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有关牛汉《根》的资料

大哥!!速度点啊!!我要讲课啊!

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远祖系蒙古族。1923年10月生于山西定襄县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14岁之前一直在乡村,放牛、拾柴火、唱秧歌、练拳、摔跤、弄泥塑、吹笙、打群架,是村里最顽皮的孩子,浑身带着伤疤,一生未褪尽。上了两年小学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对,总把“汉”字写错。父亲是个具有艺术气质和民主自由思想的中学教员,大革命时期在北京大学旁听过,旧诗写得颇有功力。他十岁以后就入迷地翻看父亲所藏的那些似懂非懂的书刊。母亲教他诵读唐诗。母亲生性憨直倔强,他的性格上继承了她的某些感情素质。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父亲流亡到陕西,在西安叫卖过报纸,学过几个月绘画,徒步攀越陇山到达天水,进入一个专收战区流亡学生的中学读书。入迷地画画写诗,几次想去陕北鲁艺学习未成。1940年开始发表诗,1941年在成都发表诗剧《智慧的悲哀》,1942年发表在桂林《诗创作》上的《鄂尔多斯草原》,引起诗歌界的注视。同时,他被《诗垦地》一群年轻诗人邹荻帆、阿垅、曾卓、冀汸、绿原等清新的诗作强烈吸引。1943年考入设在陕西城固的西北大学俄文专业。1945年初在西安主编文艺期刊《流火》。1948年夏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1948年8月进入华北解放区。建国初期,在大学、部队工作过。1955年5月因胡风案被拘捕审查,直到1980年秋才得到平反。70年代在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1979年以来,创作了约二三百首诗。

牛汉是40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经过了长期的坎坷磨难之后,在中国文学的新时期,他又恢复了诗的活力。他的诗集《温泉》荣获中国作家协会优秀诗集奖。牛汉的诗,兼有历史的深度和心灵的深度,兼有对于社会现实的体验和生命的体验,兼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牛汉自述说,他三四十年来,喜欢并追求一种情境与意象相融合而成形的诗。这种诗,对于现实、历史、自然、理想等的感受,经过长期的沉淀、凝聚或瞬间的升华和爆发,具有物象和可触性。诗不是再现生活,而是在人生之中经过拚搏和一步一滴血真诚的探索思考,不断地发现和开创生活中没有的情境,牛汉说他每写一首诗,总觉得是第一次写诗,它与过去任何一首诗都无关系,怀着近乎初学写诗时的虔诚和神秘感。在人生和诗歌领域,不停地抗争、探索、超越、发现,没有发现新的情境,决不写任何一行诗。评论家当然可以从他几十年的诗作之中看出来可寻的轨迹,而事实上他一生的创作,是奔突飞驰的,不是有岸的河流。他宁愿在创作中一生不成熟、不老练、走不到尽头,生命永远带着令人可叹的新的创伤。诗集《温泉》里的诗,可以说都是情境诗,这里的诗多数都写于”文化革命”中的“五七干校”。如果把这些诗从生活情境剥离开来,把它们看作是一般性的自然诗,就难以理解这些诗意象的暗示性与针对性,很难理解产生这些情绪的生活境遇。在“五七干校”,他默默地写的这些诗有着同一的感情动向与构思的脉络,几乎成了条件反射,许多平凡小事当时常常会突然点燃他隐藏在深心的某些情绪。那时,对他来说,只有诗才能使灵魂在窒闷中得到舒畅的呼吸。因此这些他心里一直觉得很沉重的诗,都不可避免地带着悲凄的理想主义的基调。《鹰的诞生》让人想起一句西方格言:“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也飞不到鹰那么高。”这首诗写诗人对于鹰的向往,“五七干校”这艰险危难的地理政治环境,是可以比喻成诞生鹰的窠的。《毛竹的根》表现了诗人非常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那属于诗的东西。干涸发烫的土地里,斫断的毛竹根沁出了一丝清水。这本是很平常的诗,但它激起了诗人的想象和体验,毛竹的生命力启发了诗人的生命力。《蛇蛋》富于艺术刻画,而且通篇是艺术刻画,诗人借此抒发了对于生命的复杂而奇异的感受。《悼念一棵枫树》是一首发掘很深的诗。砍树是很寻常的事,砍树也确是可以象征什么,然而,在这首诗里,诗人有独到的发现,和深入的开掘,这就不寻常了:“但它的生命内部/却贮蓄了这么多的芬芳”,而且,“芬芳/使人悲伤”。这些刻画与描写,使我们想起有一种伟人,当他倒下之后,人们才感觉到他的价值。人们愈认识这价值,就愈悲伤。《巨大的根块》的构思也是奇异的:顽强的生命总是深深地埋在地底下,最耐燃烧的东西里都有长久凝聚的热力。《华南虎》是一首名诗,艺术刻画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可以这样说,自从里尔克那首《豹》问世以来,任何咏动物的诗都要在它的面前经受考验,因为《豹》实在太好了。比之于《豹》,牛汉有自己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深刻的属于自己的感受。在这里,除了正面描写虎的血泪、悲愤之外,诗人从观众与老虎的关系观察,用观众的胆怯、绝望、可怜、可笑来衬托虎的安详而卧。华南虎是一切受迫害的伟人的象征,而那些观众则象征着一切伟大壮丽的东西被毁灭时以可悲看客身分出现的支持者;这些人是渺小的,然而他们却有在笼外张望老虎的权利。《兰花》很有诗趣,意味深长:找不到兰花不是因为兰花不存在,而是因为辨别不清兰草和野草。《麂子》很感人,如果诗人没有博大的爱心,是无论如何也写不成最后两行诗的。《伤疤》的创作过程是:因为诗人有伤疤,他才能发现树的伤疤;只因诗人体验深切,他才能说出“所有的伤疤下面/都有深深的根啊”这样石破天惊的话。

作品欣赏

鹰的诞生

啊,谁见过,/鹰怎样诞生?在高山峡谷,/鹰的窠,/筑在最险峻的悬崖峭壁,/它深深地隐藏在云雾里。仰望着鹰窠,/像瞅着夜天上渺茫的星星。/虎豹望着它叹息,/毒蛇休想爬上去,/猎人的枪火也射不了那么高!江南的平原和丘陵地带,/鹰的窠筑在最高的大树上,/(哪棵最高就在哪棵上)/树尖刺破天,/风暴刮不弯。鹰的窠,/简简单单,/十分粗陋,/没有羽绒或茅草,/没有树叶和细泥,/全是些污黑污黑的枯树枝,/还夹杂了许多荆棘芒刺。/不挡风,不遮雨,/没一点儿温暖和安适!鹰的蛋,/颜色蓝得像晴空,/上面飘浮着星云般的花纹,/它们在鹰窠里闪闪发光。鹰的蛋,/是在暴风雨里催化的,/隆隆的炸雷/唤醒蛋壳里沉睡的胚胎,/满天闪电/给了雏鹰明锐的眼瞳,/飓风十次百次地/激励它们长出坚硬的翅膀,/炎炎的阳光/铸炼成它们一颗颗暴烈的心。啊,有谁看见过,/雏鹰在旷野上学步?/又有谁看见过,/雏鹰在屋檐下面歇翅?雏鹰不是在平地和草丛里行走的禽类,/它们的翅羽还很短小的时候,/就扇动着,鸣叫着/钻进高空密云里学飞。风暴来临的时刻,/让我们打开门窗,/向茫茫天地之间谛听,/在雷鸣电闪的交响乐中,/可以听见鹰群激越而悠长的歌声。鹰群在云层上面飞翔,/当人间沉在昏黑之中,/它们那黑亮的翅膀上,/镀着金色的阳光。啊,鹰就是这样诞生的。

华南虎

在桂林/小小的动物园里/我见到一只老虎。我挤在叽叽喳喳的人群中,/隔着两道铁栅栏/向笼里的老虎/张望了许久许久/但一直没有瞧见/老虎斑斓的面孔/和火焰似的眼睛。宠里的老虎/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有人用石头砸它/有人向它厉声呵斥/有人还苦苦劝诱/它都一概不理!又长又粗的尾巴/悠悠地在拂动,/哦,老虎,笼中的老虎,/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

你的健壮的腿/直挺挺地向四方伸开,/我看见你的每个趾爪/全都是破碎的,/凝结着浓浓的鲜血!/你的趾爪/是被人捆绑着/活活地铰掉的吗?/还是由于悲愤/你用同样破碎的牙齿/(听说你的牙齿是老钢锯锯掉的)/把它们和着热血咬碎……我看见铁笼里/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我终于明白……/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姓 名: 牛汉
笔 名: 谷风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23
民 族: 蒙族

原名史成汉。山西定襄人。中共党员。1943年考入西北大学外语系学俄语专业,1946年因参加民主学生运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二年,1949年后历任人民大学研究部学术秘书,东北空军直属政治部党委委员兼文教办公室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党委委员,《中国文学》执行副主编,《新文学史料》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四文学编辑室主任,编审。1995年因胡风一案划为胡风反革命分子被关押二年,直到1979年秋平反。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国名誉委员。

著有诗集《彩色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温泉》、《爱与歌》、《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等十余本,散文集《童年牧歌》、《中华散文珍藏本·牛汉卷》等七本,诗话集《学诗手记》、《梦游人说诗》2本。近几年日本、韩国汇编出版了牛汉的诗选集。

《悼念一棵枫树》获1981年-1982年文学创作奖,《温泉》获全国优秀新诗集奖。

参考资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16

牛汉
我是根。
一生一世在地下
默默地生长,
向下,向下……
我相信地心有一个太阳。
听不见枝头鸟鸣,
感觉不到柔软的微风,
但是我坦然
并不觉得委屈烦闷。
开花的季节,
我跟枝叶同样幸福
沉甸甸的果实,
注满了我的全部心血。[1]
赏析
诗人拿根和枝叶作比较,枝叶在地表作贡献,根在地底做贡献,枝叶可以听见鸟鸣,可以感觉微风,然而根不能。诗人通过根这个意象赞颂那些为了共同的伟大目标而心甘情愿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图享受不辞劳苦,坦然面对艰苦的环境,不求名利,只在共同辛勤努力所得的成果上得到完全的心满意足和慰藉的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不仅需要“红花”,更需要像“根”那样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根》这首诗中,诗人牛汉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坚守者、承受者和奉献者形象。
根是理想的坚守者。“我是根”,诗的开头以根自喻,交待了自己的身份,一位不卑不亢、勇于承担的形象跃然纸上。与世俗的向上不同,根“一生一世在地下,默默的生长,向下,向下……”,因为“我相信地心有一个太阳”。甘于生在“地下”,一直“向下”,是源于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对理想的坚守。是啊,岁月给我们白天的同时,还有那可怕的黑夜。在黑夜中摸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信念的灯塔沉没海底。道路可以更曲折,黑夜可以更漫长,但只要把太阳种在心底,生命就会变得明媚而亮丽。
根是苦难的承受者。与枝叶相比,根的生活是孤寂的,代表着一种苦难。“听不见枝头鸟鸣,感觉不到柔软的微风”,一切阳光的抚慰、雨露的滋养和美丽的风景都发生在他人身上,上天赐予自己的只有泥土和黑暗!在枯燥、单调、孤独、寂寞的生活环境下,根只是“觉得坦然,并不觉得委屈烦闷”。坦然,来自于对名利的淡泊,对荣誉的漠视,更来自于对苦难的消解,对自己默默承受的豁达与自信!根是幸福的奉献者。
正是有了根的坚守和承受,才有了“开花的季节”,才有了“沉甸甸的果实”。我们可以想象,每当花繁叶茂,别人啧啧称赞之时;每当果实累累,人们欢歌笑语之时,根会在心里默默地说些什么呢?“注满了我的全部心血”,这是对自己尽了一份责任的满足和幸福,是作为无名英雄的崇高与伟大。默默无闻,忠于职责,不懈追求,因奉献而自豪,这是根的生命价值的内涵。
本诗的语言近乎白话。初读全诗,如同听陌生人自我介绍:“我是根……”;再读全诗,心灵却感到阵阵悸动,这分明是一个勇者在诉说自己在厄运面前的沉着
第2个回答  2012-10-11
诗人拿根和枝叶作比较,枝叶在地表作贡献,根在地底做贡献,枝叶可以听见鸟鸣,可以感觉微风,然而根不能。
诗人通过根这个意象赞颂那些为了共同的伟大目标而心甘情愿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图享受不辞劳苦,坦然面对艰苦的环境,不求名利,只在共同辛勤努力所得的成果上得到完全的心满意足和慰藉的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不仅需要“红花”,更需要像“根”那样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根》这首诗中,诗人牛汉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坚守者、承受者和奉献者形象。
根是理想的坚守者。“我是根”,诗的开头以根自喻,交待了自己的身份,一位不卑不亢、勇于承担的形象跃然纸上。与世俗的向上不同,根“一生一世在地下,默默的生长,向下,向下……”,因为“我相信地心有一个太阳”。甘于生在“地下”,一直“向下”,是源于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对理想的坚守。是啊,岁月给我们白天的同时,还有那可怕的黑夜。在黑夜中摸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信念的灯塔沉没海底。道路可以更曲折,黑夜可以更漫长,但只要把太阳种在心底,生命就会变得明媚而亮丽。
根是苦难的承受者。与枝叶相比,根的生活是孤寂的,代表着一种苦难。“听不见枝头鸟鸣,感觉不到柔软的微风”,一切阳光的抚慰、雨露的滋养和美丽的风景都发生在他人身上,上天赐予自己的只有泥土和黑暗!在枯燥、单调、孤独、寂寞的生活环境下,根只是“觉得坦然,并不觉得委屈烦闷”。坦然,来自于对名利的淡泊,对荣誉的漠视,更来自于对苦难的消解,对自己默默承受的豁达与自信!
根是幸福的奉献者。正是有了根的坚守和承受,才有了“开花的季节”,才有了“沉甸甸的果实”。我们可以想象,每当花繁叶茂,别人啧啧称赞之时;每当果实累累,人们欢歌笑语之时,根会在心里默默地说些什么呢?“注满了我的全部心血”,这是对自己尽了一份责任的满足和幸福,是作为无名英雄的崇高与伟大。默默无闻,忠于职责,不懈追求,因奉献而自豪,这是根的生命价值的内涵。
本诗的语言近乎白话。初读全诗,如同听陌生人自我介绍:“我是根……”;再读全诗,心灵却感到阵阵悸动,这分明是一个勇者在诉说自己在厄运面前的沉着,在苦难面前对理想的坚守。有人说,牛汉的诗“精练、凝聚、确切、到位,似乎刚坚硬的骨架,支撑起诗歌的血肉和魂魄。然而,这似骨架的诗歌语言却拥有着极深的韵味,令人感到余味无穷”。的确,牛汉诗歌语言的魅力是与他的人格操守,与他的生命体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苦难的铁砧下,人和诗都日益成长起来,愈加沉实而美丽。”
倾吐的心声是:
忠于职责,无私的奉献,因奉献而自豪!而且坚信自己尽到责任的满足和幸福是最好的回报!
第3个回答  2007-01-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学习本诗特点:拟人修辞,朴实易懂、凝练的语言,象征手法。
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法,重点分析法,借助形象联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不仅需要“红花”,更需要像“根”那样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学习象征手法,体会诗语言的朴实、凝练特点,体会拟人修辞。2、通过朗读,分析体会本诗蕴含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对诗语言朴实、凝练特点的体会。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1课时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实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阴的,在生活中,哪一种事物与绿叶那种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相似呢?27.根(板书) 学生各持己见,发表自己观点 创造情境,使学生体会根的精神
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牛汉简介”牛汉, 1923年出生于山西定襄县,“七月诗派”重要成员。1955年由了受“胡风事件”影响,遭两年拘禁,文革时被关入牛棚。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等 生阅读“牛汉简介” 通过生读,加深对作者情况的了解
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学习目标 指定生朗读学习目标
听课文 师范读《根》两遍 学生第一遍听诗歌,第二遍小声跟读诗歌 通过听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诗内容
讲解一、二节 1、师读出诗的节奏2、师读出重音3、 师分析为什么此处重读,此处停顿,这样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的内涵 生边听讲解,边回答老师的问题 在问、答中使学生学会学诗的方法
学生小结 师引导生总结诗歌特征 生探讨中总结出诗特征: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音韵和谐,高度的概括性 生学会总结并为下一步自己分析诗文作铺垫
分析三、四节 师把生分成男女两组竞赛,分别分析,第三节、第四节诗(课件展示诗第三节、第四节)师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文章。 第三节:男生:1、 一男生读第三节,体现节奏,其他男生补充节奏正确性,并说明理由2、一男生读第三节,体现重音,其他男生补充重音正确性,并说明理由女生补充男生不足第四节:女生方法同上 培养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培养积极参与、竞争的意识
欣赏 多媒体播放《根》朗诵,引导学生欣赏。 体会诗的拟人手法、语言特点和象征意境,听完后,说说理由。 培养学生赏诗能力,在欣赏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学生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谈收获,注意引导培养学生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 学生谈本节课收获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作业布置 让学生熟读成诵,并上网找一篇类似诗作,比较二者异同
教学反思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分析、解难,使学生学会了学习诗的方法,在欣赏诗文的同时,学生升华了情感,张扬了个性,陶冶了情操,正确的人生观得到很好的培养和确立

参考资料: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1.asp?pgid=136193

第4个回答  2006-12-31
我就知道有<<高粱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