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文比白话文更具美感?

如题所述

因为古人说话讲究句式工整对称甚至押韵,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概就是孔子时候的大白话,但非常工整对称,更重要的是,简单几个字就准确地表述了一种思想。又比如孔子作《易传》说「乾,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他六十二卦大象均仿此),句式相同,很容易流传。这也是为什么古人很多表述后来都变成了成语(以四个字的居多),比如老子说的「上善若水」。可想而知,如果用白话文来表述「最高的善就好像水一样」,肯定流传不了多久。孔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所以古人几千年前说的话能够流传到今天,而现在的学者,比如钱穆、冯友兰、陈来、陈鼓应,说过什么话,你多半不知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8
‍‍这个周作人就讲过,他在南京作古文,常有好成绩,而自己都不知道议论的是什么,题目中的历史事实,有些干脆出自他没看过的书。古文的雅化,还包括强大的装饰性,比如整齐的词句,琅琅上口的音乐感,华美凝炼的表达。炉火纯青的装饰性,是要假以时日的,班马文章的朴素,魏晋文学的自觉,六朝的繁华,唐朝的清新雅健,韩愈又来“文起八代之衰”,明清小品的直抒性灵,桐城义法的简洁素雅。这经历了多少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还有人提到陌生化的美,似可以理解成,直接借其古雅以骄人了。
第2个回答  2019-02-28
那只是一种错觉。在各种诗文体中,一般认为诗歌比较美,是因为诗歌的表达方式不同于口语。外国诗人说过,诗歌的美感来源于“语言的陌生化”。口语感觉不美,是因为大家习以为常了,白话接近口语,所以觉得没有美感。而文言,正是一种远离口语与白话书面语的“陌生化语言”,其“美感”正产生于半懂非懂的朦胧状态中。
第3个回答  2019-02-28
‍‍古文中以诗词最有美感,所以我着重诗词来说下个人看法。《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也就是说诗原本是作为歌词的存在而出现的,古代是和音乐,舞蹈相辅相成的,那么它本身是具有节奏性,音律性的。诗词文字是具有美感的,讲究精炼,比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用"敲"和用"推"仅一字之差,给人的感觉却截然不同。‍‍
第4个回答  2019-06-18
汉族语文乃中华文化之根基。白话文为俗之用,文言文为雅之修,古往这般、今来如此。文言文至境为诗之炼句,故圣人云:不学诗,无以言。历朝历代口耳相传、不胫而走者,当属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也?”与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分别演绎出“败者贼”之豪言及“胜者王侯”之壮语,赢得了后世的关注。今日中华法定普通话、简化字的官方地位,其主旨是全民扫盲、整体普及、上下达意的便捷。如此俗用并非是与雅修的对立,周览语文教科书中文言文的相衔接续即可了然。文言文之美不仅是字词的简练,更在于音韵平仄交替的抑扬顿挫。这一点不用多讲,熟悉近体诗的人自然而然都会有同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