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到底可以有多蠢?你见过哪些舆论杀人的现象?

如题所述

舆论就是每个人对事物的评论,由于事件是发生在他人身上,所以大多数人是抱着看热闹的态度,对事情本身并不会仔细去分析,理性判断,所以很容易会跟风,人云亦云,所以说,舆论是容易被有心者引导乃至误导的,舆论可以蠢到不分青红皂白,颠倒是非。舆论可以杀人,平凡无名的小百姓会因为某个误会,遭到众人排斥;有名的明星也会因为承受不了大众的舆情而郁郁寡欢,甚至自杀的,如前些年轰动一时的“陈宝莲跳楼”、“艳照门事件”和“蓝洁瑛逼疯事件”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10
舆论其实是非常愚蠢的,毕竟有一个人去宣传不良信息,那么就有可能会被别人偏听偏信,从而认为这是真的,再把这些不良的事实在传播,那么真的可以让受害者的内心受到伤害。
当受害者的内心,承受不了这些伤害的时候,他的内心就会崩溃,从而有一些自我毁灭的想法。
他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话,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了,活着反而要受到舆论的压力,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自己生不如死。
那这样的话,舆论就会造成杀人的现象。
第2个回答  2020-08-10

楔子:一个叫凯文的摄影师是了

“死得好,他活该”

他叫Kevin,死于自己1993年拍摄的一张照片——The vulture and the little girl 《饥饿的苏丹》。帮他获得1994年的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的著名照片。

这张照片的背景是在内战不断、饥荒贫乏的苏丹。照片里,一个瘦弱的苏丹小女孩正被一只秃鹫贪婪地紧盯着,它等待着女孩的死亡,以便大快朵颐。

其实,女孩并不是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她的母亲正在附近的联合国救济中心领取救济粮(女孩手上正戴着救济站发放的手环)。而凯文在摄影结束后,马上将秃鹫赶走了。(Yihan, RareHistoricalPhotos)

但是,不明就里的人们展开了各种恶意的揣测,谣诼诬谤引发了全世界谴责性的舆论海啸,大家都认为凯文是站在女孩尸体上成名的刽子手,就连凯文最信任的朋友都弃他而去。

在口诛笔伐的压力下,在1994年7月的一个夜晚,凯文选择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第3个回答  2020-08-10
新媒体时代和传统媒体时代的主要区别在于话语权的分流、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但是资本的进驻和多方势力的加盟,以自媒体为主的舆论场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暗流。不少舆情事件并不是自发性演变发酵的,尤其是部分“持久发酵或旋生旋灭的事件”,其背后可能存在着一只或多只手的引导、抢滩、带路。一方面,扁平化的新媒体环境驱使企业和机构进入“被透明”的阶段,传媒进入“大众主权”时代,尊重民意、顺应民意、引导民意是媒介环境对官微提出的挑战,抢占新媒体舆论场的“话语权”成为最现实的选择,增强议题设置能力,从而优化或及时修复公共形象。另一方面,不少网民切身感受到各种派系、团体、联盟等势力都在竭力抢占舆论场,“制造热点、推动口碑、发动聚集、引起注意、造成围观”,出于利益或声势的冲突,舆论场呈现出乌烟瘴气、极端对立、激进片面等现象,主流舆论“四分五裂”,难以形成理性共识。后真相时代无可否认,当前舆论环境处于后真相时代,微信公号“南周知道”曾总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真相有时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情感和观点。”在不断反转的新闻中,似乎也可以看到后真相时代的产生机制。注:图片来自网络首先是新闻的生产,碎片化新闻和注意力经济驱使媒体不得不争分夺秒,最好能制造一个首发热门头条,来不及去调查挖掘真相,甚至在转载的片刻都无法再次仔细校对。用户思维也让自媒体、媒体“盲目”地投大众之所好,渐渐淡漠了新闻理想和专业主义。舆论大势的兴起主要在于网民的共鸣和参与,而纯粹理性客观的调查报道是很难调动网民情绪的,相反,那些或尖锐或煽情的观点和充沛的情感宣言可以轻易触动网民,并引导他们参与讨论,发布更加主观、情绪化的言论。在这个过程中,事实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群体内部的认可、共鸣和情感释放。而这也为谣言生长蔓延提供了绝佳的温床,恐慌性、诽谤性谣言在热点事件中总能如影随形。除此之外,新媒介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受众的思维方式。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用户无法忍受严肃说理性的冗长文字,一篇花费大量时间调查、逻辑清晰且内容详实的文章的传播效果往往还不如一篇简短的推文。从这个维度上看,公众与真相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不合理归因每一次热点舆情事件都应该是一次为社会处理“病灶”、诊断“病因”、调配“处方”、缓解或根治病源的机会。事件归因则成为意见领袖、网民等主体热衷参与的话题。但是从目前舆论场来看,舆论归因已经出现了部分异化现象。舆论场中,越是不在场或处于话题外围的人,越热爱归因。一方面,部分人为了展示自己的“先知”和“智慧”,在事件发生之初,就凭借一些道听途说的碎片化信息,试图迫切“一锤定音”,原因出在哪里,问题根源在何处,责任在谁,分析地头头是道。另一方面,部分人总会抓住某个片面之词和局部细节,并自以为掌控了全局,盲目地对复杂事件进行“单一归因”,且坚信这就是全部的根源,然后自以为看透了一切本质,不断宣扬这种认知,甚至以此攻击相关责任人。破坏性参与有些人参与舆论博弈,或多或少是为了个人利益、所属群体利益、工作需要或单纯地泄愤,损人利己的立场和观点也时有发生,但还有一些人似乎抱着“损人不利己”的心态长期混迹于舆论场,破坏性参与到各个热点事件的讨论中。他们辗转于不同话题的舆论主场,散布着各种充满戾气的言论,甚至漫无目的不惜精力地在所有相关新闻下留言互动,也因为其言辞之极端,常常能成为热门评论,引发更多的舆论纠葛和对立。破坏性参与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个人价值观的扭曲导致部分网民刻意通过语言暴力、挑拨离间、煽风点火等行为制造矛盾,或恶化现有矛盾,以掀起舆论斗争为目的。二是部分网民因心态失衡怀疑一切、仇视一切,存在较为严重的被害妄想、假想敌等心理问题,不仅不能与人为善,反而通过偏激言论远离众人,与他人为敌。
第4个回答  2020-08-10
舆论是真的可以杀人的。我们所知道的南航中介。还有微博自杀的小孩。都是因为舆论的压力有很多人在网络上无限的喷,还有人肉结果导致人家的私生活被暴露。抵受不住压力自杀的太多了。
相似回答