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教材编写

如题所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是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
充分发挥师范大学的作用和优势,发挥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术研究力量,杷师范大学与基础教育、高校学术研究与中小学教学实践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提高我国教材编写的科学化水平,为我国提供一套现代化的小学语文教材,为提高全民族的语文素质作贡献,是编写本套教科书的一个基本目的。编写之前,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组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为本套实验教科书的编写做了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有: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舒华老师的《小学语文教材等级字表的研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伍新春老师的《小学低年级儿童阅读兴趣研究》、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张大成老师的《汉语拼音教学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王泉根老师的《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工作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实验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持。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总结以往语文教科书编写的经验、教训,通过基础研究和对以往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的研究,本套实验教科书的编写力图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让学生喜欢语文;二是学习语文的方法问题,让学生会学语文;三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又是学习现代文化知识的过程,还是启迪心灵、陶冶情操的过程。“兴趣先导,学会学习,整体推进,文化积累”是本套实验教科书总的指导思想。
“兴趣先导”指的是改变教材内容繁、难、多、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拉近教材和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设计了丁丁和冬冬两个儿童形象,这两个儿童形象贯穿全书,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学会学习”指的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各种恰当的态度、习惯、策略和方法,逐步学会独立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整体推进”指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积累”指的是让学生在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获得语文能力的同时,继承发展中华文化,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营养。
依据指导纲要和课程标准的精神,参照基础研究成果,本套教科书在选编课文时主要考虑了三个方面的需要。一是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在符合学生各年龄段心理特点和认、读、写要求的同时,加强课文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的联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文要符合时代精神,要体现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特别是要体现对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全球意识,以及对多元价值观的理解和尊重。三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重视选文的文化“含金量”,注重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为此,制定了五条编选课文的原则: 一年级
上册
已用于首批国家课程改革实验中,实验区教师、家长普遍认为,教科书中的课文较好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文质兼美与学习兴趣等各方面的关系。课文来源大致分为如下几类:(1)常学常新的传统篇目,如《小小的船》、《乌鸦喝水》、《人有两件宝》等;(2)选择最新当代儿童文学篇目,作适当修改,如《太阳》、《小鱼的梦》等;(3)引进港台和外国语文教材的优秀篇目,如《学写字》、《想飞的乌龟》、《马莎长大了》等;(4)根据教学需要自编课文,如《冬冬读课文》、《小母鸡种稻子》、《冬天是个魔术师》等,对这类课文,编写者集体字斟句酌,反复征求意见,反复修改;(5)优秀并适合儿童的古代诗歌,如《锄禾》等。从体裁来看,本册主体课文中,现代儿歌17首,童话6篇,浅近古诗4篇。与传统教科书相比,本册选编了更多的“新”篇目,目的是希望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语文。
下册
共16个单元,包括主体课文33篇,“语文天地”中的供学生阅读和背诵的现代诗文12篇,古诗文8篇。主体课文中,童谣、诗歌11篇,抒情、写景散文5篇,故事、童话17篇。所选编主体课文中,“传统篇目”11篇,“新”选编课文22篇,如《元宵节》、《水乡歌》、《春天的手》、《插秧》、《雨铃铛》、《好事情》等。
二年级
上册
共16个单元,包括主体课文27篇,“语文天地”中的供学生阅读和背诵的现代诗文10篇,古诗文6篇。主体课文中,童谣、诗歌9篇,抒情、写景散文5篇,故事、童话13篇。所选编主体课文中,“传统篇目”5篇,“新”选编课文22篇,如《火红的枫叶》、《祖国在我心间》、《比本领》、《特殊的考试》、《可爱的娃娃》、《贺年片》等。
本套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舒华《小学语文教材等级字表的研制》的研究成果和多年的课程改革实验经验,认为儿童阅读和习作所使用的汉字是不完全一致的,儿童认字与写字所遵循的认知规律也是不同的,从起始时间、字数、选字、指导方法、评价等通盘考虑,力图尽可能科学地安排识字、写字的教学序列。识字数量“上不封顶下保底”,一年级上册要求学生会写150个字,认读350个字,一年级下册要求学生会写230个字,认读430个字。 有:(1)借助汉字与图画的联系认识一些象形字和会意字;(2)随文识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3)拼音识字;(4)在生活中识字;(5)韵语识字,通过儿童喜欢的现代儿歌识字。简化汉字笔画名称,取消“横折折弯”、“横折提”等笔画的教学,直接称之为“走之儿”、“言字旁儿”。至于笔顺,遵照“严而不死”的原则,放宽要求。笔画和偏旁的名称在没有错误的原则下,尊重教师的习惯用法。本套教科书对拼音教学的内容和位置作了调整,把汉语拼音教学放在一年级上册第五至第八单元,改变丁以往教材第一册开始就学习拼音的安排,先让学生学习部分代表汉字文化的象形字和一些常用字。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解决了学生学习语文一开始就学拼音,感觉枯燥无味、困难大的问题;二是突出了汉语文字的特点,让学生初步感知汉字文化;三是解决了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问题。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后,这种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拼音教学之前的生字,“语文天地”也标注了拼音,目的是适应不同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调整拼音教学时间。在拼音教学中,适当安排阅读、背诵等内容,边学拼音边学汉字,力图拼音汉字相互促进。依据课程标准,本套教科书降低了拼音教学的要求,减少了难点。一年级下册采用主体课文不标注拼音,生字、“语文天地”中的阅读、背诵内容标注拼音的方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