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高中历史有什么方法?

如题所述

进入高中后的学习方法 语文、英语 —— 听、说、读、写的方法 数、理、化 —— 归纳、演绎、审题、解题的方法 政、史、地 —— 联想、记忆、反思、运用的方法 一、如何学好高中语文 进入高中了,语文的学习至关重要。其实,学好语文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点:一是扩大知识面;二是发展思维加工能力。前者着眼于积累,后者着眼于训练。语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太少。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为了加强阅读,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规定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并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背诵篇目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四句)为主,课外阅读量为100万至150万字;初中课外阅读不少于1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至3部,背诵篇数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 吕叔湘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因而习惯的培养对于提高语文素质具有特殊的意义。尤其要注重培养语文学习和运用的特殊习惯,即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听话要养成专心、择要的习惯,说话要养成有序、得体的习惯,书写要养成规范、整洁、美观的习惯。写作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像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尔基 二、注重听说读写 英语迎刃而解 英语一定要十分注意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的培养。只有这样,英语考试才能迎刃而解。首先,是英语单词的问题。一定要定时定量,比如规定每星期一、三、五看半小时的单词,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单词的记忆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可以随身带一袖珍笔记本,将看到的新词随时记在上面,闲暇时抽出来看看记记,其效果一定不错,即使每天记上 10个单词,一个月便可较熟悉地掌握运用300个单词。在考试中,阅读也往往是让人头痛的大难题。一种情况是对较难的文章根本无法读懂,解决这个问题便只能从基础抓起,单词关要过。而更多的同学是文章能读懂,但题却做错,这种问题解决就要具体分析了。我们必须明白,考试考的是你对文章的理解,而不是你对文章表述的问题上的看法。作文也是拉分的一大块。作文高分秘诀其实很简单。文章一定要逻辑清楚,使评卷老师很快就能明白你在说什么。英语句子不一定要多么华丽精妙,但却定要确保准确无误,即使写较多的短句也没关系。因为复杂的长句一旦掌握不好,犯了低级的语法错误,那么你在老师心中的印象便一下子大打折扣了。此外,同等程度的文章,若书写得漂亮端正,得分必高于书写较差的。每天都应尽力抽出半个小时朗读英文,培养语感,同时对听力也大有好处。日积月累,点滴进步。 苦难是成功途中的考验。懦弱的人必然在苦难之下被淘汰,只有坚强的人才会走完自己认真想的路程。——罗兰 三、数学八环节学习方法 学好数学需要注意抓好下列环节:⑴制订计划,⑵课前预习,⑶认真听讲,⑷及时复习,⑸独立作业,⑹解决疑难,⑺系统小结,⑻课外学习。一个学生只要能够按照这八个环节学习,步步落实到位,那么这个学生就将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成为班上的优秀学生。 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黑格尔 四、数学四大要素学习法 把数学知识看成是一个系统,那么数学知识结构具有四大要素,即事实、事理、事用、事体。具体来讲这四大要素具有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⑴ 感知(事实):感知是数学学习的开始、是基础,一切数学学习活动只有知道了“是什么”,才能进一步地探索“为什么”从而才能理解和应用知识。⑵ 理解(事理):为了对一个数学结论能够理解,必须明确它的原理,它的来龙去脉。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结论的解释等,都要弄懂搞明白,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事实的原理。⑶ 应用(事用):数学教材当中,对例题的总结,练习题的解答,及课外作业的完成过程,都是“事用”掌握的过程。⑷ 系统化(事体):“事体”指的就是“知识体系”。数学学习材料之间具有种种联系,如果学生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就能达到由此及彼的作用。掌握“事体”有以下几个作用:知识结构严密化,记忆牢固,思维灵活多样,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因此通过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是十分重要的。 天生的能力必须借助于系统的知识。直觉能够做的事很多,但是做不了一切。只有天才与科学结了婚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斯宾塞 五、数学的空降学习法 日本野口悠纪雄写有《超学习法》一书。其中介绍了数学的超学习法——空降学习法,这是专门为那些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而写的。一般人都会认为,基础很重要,要从基础开始,按部就班地进行理解,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要回到基础上来。由于这么想,学困生就会放弃学习数学,但空降学习法认为基础差的学生不需要有内疚感。省略登山过程,直接乘缆车也可欣赏高山的风景,不懂半导体的原理,也可操作电视观看。因此基础差的学生在下决心学数学时,不必要在很低的知识基础开始复习,可以从正中央部分开始。学不好数学的人,如果认为应该要先完全了解基础,那就等于是在等待黄河被疏清一样。空降学习法,只要用跳伞的方式降落到“目前所学的地方”就好了。其道理是只要把目前所学的部分弄清楚,前面不懂的地方也就会了解。对于高中生来说,如果初中数学基础较差,但认真地将高中的集合、函数、立体几何学好了,初中数学内容就会觉得很容易理解。因此,学困生不必为没学好基础而自卑,应该利用“空降学习法”的思想,集中力量弄懂每一个面临的问题,若的确遇到了以前知识不理解的困惑,那就去请教老师和同学或查阅相关资料,降落在所需基础知识的层次上,将这一基础随时补上即可。 聪明人不是具有广博知识的人,而是掌握有用知识的人。——培根 六、究竞哪门课最重要 为什么任课老师都说自己所教的学科很重要?究竞哪门课最重要呢? 中学是基础教育,是我们打好基础的时候,应该说每门课都很重要,作为任课老师深知自己所教的学科特点及其作用,因此说它重要是可以理解的。或许有的老师说得偏激一点,他的主观意愿是为了大家更好地学好他教的课,这并不意味着其他课不重要。那么是不是高考分数占的比例大就重要。而其他就不重要呢?也不能这样理解,现在实现综合考试,语文、数学、英语各占有150分,有人就认为它们是最重要的。我们知道语文、数学是工具课,从小学到高中安排的时间是最多的,高考占的比例也大这也是合理性的体现。而如今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为了能更快更好地掌握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英语也日益显得重要。判断是否重要不能以高考为标准,应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讲,每门课都起着各自的作用,因此都非常重要。如果说只能选一门的话那自然应是语文,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无论怎么说学好语文是最为基本的。可话要说回来,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并不是靠语文课能学好的。有的中学生往往会因某位老师说某门课重要,就对其他课冷眼相对,甚至连45钟都不愿认真利用,这是非常片面的。我们首先要做到不偏科,同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配学习时间。如果是你的弱处,就要多化点精力;如果是强项也可发挥你的特长,从这个角度说,对每一个人来说重点是应该有区别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七、想看课外书又怕浪费时间怎么办 我的语文功底不是很好,词汇量缺乏,我想多看课外书,可是,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做功课,又怕浪费了时间,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学习语文只靠课堂45分钟,显然是不够的,拓展词汇量,看课外书当然是方法之一。但不要忘记,语言是生活交往的必要工具。平常得做一个有心人,听别人这样说,特别是要多听收音机,注意别人怎么使用词汇,同时你自己也要尽可能把学过的词汇用于生活之中去。做作业是一种学习,看课外书同样也是学习,当然连作业都不做就去看课外书是不可取的。 只生活,不读书,所得知识必定浮于肤浅,不能深入;只读书,不生活,则有成为书呆子的危险。——罗兰 八、发散思维如何操作 进入高中后,老师常常要我们使用发散性思维,那么,具体又如何操作的呢? 思维要活跃必须发散性思维,而不能墨守陈规,定向思维,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 第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破除迷信,不能迷信书本、迷信权威、做到实事求是。 第二,要善于观察各种各样的现象,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仔细观察。 第三,发散性思维具体表现为:求同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 ,因此看看你在哪个方面有所欠缺,在平时着重培养,让老师帮你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郭沫若 九、觉得老师讲课快怎么办 我觉得数学课老师讲课很快,有时还在回味前一步,而老师已讲到后一步了,怎么办? 这是一个如何适应的问题。自己速度不行,在教师为了整体利益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只能改变自己,课内不行课外补,认真做好预习工作对你至关重要。提前就明确听课的重点,上课时认真地听,这会有改善。如果还不行,课后补,仔细消化一下,直到弄懂为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十、学英语吃力怎么回事 学英语感到特别吃力,背书总是背了这段忘了那段,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学好英语少不了读与背,但即使是背书也要讲究方法,有意记忆比无意记忆的效果好,因此,尽量在记英语时用有意记忆。先了解英语的译文,把整段文章归纳出典型的几个情节,这有利于记忆。还有,学英语的方法也不只是背书这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实际生活中处处使用,不要怕说错,要像婴儿学说话一样,出错的机会越多,越有利于提高英语的水平。只有反复训练,才能熟中生巧,才能感到学英语原来是如此简单。 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容易得到成功,这种想法,只是幻想。——毛泽东 十一、英语成绩不能提高怎么办 我的英语成绩总是不能提高,常在及格附近徘徊,该怎么办? 任何结果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引起的,那么,你首先得去找一找原因,我想你可以用发散思维来找原因。比如,你为什么能把理化学好?为什么别人能把英语学好?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许从中有所启发,另外,根据你多次失利的现实,首先要在心理上消灭害怕情绪,如中国男足要出线,必须克服恐韩症一样。另外,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努力,不要急于求成,坚持,坚持,再坚持,一定要相信只要有付出必定会有收获.。 请记住,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的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也就愈大。——列夫·托尔斯泰 十二、英语越做越不想做如何办 我做英语时,刚开始很有劲,但越做越不想做,这种情况如何办? 开始做时,精力充沛自然效果好,效果好自然有劲,到后来慢慢地疲劳了,精力越来越不集中,效果越来越差,就不想做了,对不对?方法很简单,换换口味,或休息一下。 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列夫·托尔斯泰 十三、学理科有没有要诀 学理科有没有要诀? 抓住三环节:思考是关键;勤做练习题,主要靠自己; 学好数理化,成才还得怕;文理要结合,人才算合格。 十四、如何改进数理化学习方法 数理化方面的学习方法不够好,该如何改进? (1)、培养对学科的兴趣; (2)、注重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领会其实质; (3)、要有一定数量的练习,练习不是目的,而是掌握和巩固定理、公式的手段; (4)、多记住典型的习题,举一反三,其关键是多思考。 我们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方法本身,这才是震撼古老文明基础的真正新鲜事物。——怀特海 十五、如何做理化的预复习 进入高中后,如何做好理化的预复习工作? 预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能在听课中提高效果,因此,预习必须做到找出重点与难点。为此,必须明确内容的思维过程,对内容进行理解,有的同学认为预习只是把内容看一遍即可,这是一种肤浅的认识,没有思考的浏览是一种无效的学习。为了理解知识点,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展开丰富的联想,回顾一下已学的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想一想新知识与现实内容的联系。在预习过程中,必定会有较难理解或不懂的地方,这时,要动笔记上记号,以便听课时,集中精力搞懂它。复习是巩固知识的过程,同时还要做到温故知新,特别对以前做错的地方进行再思考,总结出错的原因,从而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做到查漏补缺。比较复习法是最常见的复习方法,把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复习,也可把相对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归类学习。以上是预复习工作的基本的普遍使用的方法,当然也适合理化的学习,而在具体展开时结合具体内容灵活运用。 人之学,如渴而饮江海。大饮则大盈,小饮则小盈;大观则大见,小观则小见。 十六、理科记多还是理解多 高中学习,理科学科是记多于理解还是理解多于记? 学习任何知识都离不开理解与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因此,不能以多少来对比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当然数理化的记忆与政治、历史显然有区别,文科该记的内容相对于理科来说要多一些,但不是说理科就不必记忆,没有记忆的学习等于白学,理科中的公式、定理是必记的。除此之外,还得记住一些解题技巧、解题方法。只要是知识的东西就需要记,但要掌握理科的知识更需做一些习题才行。 正当地利用时间!你要理解什么,不要舍近求远。——歌德 十七、怎样才能不忘做过的题型 怎样做才能使做过的题型不会忘掉?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指出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不均衡的逐渐变化过程,因此克服遗忘最有效的方法是及时复习。较好的典型习题最好能准备一本笔记本把它记下来,以后如碰到类似的题目就把它放在一起,同时也复习一下以前的习题,这样,就不会忘记,又能增加知识。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十八、学好政、史、地,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根据其特点而学,1、学政治抓住其理论观点 2、学历史主要抓住其历史史料,因此要关注时间 3、学地理一定要抓住地图。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欧阳修 十九、读不进去政治怎么办 对于政治,读起来淡而无味,一点也读不进去,该怎么办? 政治不同于语文,语文读起来会感到有味。这是因为它是人们感情的直接流露,语言生动形象,语言的节奏感较强。而政治的语言比较抽象,它主要表达的不是人的情感,而是一种思想,理论性较强。那么,政治是否原本就是淡而无味的呢?不是的,政治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辩证思维是任何学科无法比拟的,要学好政治必须把握其特点,因此,不能像读语文一样去读政治。关键是去理解政治的思想观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解书中举的例子是如何来论证原理的。同时,自己也必须举一些已了解的例子。只有这样,才能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形象。当然,举例并不是目的,应该在具体的事例中归纳出本质,这个过程也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过程,你也就会在思考中找到了乐趣。 汗水与丰收是最实的伙伴,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丽的情人。——伊芝 二十、不会做地理题是什么原因 地理书的内容我能看懂,但许多题目又不会做,这是什么原因? 能看懂书中的内容,并不一定能深刻地理解它。初次看懂书中的内容,往往还只停留在表面,即使真正懂了,也不等于你已经记住了它。如果已记住了它,也不等于你会运用它。因此,有些题目不会做是可以理解的。一般来说,学习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识记——理解——运用,理解是关键,只有理解才能很好地记住它,只有理解才有可能灵活地运用它,而运用离不开记忆,更需要理解、训练,做作业就是运用的过程。如果连记忆关、理解关都未能攻破,自然过不了运用关,更何况运用是一般原理到具体实例的运用,其中也有一些技巧,特别是在等值线,地球运动和区域地理部分。只有在不断训练中提高的自己解题能力,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高中历史教材有问题吗?

有,但大多情况下,它是存在问题,而不是存在错误。哪些问题?我们后面再说。

我们当前的教材其实还是比较严谨的,它经过了重重的审核。如果说和有些历史观点不一致,也是学术范围内的正常讨论。

当然教材存在着滞后性,有新的史观和材料没补充进来。但毕竟那是教材啊,改一版不容易,自然比不上学术刊物。

网上常有一种言论,说教材和真实的历史不符。可是先问一句:我们学习历史是在学习什么?我们身为个体,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做出成绩”的过程。而我们作为人类群体,也有这样的特征,学习历史就是帮助我们完成那前两步。用古人的说法,叫做“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所以历史没有所谓的真实,它是帮助你解释,帮助你搭建系统的工具。每个人所运用的历史史观和历史的论证方法都不一样,这个学科才会有生命力。如果历史都只有一种诠释,只有一个真相,那这历史不学也罢。

但是,是不是说高中历史教材就是好的,完美的,没毛病了?

当然不是。现行历史教材是有问题,会对学生的历史观造成一定的伤害。

但这种伤害,并非源于真实性。因为即便书上的就是错的,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真相是时间的孩子,教材瞒不住,教育部瞒不住。时间久远,只要你有心探索历史,你总会找到对的东西。真正可怕的,并不在此。

1,是顺序,是编排,是体例

目前的主流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也好,岳麓版也好,都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这种板块去划分。这样编排,会割裂掉学生的历史史观,对理解和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

比方说,我们讲西方民主政治的时候,它会要求你一节课讲完。

于是那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光荣革命,工业革命后的美国独立,以及更往后的德国、法国代议制,都被塞到了一块。

很多对历史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或者临近高考的学生,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在潜意识里,他们总觉得这些事件彼此离得很近。但事实上呢?它们分别隶属于一次工业革命前,一次工业革命后,二次工业革命后,中间隔了近两个世纪呢。这让学生记起来会特别痛苦。

如果仅仅是这样倒还好。但更可怕的是,两次工业革命又是写在另一本书上的啊!

除此,这样编排还会把一些本来离得很近的人放在教材上相隔很远的两个地方。比如在历史上,达尔文只比马克思大了九岁,他们在英国的居所中间只隔不到20英里。可是我去问好多高中的学生,他们都不觉得达尔文和马克思生活在同一时代,他们觉得达尔文和牛顿是同时代的人。牛顿那都什么时候了,他比达尔文早出生了166年,已经是“上古大神”了。

这便是支离,支离其实比假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要更大。我们不怕假因为假可以去发现。但支离是造成了整个逻辑体系的崩坏,对你整个后面任何知识的接收其实都是障碍。

历史在这样的编排之下变成了一个一个格言篓子,一个一个支离破碎的所谓大事件,以及一些大人物。它变得,无趣而缺少细节。

2,缺失的细节

细节是我们学习历史,理解历史非常重要的倚仗。但我们现在的教材几乎没有细节。

比如说,三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

我们只是生硬地告诉学生,这些人他们各自的主张是什么。我们不会告诉学生,这三个人其实有不同的身份。孟德斯鸠是高高在上的大法官,伏尔泰是万人迷的教授,好比现在的公知、微博大V。而卢梭呢?一个可怜的从日内瓦来的外地人罢了。

假如我们穿越会过去,见到了这三位。他们会说我是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吗?不会,他们说:我是大法官/教授/日内瓦人XXX,我的想法是XXX。

他们都会有自己的身份,这个身份和他们的主张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为大法官的孟德斯鸠,那屁股决定脑袋,他就会考虑所谓政府的权利结构如何去划分,那他就想出了三权分立。

而社会底层的卢梭自然就要考虑人民跟政府之间的关系,他就提出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这些都是很好理解的东西,只要你把他们的身份提一提,介绍一下,自然就融会贯通了。可是我们总忽略这些,知识冰冷地放置在那里。

3,内容的缺失

第三个是内容的缺失,在这一点,可能现在的教材还不如民国的。

这怎么说呢,就是讲我们总会人为地删去一些我们认为不重要的东西。举个例子,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这是历史吗?我们觉得这不是历史。这就是个事呗!它和经济文化军事政治什么的都扯不上关系,跟一战爆发能比吗?跟二次工业革命能比吗?都不能。

可是,你就说吧,谁不知道泰坦尼克号沉没呀?大家都知道。但是,我们都不觉得这对我们学习历史有什么帮助,属于歪知识的一类。而其实只要我们的教材做一点点适当的引导,那这就会成为一个非常棒的支点。

泰坦尼克号是人类当时能创造的最大的钢铁结构可移动的东西,这是二次工业革命的巅峰,是整个二次工业革命皇冠上的明珠。而它的沉没其实就像是一种隐喻,暗示着人类在面对如二次工业革命这样的技术大爆炸时表现出的失控。它的沉没为整个欧洲社会敲响了警钟:人啊太自大了,自觉掌握了技术就人定胜天,然而在自然面前还是太渺小。

两年后一战就爆发了,一战其实就是我们另一个不能驾驶好的泰坦尼克号。这一艘泰坦尼克号还可以被称为人类文明。

现在我们理解一战,可解释为二次工业革命后无法调节各个大国之间迅速变化的关系,而酿成的人类浩劫。你看,多好的隐喻。

像这样的东西还有很多,都被我们教材人为地删去了。我觉得还是蛮可惜的。当时看来多大的一个事,但在如今我们觉得它无法被编排进文化发展历程经济发展历程政治发展历程的大线索中,就把它丢掉。于是,我们的历史就缺少了必要的润滑剂,干巴。

4,不说假话,但真话也没说全

这最后一条。如果说现在的历史教材在哪个知识方面有缺失的话。我觉得还是世界史的部分。中国古代史是问题最少最小的。中国近代史呢,说的太少了,没说假话,但是真话也没说全,这会造成很多理解上的误区。世界史这就比较严重了,二十世纪初的那些年,十月革命、巴黎公社、以及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其内容还是有比较多落后的地方的。学生在学这一块的时候,特别容易觉得干瘪,冷冰冰的。

第2个回答  2020-09-18

点击上面蓝字订阅

凡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别的动物更加平等。

民国的初等教育就显现出来如此厚重的气象,那么高等教育呢!今天推荐一套民国时期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

民国的高中历史课是这样上的!

授权|新华先锋

民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也是一个文化大变革的年代,既承袭了传统文化的风骨,又带有面向世界的开明,两不隔绝。这从流传盛广的民国国文老课本就可以看出来,编写教科书之人皆是当时一流的知识分子、社会精英。蔡元培、张元济、王云五、顾颉刚、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夏丏尊……

他们将德育放在首位,却不过多说教,从儿童视角,让孩子们在日常点滴中明白责任和担当。他们将民族文化作为基石。儒释道的精华思想,文学、书法、绘画集于一体的中华审美,极具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

民国的初等教育就显现出来如此厚重的气象,那么高等教育呢!今天新华君带来一套民国时期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

读史使人明智,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治史。古往今来,无数史学大师们不厌其烦地写就了纷繁众多的史学著作,有官修正史,有私人著史,有稗官野史……这些浩如烟海的史学著作一直在为国人提供安身立命的方法和力量。

《中国史纲》作为无数本史学著作中的佼佼者,是与钱锺书并称“南能北秀”的史学天才张荫麟民国时期为高中所编教材。但其中所含功力与学识并没有任何减少,而其取精用宏,引人入胜,完全能算得上是中国史学名著,贺麟先生称之为“他人格学问思想文章的最高表现和具体结晶”,其书“有真挚感人的热情,有促进社会福利的理想,有简洁优美的文字,有淹博专精的学问,有透彻通达的思想与识见”。

作为一部上起夏商,下至民国的中国通史,张荫麟笔下的《中国史纲》并不是一部供人检查用的“中国史百科全书”,也不是一个只有纲而没有内容的空架子。

在书中,作者始终思考着为谁写史、如何写史的问题。既不能把全部中国史的事实,细大不捐、应有尽有地写进去,也不能凭个人涉览所及、记忆所容和兴趣所之,自以为是地写自己喜欢的中国史。

于是,作者最终为普通读者写出了一部适合阅读的中国通史。

之所以说《中国史纲》是适合阅读的中国通史,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张荫麟深厚的文学素养。《中国史纲》文辞优美,语言简洁自然,是一部能给读者带来阅读享受的历史文学作品。在史事记录上,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社会历史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及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同时在章节的安排上也简要得当,文字技巧活泼动人。

其他写史者写历史都引用史籍,而张荫麟却不囿于史籍,他甚至把《诗经》《楚辞》《论语》中的词句用得神出鬼没,给一部严肃的学术作品,披上了华丽丽的文学外衣,使得这部《中国史纲》华彩奕奕,充满了浓厚的文学气息。

其次,作者具备高深的学术素养。如果《中国通史》仅仅文采卓著的话,那最多只能成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不能成为伟大的史学著作。所幸作者在史学领域造诣精深,所以这部通史也能在史学界备受好评。

今人写史,大多都只重视历史事件的叙述,而对于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则不做太多分析。而本书在叙述历史时,旁征博引,根据需要相应地引用一些历史文献资料,使之同时也具备了相当专业性。同时,对于那些至今仍有疑问争论的地方暂时保留疑问不做定论。

书里所记录的,不只是政治军事上的大事,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如记录春秋时,用一大章节来记录孔子及他所处的时代,全面细致地叙述了孔子在历史上的卓越贡献,也从侧面反映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

再者,作者坚持科学的历史史事选择标准,并在选择了需要记录的史事之后将其系统地整合为一个整体,使之没有呈献给读者一些碎片化的、杂乱无章的历史片段。他为此书树立新异性、实效性、文化价值性、训悔功用性、现状渊源性五条取裁标准,又用几个范畴予以统贯,选择少数的节目为主题,给每一所选的节目以相当透彻的叙述,这些节目以外的大事,只概略地涉及以为背景;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和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兼顾并详。

至于本书的另外两位作者——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之一的吕思勉和中国外交史学的奠基人蒋廷黻,同样也都是声名卓著的史学大家。本书是在张荫麟《中国史纲》、吕思勉《中国史》和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的基础上,取其所长,融合而成。也只有吕思勉和蒋廷黻二位史学大家的作品整合在张荫麟《中国史纲》后面,才不会显得像狗尾续貂,才能给读者呈现一部完整的中国通史,一部值得并且适合阅读的中国通史。

名人评价

张荫麟先生,史学家也,亦哲学家也。其宏博之思,蕴诸中而尚未及阐发者,吾固无从深悉。然其为学,规模宏远,不守一家言,则时贤之所夙推而共誉也。

——熊十力

(吕思勉)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

——顾颉刚

蒋廷黻所要求于知识界的,是动态、是入世、是事业、是实物,是书本以外、是主义以外、是“清议“以外,是与小百姓同一呼吸。

——李敖

投稿邮箱:

合作咨询微信:s

--森林读书会﹣﹣

编辑丨小森林

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好书推荐

——————

《中国史纲》

作者者: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出版年:2017年6月

钱穆吴晗梁启超陈寅恪贺麟王芸生

熊十力顾颉刚费正清易中天等史坛名家

推崇备至!

取精用宏妙笔生花

一本书囊括五千年中华史

长按识别二维码可购买

▼▼▼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也可选购本(书)套装。

第3个回答  2014-04-30
首先:把自己融入到那个历史时期,仿佛自己就生活在那个年代,对于发生的事情,想象着自己当时就参与其中或自己就是旁观者,这样就会对历史大事件记得很清楚。 其次:做好预习,分析事件的起因,发生的背景,经过,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还有就是复习,每天晚上睡觉前,躺床上把当天学得知识在头脑里回忆一遍,就像看电影一样。其实历史就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 呵呵,照上面的方法做,只要你坚持了,会有很好的效果!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9-18

五四青年节,又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在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的时候我们都学过。

起因是日本强占青岛。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辛亥革命结束没几年,古老的帝国刚刚走入共和,北洋军阀混战遍布神州。

那又是一个改革的年代,出现了许多新事物。旗袍,中山装等在生活中展露头脚。

那是一个建立在牺牲基础之上的新社会吧。

在那以前,我们的华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翻开曾经的历史课本,发现一件件文物,一段段故事,历历在目。

这就是我们青年,以青年的名义来回味历史中的历史课。

如今,我们所经历的也算是历史了吧。

曾经熟悉的司母戊鼎已改叫后母戊鼎,现藏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作为课本封面的长信宫灯在河北省博物馆静静地立在玻璃后方,原来她那么小。

龙门石窟依然静在河边,一直诉说着它所经历的繁华与萧条。

我们用青年的眼光发现,其实历史,就是那么回事,像个小姑娘,又像个老者。

不如,我们来一场历史课本的朝圣之旅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