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

如题所述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递变性规律
  1
、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注意:
原子半径在VIB族及此后各副族元素中出现反常现象。从钛至锆,其原子半径合乎规律地增加,这主要是增加电子层数造成的。然而从锆至铪,尽管也增加了一个电子层,但半径反而减小了,这是与它们对应的前一族元素是钇至镧,原子半径也合乎规律地增加(电子层数增加)。然而从镧至铪中间却经历了镧系的十四个元素,由于电子层数没有改变,随着有效核电荷数略有增加,原子半径依次收缩,这种现象称为“镧系收缩”。镧系收缩的结果抵消了从锆至铪由于电子层数增加到来的原子半径应当增加的影响,出现了铪的原子半径反而比锆小的“反常”现象。
  2
、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
-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
、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
、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5
、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6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
  7
、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13
1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递变性规律
1.1 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1.2 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1.3 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1.4 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1.5 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1.6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
1.7 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氧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2.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3)确定族数应先确定是主族还是副族,其方法是采用原子序数逐步减去各周期的元素种数,即可由最后的差数来确定.最后的差数就是族序数,差为8、9、10时为VIII族,差数大于10时,则再减去10,最后结果为族序数。
3. 由原子序数确定元素位置的规律
1)只要记住了惰性元素的原子序数(He 12,Ne 10,Ar 18,Kr的36,Xe 54,Rn 86),就可以确定主族元素的位置:
<1> 若比相应的惰性元素多1或2则应处在下周期的IA、IIA族,如第88号元素 ,则应处在第7周期IIA族;
<2> 若比相应的惰性元素少1~5时,则应处在同周期的IVA~VIIA族,如第84号元素应在第6周期VIA族;
<3> 若预测新元素,可与未发现的惰性元素(第118号)按上述方法推测,如第114号元素,应为第7周期IVA族。
2)同族的上、下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之间的关系:第2、3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8,第3、4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8或18,IA、IIA族为8,其他族为18;第4、5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18,第5、6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18或32,镧系之前为18,镧系之后为32;第6、7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32。
4. “三角形”规律
所谓“三角形”,即A、B处于同周期,A、C处于同主族的位置,可排列出三者原子结构、性质方面的规律。如:原子序数Z(C)>Z(B)>Z(A);原子半径r(C)>r(A)>r(B);A、B、C若为非金属元素,则非金属性B大于A大于C,单质的氧化性B大于A大于C,阴离子的还原性 大于 大于 (设A为N族,则B为N+1族,下同),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大于 大于 ;若A、B、C为金属,则其金属性C大于A大于B,单质的还原性C大于A大于B,阳离子的氧化性 大于 大于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
5. “对角线”规律
有些元素在周期表中虽然既非同周期,又非同主族,但其单质与同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却很相似,如Li和Mg,B与Si等。这一规律称为“对角线”规律。应用此规律可根据已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推导未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6. 相似规律
所谓相似规律是指:(1)同族元素性质相似;(2)对角线上元素性质相似;(3)相邻元素性质相似;(4)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7. 两性规律
元素的周期数等于主族族序数的元素具有两性,由此可推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2-13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3)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4)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个别除外,像N、O、F)
(5)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6)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7)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8)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9)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10)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11)确定族数应先确定是主族还是副族,其方法是采用原子序数逐步减去各周期的元素种数,即可由最后的差数来确定。最后的差数就是族序数,差为8、9、10时为VIII族,差数大于10时,则再减去10,最后结果为族序数。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

PS: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

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氧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