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心火下降,又懂的师兄吗

如题所述

对治烦恼之因

既然烦恼之因是1.所依、2.所缘、3.猥杂、4.言教、5.串习、6.非理作意,那么防止烦恼生起,也要从这六个方面着手:
1.所依:指烦恼的随眠(或种子、习气)。帕绷喀大师说:“如果病根未除,只要饮食等事一不得法,便会旧病复发;同样的,因为有烦恼所依或习气的关系,只要一有机会,烦恼种子便可在我们心中生起烦恼。”而要从根本上去除心中的贪嗔痴等烦恼的种子,唯有修习戒定慧三学,观修四圣谛十六行相或空性。
2.所缘:指能让我们生起烦恼的对象。例如:看到喜欢的人或事物,便会不由自主地生起贪心;看到讨厌的人或事物,便会不由自主地生起嗔恨。因此,初学者寻求安宁的环境,对自己的修心而言非常重要。出家人的寺院大多位于山林或郊区,也是这个道理。
问:大乘佛教不是说出污泥而不染吗?为什么还要远离凡尘呢?
答:打个比方,冬泳有利于锻炼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世所共知。但是让一个两三岁的小孩去冬泳,或让一位本身就有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去冬泳,无异于戕害生命。同样的道理,对发心和修行都已经达到非常坚固的菩萨而言,非但不应该厌离尘世,反而不应该为了急于自己离苦得乐而置父母众生于不顾,甚至有“留惑润生”的说法。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明明不善于防护自心,却整天号称“出污泥而不染”“不著外相,唯修内心”,其实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实际上,即是大乘教典中,佛陀和历代祖师也反复告诫初学者要“乐住远离”。
3.猥杂:结交恶友,受其影响。恶行非常容易传染。古德说:下等人向上等人看齐,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也只能提升为中等人;可是上等人向下等人看齐,不费吹灰之力就会变得和他一样。对于初学者而言,类似于整天吃喝玩乐、放逸不止、不思进取的恶友,应当远离。
4.言教:阅读容易引发烦恼的书籍,听相关的教导。例如沉迷于各种风花雪月的小说和影视作品,烦恼自然应运而生。修行人平时应少接触、不接触这类作品;应多听大德言教,阅读相关经论和传记。追答

5.串习:由于不断地重复,心习惯于烦恼。帕绷喀大师说:“我们对烦恼极为熟悉:心念散乱的时候,贪、嗔等烦恼便任运生起。因为前世烦恼习气有强有弱,所以今生烦恼的力量也有强有弱,某些人甚至对微不足道的处境、对象也会生起很剧烈的贪、嗔。例如、嗔恚心盛的人对别人的瞪视也觉得难以忍受。如果有这种响应,只能努力修对治法来遮止,除此之外别 无他法。”修行人应该把对烦恼的串习反过来,学会天天思惟善法,日积月累,称为习惯。
6.非理作意:对贪、嗔等对象不断加以虚构的错误认知。比如喜欢一件衣服,便不断地思惟它由多么漂亮、多么柔软等等,最后,你心中的衣服比起真实的衣服,不知道已经夸大了多少倍。对喜欢的人同样如此。由此,贪心便源源不断地成倍增长。对一个仇人,不断地思惟他多么狡诈阴险、卑鄙恶劣,由此嗔心成倍增长。看到行善之人一时之中命运多舛,看到造恶之人一时之中走运,便轻率否定因果,由此愚痴成倍增长。针对这些情况,唯有多学习、多观察、理性判断、认真思惟,方能对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