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9
所谓 灵魂宁静 ,理解起来恐怕多少有点虚无缥缈,甚至有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我等皆为凡夫俗子,为生活、为理想、为名利而劳碌奔波自然也无可厚非。那么姑且把它通俗化一些,用 内心平和 来代替或许更为合适。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真正的内心平和?答案在下句, 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 。为何要做不喜欢的事?假如万事皆遂心如意,凡事不受拘束任我逍遥自在,岂不是人生一大美事?

在我看来,恐怕并不尽然。 一个人倘若想要走得更高,看得更远,向来都是以一种逆流的姿态在现世里游走。 而只有顺流的人,才会始终都有一种万事皆称心的错觉,但殊不知自己的这种‘顺利’,是以牺牲多少人的苦心铺垫为代价的。

因此,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论述,我们在奋斗拼搏的过程中,为什么要通过做两件不喜欢的事来保持内心的平和/灵魂的宁静。

这句话从本身的含义上来讲,是多少带一些苦修意味的。一如修行着的苦行僧,把苦修视为一种得到神谕的捷径来坚持。

而对于我们常人,一个好的性格往往也可以说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坚强果敢、乐观豁达、不卑不亢、不喜怒无常、不怨天尤人等等好的特质。

这些特质除了先天的培养以外,其实大多数都是后天磨炼来的。一个人往往只有在遭受苦难的时候,才能明白乐观和坚强有多么重要;承受挫折的时候,才能明白豁达和韧性有多么可贵。而这些磨难,不正是那些我们所不喜欢的事吗?

当我们面对那些不喜欢的事物时, 所产生的排斥感大多数都是由恐惧所造成的 ,俗称心理阴影。

其实任何一样事物,都有好的和不好的一面,关键在于我们怎样面对它、运用它、乃至于征服它。当我们被它不好的一面所吓倒的时候,往往会失去很多探索未知奇妙领域的机会。一如被苹果砸到的牛顿先生,假如他的第一反应是因害怕再次被砸而逃跑,恐怕之后的物理学成就也没他什么事儿了。

同时,克服恐惧感同样也是淬炼坚毅灵魂的有效途径。一个人想要变得真正坚强,那么他究竟能拿出多少勇气来面对恐惧、乃至于付出多少勇敢来战胜恐惧,这些都可以成为衡量自身特质的绝佳标准。而在克服恐惧的过程中,我们依旧会做那些不喜欢的事。

我们的生活从不单单是依据我们的喜好而填充的,除非有人可以强大到为自己设置一个完美的屏障才可能实现。

辛弃疾先生说得好,“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能够拿自己的喜好来充实生活的人只能算是平常. 而那些能够从不喜好的事物中剥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再充实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中去,这才可以算是真正的高人一等。

而一个人在平凡的生活中,所流露出的不平凡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甚至于一定意义上的生活品质,都可以看出来这个人是否真的达到了内心的平和。

每个人的心智都是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也向来都是渐进的一个过程。不管是知识的积累,还是见识的增长,亦或是人生经验的增长,终归到底还要归结于心智的成长。

从一开始的新鲜好奇,到之后的患得患失,再到惴惴不安,最后波澜不惊。不管好的还是坏的,喜好的或者厌恶的,我们都要去经历一遍。不管你是扬起头咬着牙挺过去,还是垂下头落着泪熬过去。

就如同佛家禅宗所提出的三大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我们心智的成长也不外乎如此,倘若把看山归结为我们喜爱的事,那么对其所产生的迷茫错愕之感便是由不喜欢的事所造成的,可它同样也是人生宝贵经验的馈赠。

当我们去经历现世中的一切的时候,总会有喜好或者不喜好的诱惑来蒙住我们的双眼。不管是喜好的也好,不喜好的也罢,都会伪装成最诱人的模样出现在我们面前。比如winner,比如money,比如love,比如fame等等一切诱人的东西。

因此, 如何在这些诱惑之中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行事准则,坚持我们的初心才显得尤为重要。 而当一个人处于被诱惑的状态之中的时候,往往痛感才是让他清醒的最佳法则,同时也可以由此衍生出一种保持饥饿感的状态。

所以,在我们沉醉于这些诱惑的时候,不妨做两件此时最不愿意做的事情,甚至于最费力的事情。而生活的真谛,以及最真实的自我,往往都是由此所代出的‘镜子效应’来起到警示作用的。

以上,便是我由这句话所得出的全部感悟。

最后,愿大家不管是在做喜欢的事情,还是在做不喜欢的事情,都愿你能够得到一个真实、乐观、坚强的自我。进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内心平和,以及那灵魂上的神圣宁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