下,桂林的老百姓都过上了幸福安定、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而神象也很喜欢跟桂林百姓在一起的日子,而决定不再返回天庭。
  天帝感恩于神象的保护,一直在派遣各路仙人四处寻找神象的踪迹。一支天兵天将来到桂林发现了正在为农民们耕田劳作的神象,欣喜的同时也感到非常的惊讶。一个天将首领问:“神象,你常侍天帝左右,又保护天帝劳苦功高,为何还要在此帮当地百姓耕田治水,而不返回天庭接受封赏,过些轻松的日子呢?”神象回道:“我虽然是天庭的神象,但是同样也受恩于桂林的老百姓,是他们救了我,为我求来了恢复精气的食物,为我疗伤,让我得以康复。他们需要我,有我的守护,水妖们才不敢作乱,他们才能生活得更好。我对天帝已鞠躬尽瘁,现在天庭的战斗已经胜利结束了,天帝也已不再需要我来守护他了。你们回去吧。就说我神象此生决定待在桂林守护桂林的山水,跟百姓们在一起。”天兵天将见神象留意已决,也就都回去天庭向天帝报信去了。 天帝听说神象要留在桂林,感叹不舍之余,也感恩于神象对他的保护之功。于是天帝命普贤菩萨去往桂林,将天帝手中其中一个最厉害的法器九转镇妖塔赐予了神象,可镇一切邪魔妖道。而神象自此以后,也再也没有离开桂林,一直跟向公、向婆及桂林百姓生活在一起,为他们耕田治水,快活的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久而久之,神象化成了一座雄伟的象鼻山。远远望去,象鼻、象身处处分明。山上那座瓶形小塔,据说就是天帝赐予的九转镇妖塔。其实,这座古塔是明代建造的喇嘛型实心砖塔,因塔身正北面嵌有一幅青石线刻的南无普贤菩萨像,所以叫“普贤塔”,也叫“宝瓶塔”,有镇水,保平安的意思。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6-05-30
象山景区成立于1986年,是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2003年被列为“世界旅游组织推荐游览景区”, 2007年与法国艾特大市象鼻山景区结为友好景区,是一个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于一体的多元化国际精品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象鼻山、水月洞、象眼岩、普贤塔、三花酒窑、爱情岛、云峰寺太平天国革命遗址陈列馆等。
象山景区内的主体景观象鼻山因酷似一头大象而得名,象鼻山位于桂林市漓江与桃花江的汇流处,因其独特的山形和悠久的历史于1995年被评为桂林市城徽标志。
2014年央视马年春晚,匈牙利的Attraction舞团在创意舞蹈《符号中国》里将象鼻山做为桂林山水的代表在春晚舞台上展示出来,这是第一次由外国演艺团体利用特殊舞蹈形式进行表现。2013年9月象山景区获得央视新闻频道网络评选的“中国最美赏月地”称号;2014年9月象山景区再次获得央视新闻频道网络评选的“中国最美赏月地”称号,并在9月8日中秋当晚,央视现场直播;
因此,象鼻山不仅是桂林的城徽、山水的代表,更成为了中国山水中人与自然合谐的标志符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